GDP硬性指标下产能过剩的分析及其应对策略

2015-04-24 08:29张溪月
关键词:政府指标企业

张溪月,张 亮

(1.西南民族大学 经济学院,四川 成都 610225;2.安徽师范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GDP硬性指标下产能过剩的分析及其应对策略

张溪月1,张 亮2

(1.西南民族大学 经济学院,四川 成都 610225;2.安徽师范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通过介绍GDP指标及其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了它与产能过剩之间的关系,提出应引入绿色GDP评价指标。认为将绿色GDP指标作为衡量我国政府绩效的指标,既符合绩效审计寻求发展的内在要求,又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在今后的经济建设中,各级政府应努力贯彻"科学发展观",建立纳入了资源耗减成本与环境成本的“绿色GDP”评价指标,形成可持续发展理念。

GDP指标;绿色GDP;产能过剩

一、GDP硬性指标及其影响

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是指经济社会(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首先,GDP是一个市场价值的概念,各种最终产品的价值都是以货币加以衡量的。其次,GDP的测度是最终价值,中间产品价值不计入GDP,否则会造成重复计算。最后,GDP是一定时期内所生产而不是被所售卖掉的最终产品价值。这就是GDP的本质。

GDP 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一项核算指标,能够有效地反映我国经济的发展状况。GDP指标自身并没有任何问题,我国政府重视这个指标也无可厚非。但关键是要通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通过不断完善体制机制,从而减小为实现 GDP 指标而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进而提高 GDP 的质量。在此期间,应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把 GDP 增长的成果惠及国民。否定 GDP 的做法是片面的、简单的,欧洲国家已完成了城市化、工业化,经济也进入低增长的时期。他们不断鼓吹否定 GDP,其目的更多的是不希望其他国家通过加快经济发展步伐而逐步实现现代化。

但我们在强调GDP指标的同时,也不免会看到另外一种现象,那就是,各地不断发生的大规模环境污染事件。之所以会发生这种状况,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硬性GDP指标的考核。它使得不少地方政府陷入了一个怪圈:企业大规模污染环境、大手笔引进工业项目、投巨资治理环境污染,这又使得我国的GDP产能不断增加。

二、产能过剩论

1.产能过剩现象

产能是生产能力的简称,产能过剩是一个差值,是成本最低处产量与长期均衡中的实际产量之差[1]。而对于过剩的含义,观点不尽相同,一方认为过剩是供给大于需求的经济结果。但同时另外一方认为,需求小于供给有两种不同的可能,第一种是需求微小于供给;第二种情况是总供给非理性地超过总需求的状态。“略小于”是指我们不但要满足有效需求,还需要有必要的库存和预防不测事故的能力。然而第二种状态才是过剩状态,涵盖两层意思:一方面是总供给一定时总需求相对缺失,另一方面是总需求一定时总供给相对过剩[2]。

在现实生活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有可能发生产能过剩情况,但是产能过剩现象在发展中国家会更为普遍一些,而且产能过剩的严重程度更为明显,产能过剩带来的负面影响更大。我们可以通过建立存在信息搜集固定或可变成本的企业依次进入模型,可以发现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产能过剩方面的异质性。

首先,发展中国家的不少企业目前尚处于世界产业链条的尾部,部分发达国家的企业已经处在世界产业链条的最前端,那么对于哪些产业会成为一个比较有发展前景的产业这个问题,发展中国家企业的眼光要低于发达国家的企业;其次,发达国家的信息搜集成本要远低于发展中国家,这些信息可能包括产业原材料的来源、产品的营销策略、产品的定位人群等。发达国家的信息和数据收集能力较强,将收集的信息汇总公布在服务信息平台上,使得大家掌握行业动态,避免新生企业的盲目跟风,最大程度地避免产能过剩。另外,各类评级机构、咨询公司、策划机构等专门从事信息收集和处理的机构可以为企业提供产品的定位和导向,对于企业而言它就能有效地避免产能过剩而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对于国家而言,它将利于整个国家的资源合理配置。发展中国家在上述几个方面都要差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这两个特点将导致其企业和发达国家企业相比较,产能过剩现象发生的概率要高。

