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关键环节和重中之重,也是解决北京“大城市病”的必由之路。2015 年,市政协将“调整疏解非首都功能”作为议政性主席会议专题协商议题。
通过前期综合调研,形成的《对调整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若干问题的建议》从四个方面提出了22条具体解决问题的相关建议。
动批、大红门……这些耳熟能详的名词,一年来陆续搬迁。如何调动疏解对象外迁积极性?委员们提出,要通过完善相关配套政策,促进疏解对象外迁,让疏解的企业和人员不吃亏、有好处、能发展。要统筹补偿机制,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尽早出台对本市疏解企业在税收、土地、资金、人员安置补偿标准以及主动搬迁奖励等方面的政策,对疏解企业职工安置、分流、培训等方面给予支持,并尽早研究转移人群在京津冀区域内社保同城化相关政策措施,引导企业主动转型或搬迁。
随着一般性制造业、区域性物流基地和区域性批发市场、部分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职能以及部分行政性、事业性服务机构四类非首都功能疏解出京,腾退后土地的运用是委员关注焦点。
“最重要的是既要瘦身又要健体。”市政协科技委员会主任申建军说,这是有序做好疏解与腾退土地再利用的关键,要在全市范围内统一谋划,对所有腾退地块通盘考虑,按城市功能定位合理使用,做好经济、空间结构调整与功能疏解的加减法。
委员们建议,五环内的腾退土地应禁止进行商业开发,优先用于公共绿地、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文化设施和人居环境建设。随着非首都功能的疏解,不少原为商业和行政功能的建筑物将需要改变使用功能和使用者。委员们认为,对此不仅应避免拆除重建,以改造之名,行新建之实,更应注意不要产生新一轮的大翻修。
剥离非首都功能是疏解人口的关键,目前,北京最突出的问题是人口过快增长,历次确定的人口控制目标屡屡被突破,各种“大城市病”也多与人口相关。只有疏解功能,调控人口才能见实效、不反弹,才能为城市转型升级和生态环境修复争取时间、空间。
委员们认为,要认真总结北京过去人口调控的经验和教训,尽快修订完善相关法规,单独制定北京市人口调控工作方案,分解工作任务,明确鼓励政策,制定具体措施,深入研究人往哪里走、怎么走等现实问题,并做到全市一盘棋,防止被疏解人群在北京范围内转圈。“一方面控制人口规模,一方面还应该实现人口的区域合理分布。”市政协委员、中共北京市委原副秘书长王翔认为,北京还存在着首都中心城区无序扩张、卫星城“有城无业”的尴尬现状。他建议,逐步完善与各区县功能相适应的市政基础设施,吸引中心城区人口到郊区发展和居住。同时,按照“职住合一”思路,在疏解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同时,研究和推动有关人员生活居住地的转移。
一株植物,修剪枝蔓,主干才能长得更强壮。一座城市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