2.产能过剩论含义

所谓产能过剩,OECD把它定义为企业生产的量以实际的设计时所能够达到的更低的产量为基础,企业在实际上的生产能力要大于理论上能够达到的水平[3]。我国的政策部门在涉及产能过剩理论时,倾向于从一个特定的视野来剖析,认为产生产能过剩的原因是非理性投资下低水平生产所形成供给能力大大超过市场的需求状况,导致由于企业产品过剩,进而产生产品库存高于普通水平,再加上国内的仓储管理能力和物流能力低下,在需求量一定的条件下,市场供给大于需求,造成产品的价格不断下滑,企业的利润也不断下降,企业之间为了弥补沉没成本而进一步降低价格,以打价格战的方式提高销量。有些产品的需求弹性很弱,价格战并不一定会带来高销量,比如食盐产业。那么企业亏损的额度不断增加,导致企业裁员,失业率大幅度提高,社会不稳定性加强。企业的盈利能力锐减还会波及金融行业,严重时还会引发金融危机,紧接着就是经济危机和社会危机。我国政府还把产能过剩划分为潜在的产能过剩和已经出现的产能过剩两个部分[4]。可以发现,后一种定义较为偏向于产能过剩所带来的副作用,这种状况的发生所产生的后果可能还是一种巿场的帕累托改进,因为产能过剩现象淘汰了那些竞争力较弱的企业,为可能出现的产业升级奠定基础。

3.产能过剩的形成机制

在我国,产能过剩的形成主要来自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三方面的作用,主要由于GDP硬性指标的推动作用,其形成机制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1)中央政府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制定相关行业的产业政策,鼓励企业对相关的行业的进入,再加上这些产业政策直接降低了相关行业的进入壁垒,导致行业的产能出现猛增。比如新中国刚建立就提出发展重工业,钢铁产业获得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一系列的优惠政策比如税收减免、价格剪刀差等应运而生。但是随着钢铁市场饱和以及国家扶持政策的减弱,一些钢铁企业就会出现亏损。然而,由于国内钢铁行业退出机制不完善,再加上钢铁产业的沉没成本过高,亏损的钢铁企业只需靠微薄的销量弥补沉没成本即可,那么即使企业经济效益变差,企业仍然需要经营。对于相关企业而言,亏损只是意味着利润的损失,但对于国家而言资源的配置会发生扭曲。

(2)一些地方政府为追求政绩,从而导致某些产业产能过剩。一个地区GDP的高速增长是当地政府的政绩所在,而那些房地产产业、钢铁产业、矿产产业可以更快地推动GDP的飞速增长,地方政府的作用对象主要是由其控制的资源市场,包括土地、矿产等,为企业获取资源提供便利及优惠。所以地方政府对那些能够产生GDP高速增长的企业违规补贴,比如采用不合理的低税率、违规减化相关企业的证件办理程序等。在企业的盲目进入和地方政府非理性的诱导下,就会导致产能过剩的现象愈演愈烈。

(3)国有企业的市场化改革需要进一步优化。一方面,我国的国有企业管理者与所有者不是同一个主体,管理者是由政府授权代表国家管理国有企业,而所有者是国家即全民,这就可能会出现代理权和所有权不协调、不一致的情况。管理者往往不从全民利益最大化的目的出发而做出决策。另一方面,由于国有企业在很多方面存在优势,比如要素和资源的控制能力,而且获得这些资源的成本要远低于其他所有制形式的企业。因为国有企业往往不直接参与市场价格竞争,非市场化特征较其他所有制企业要明显,国有企业要素的获得可能不以市场价格为依据,那么国有企业的决策可能会偏离市场这条主线。这两个方面共同促使国有企业的产能结构不合理。

(4)政府追求GDP硬性指标导致产能过剩的实证分析。行业的生产能力如果大于消费者的消费能力,会造成产品销路不通畅,行业利润下降,企业的裁员,甚至会发生社会动荡。1929~1933年美国经济危机的根源之一就是消费能力和生产能力不匹配。设备的利用率和产能的利用率是欧美一些发达国家评价产能是否过剩的一个指标,产能过剩发生的标志之一就是开工率低于79%。

站在我国的视角,存在产能过剩的行业一般都有低产能利用率、低利润率、高负债率的问题。

低产能利用率。2012年年底,我国的电解铝、水泥、平板玻璃、钢铁、船舶行业产能利用率分别仅为71.9%、73.7%、73.1%、72%、75%[5](如图1所示)。一般来说,产能利用率在80%左右的话,行业的机器属于正常的闲置,但这是可控范围之内,72%左右就属于过量闲置,这会造成社会资源的大面积浪费,而且产品质量不高,企业效率差。电解铝等行业的低产能利用率容易引发恶性低价竞争现象,损害企业自身利益。

低利润率。2010年,钢材的整体市场价格都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区间,但是钢铁的生产成本却不断上升,大中型的钢铁企业全年的平均营业利润仅仅是2.91%,低于我国工业行业的平均销售利润[6]。原因之一是目前我国钢铁行业集中度较低,难以达到规模经济。中国船舶发布2012年年度报告称,2012年整个一年的营业额是242.76亿元,相比2011年下滑了15.41%[7]。

图1 截至2012年年底各行业的产能利用率

高负债率。截至2012年年底,钢铁行业的44家上市公司平均资产负债率为60.35%,很多钢企的资产负债率更是达到了80%以上。风电行业2012年末的资产负债率同期上涨了2.02个百分点,总体来说,21家上市公司的平均资产负债率为52.96%。到2013年3月低,风电的行业平均资产负债率高达53.13%,环比来看,继续上升,其中有13家的风电企业资产的负债率已经超过了50%[8]。

图2 2013年一季度末各行业上市公司加权平均负债率

三、应对产能过剩的建议

1.绿色GDP的提出

GDP作为一项衡量经济发展的指标,需要根据实际经济情况的变化加以优化和改善,政府和研究机构也可以对这个指标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进行评估。GDP指标的合理运用,需要完善统计制度和核算体系,不能将GDP核算作为唯一的评价经济发展的方法,需要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绿色经济评价指标。因此,目前已提出了“绿色GDP”的核算理念。

“绿色GDP”理念是在1993年由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提出的,它是一种新的经济核算概念。其主要定义为:从GDP中减掉自然资源耗减价值和环境污染损失价值之后的剩余的国内生产总值[9]。

为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我国已建立了纳入环境成本和资源耗减成本的“绿色GDP”评价指标,今后将会形成与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新的行为导向,有效地调整我国各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促进环境平衡、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我国将“绿色GDP”指标作为审计和评价政府绩效的指标,既符合绩效审计和寻求发展的内在要求,又是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必然选择,除此之外,还具有了政策及技术上的可行性。

2.多项措施并举

产能过剩是一个非常困难,但又急需解决的问题。为解决好这一难题,就应从我国国情出发,解决好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加强我国行业的准入管理。我国的汽车、钢铁、水泥和电解铝等都是产能过剩行业,对这些行业需要设立较高的行业准入门槛,缩减这些行业的产出,提高产出质量。现实中这些产能过剩的企业遍布全国各地,由此出现了建钢厂的地区水资源缺乏、电解铝厂所在区域缺电等现象。政府如果不提高过剩行业壁垒,就会发生资源出现在不该出现的地方,资源利用在不该利用的地方,造成大面积的资源浪费。

其次,加快我国的金融改革。从银行角度看,新兴产业前景无法准确预知,在这种情况下,那些新兴的产业很难得到资金信贷支持,它们在金融市场上也很难得到融资,这些产业大多没有雄厚的资金流作为保障,很难在大企业的压迫中生存。一些产能过剩的产业以其垄断的优势继续经营,新兴产业无法萌芽。因此,加快金融改革,加强金融行业对新兴产业的扶持,促使行业多样化已是迫在眉睫。

第三,理性监管市场经济。产能过剩是市场经济的常态。根据供给和需求理论可以得到,当一种产品价格上涨的时候,供给就会增加,随着时间的推移供给就会超过需求,那么产品的价格就会下降。由于退出壁垒或者沉没成本的存在,供给虽然会减少,但是只是相对于需求而言会减少,供给的绝对量还是在增加,那么产能过剩问题就会出现。除了市场的规律会导致产能过剩以外,还有体制机制、产业机构等方面的原因。

市场化程度不完善是目前我国最突出的问题之一,行政干预过度,主要体现在要素与资金信贷巿场的不完全性,同时国有企业的改革仍需进一步深化。为理性监管市场,就应当做到:

(1)完善官员晋升制度,使地方政府的行为合法化、规范化。财政税收制度和官员晋升考核是地方政府行政干预企业投资的重要原因之一,鼓励那些与GDP高速增长联系在一起的企业发展,既可以推动当地的就业,也可以增加税收。如汽车行业是一个高投资行业,可以给当地的财政带来杰出的贡献。但这些行业的无序发展,又会对这一地区的环境与资源造成一定的破坏,所以必须对地方政府行政干预企业投资加以监管。为完善财政税收制度,还需要规制地方政府对那些产能过剩企业的违规财政支持,比如禁止对产能过剩企业税收减免,减少银行对相关过剩企业的信贷支持等。还需要对中央和地方进行分权制改革,中央政府主要着力于宏观经济稳定和外汇政策、国防安全等,地方政府则应该致力于基础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等。

(2)实施产业升级,鼓励新兴产业的发展。一些产能过剩的行业虽然声称以高新技术为背景,但是仍存在低技术生产的状况。例如,造纸行业小而且分散,产能过剩现象突出,一些造纸企业所应用的工艺低端粗糙。为了解决好这些问题,就需要产业升级,淘汰文化纸、箱板纸和瓦楞纸,实现造纸厂的合并,利用规模经济和引进先进科技生产出具有一定竞争力的纸张。

(3)减少政府对要素流动及资金信贷巿场化的干预。政府干预企业的主要手段之一就是干预要素的流动,这也正是国有企业所具有的巨大优势。政府应当使所有企业的市场地位保持一致,这样企业才会以巿场条件作为其决策的基础,做出的决策才有可能是理性的决策。而资金信贷体系改革可以减少国有企业的特权,资金信贷的流动不完全以行政特权为依据,最大限度地以市场为依据,使得信贷要素在国企和民营企业中公平流动。

四、结 语

虽然我国的GDP指标多年来一直保持不断增长的态势,但是这并不能说明我国已经成为了“世界强国”,它只是反映出我国的经济规模“块头大”,代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速度。而且近年来,GDP的硬性指标逐渐开始显露出其劣势,因为GDP根本无法反映我国的国民创造、生产效率和国民素质。所以,应建立一个纳入资源耗减成本与环境降级成本的“绿色GDP”评价指标,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以此来促进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平衡、健康发展。

“绿色GDP”作为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的评价指标体系,能够将可持续发展作为其重要目标,加快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向会计体系的融合和渗透。

“绿色GDP”作为考核政府的政绩指标,能够促使我国政府处理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使得人们的经济活动能够建立在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基础之上。

[1]时红秀.分类施策:有效治理产能过剩[J].行政管理改革,2014(3):17-21.

[2]苏泽华.从进入、退出壁垒角度浅析我国的产能过剩问题[J].投资与合作,2013(9):115.

[3]朱敏娴.转轨体制下中国产能过剩的形成机制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2.

[4]张海慧.慎言我国的产能过剩[J].中国统计,2007(12):20-21.

[5]张明哲.新时期产能过剩的特征及银行应对策略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13(10):88-93.

[6]朱明玥.进口铁矿石价格变动对我国钢铁企业的影响研究[D].石家庄:河北经贸大学,2011.

[7]liuyf.2012年数只行业龙头股业绩下滑-中国远洋蝉联亏损王[EB/OL].[2013-03-28].http://finance.ifeng.com/stock/special/nb2012/20130328/7837458.shtml.

[8]李 洋.五大行业深陷高负债危机[J].建筑.建材.装饰,2013(5):14-15.

[9]王 赟.政府绩效审计的绿色GDP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6.

(责任编辑 祁 刚 校对 伯 灵)

Excess Capacity Analysis under GDP Hard Indicators of and Coping Strategies

ZHANG Xi-yue,ZHANG Liang

(1.School of Economics,Sou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Chengdu 610225,China;2.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Anhui Normal University,Wuhu 241000,China)

By introducing the GDP index and its influence o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the paper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GDP index and the excess capacity,and puts forward the Green GDP index should be introduced.The research holds the Green GDP index as an indicator to measure the performance of our government,not only conforms to the intrinsic demand of performance audit to seek development,but also is the inevitable choice of realiz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Therefore,in the future economic development,governments at all levels should make great efforts to carry out “scientific development view”,built the “Green GDP” evaluation index,and form the concep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DP indicators;Green GDP;overcapacity

2014-12-25

张溪月(1992-),女(满族),内蒙古赤峰人。

10.13888/j.cnki.jsie(ss).2015.02.015

F124

A

1672-9617(2015)02-0205-05

猜你喜欢
政府指标企业
一类带临界指标的非自治Kirchhoff型方程非平凡解的存在性
企业
企业
企业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知法犯法的政府副秘书长
最新引用指标
莫让指标改变初衷
依靠政府,我们才能有所作为
政府手里有三种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