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慧
自主性游戏就是幼儿在一定的游戏环境中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以快乐和满足为目的,自由选择、自主开展、自发交流的游戏活动。然而,幼儿在游戏中自主性能否得到充分的体现和发挥,决定着幼儿在游戏中是否能够获得游戏性的体验,是否能在玩中获得发展。在游戏中教师采取什么策略?如何引导推进游戏?教师预想的策略怎么说呢?都需要用言语手段表达出来,因此师幼对话的互动情况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从游戏中支持幼儿自主性体验的角度出发,评论教师与幼儿对话的“不应为”与“应为”,从应用的角度来分析一些在游戏指导中的可行性策略,实现幼儿在游戏中的自主性体验,获得有效发展。
一、幼儿在“不应为”的师幼对话下难以获得自主发展
(一)命令式的言语直接干涉——幼儿在游戏中没有自主,失去游戏的愉悦体验
有些教师对游戏的理解往往比较注重结果,时刻以成人的眼光、指导者的高度看待孩子在游戏中的表现,时不时地将“自己的经验”灌输给孩子,让游戏按教师的意愿发展和呈现。他们与幼儿的对话特点往往表现为命令式的状态,幼儿必须按教师要求完成。如案例(1):角色游戏中,娃娃家的孩子们兴致勃勃地玩起了新的内容,他们把铺在桌上的围布当作“新娘”的盖头披在头上,把娃娃家的蛋糕盒当作“新郎”的帽子戴在头上。这极富童趣的民间“婚礼”正开展着,突然,老师来了: “怎么能这样呢?这是娃娃家的桌子和娃娃的生日蛋糕,破坏了,娃娃就没地方吃饭了。”说完把围巾从“新娘”的头上拿下来再铺到桌子上。案例(2):表演游戏“十二生肖的故事”开始了,指偶组的幼儿利用桌面的材料投入地表演,他们一边摆弄着桌面上的小动物,一边讲着故事,十二只小动物来到草地上,他们排好队准备参加“钻圈圈”比赛……一会儿,突然有个幼儿改编了故事内容,拿着一个大盒子说:“森林里有个大象伯伯的家,我们去他家做客吧!”他的这个想法,得到了同伴们的响应,于是“小动物们”一个个地走进了“大象伯伯的家”。正当他们浮想联翩地沉浸在自编自演的游戏意境中自娱自乐时,老师过来看了看说:“十二生肖的故事里没有大象这只动物,你们怎么乱表演了,来来来,老师和你们重新表演。”边说边摆弄起指偶……孩子的构思、想象被老师打断了,老师的“指导”反而使幼儿失去表演的兴致。
自主性游戏中幼儿玩什么主题,选择什么角色,情节如何进行,采取什么玩法,使用哪些玩具,都应以幼儿自主选择为前提,尊重幼儿的兴趣需要、根据幼儿的经验能力来进行。教师一旦采取命令式的语言,就严重违背了以幼儿为主体的原则,使幼儿在游戏中不能得到自主性和愉悦性的体验。
(二)默许或一味地顺应——幼儿在游戏中自主过度,失去游戏的发展价值
有些教师认为游戏中要让幼儿自主,就是幼儿想怎么玩就怎么玩,夸大化地表现出对幼儿兴趣需要的无条件顺应,不考虑此时的推进所产生的价值和适合程度。这种策略其实就是“放任自流”,主要表现为无语的指导和一味地肯定,使得孩子的游戏处于自由嬉戏状态,就像“无轨电车”一样。如,角色游戏开始了,“医院”里挤满了“医生”, “医生们”为了争夺听诊器都争吵起来了,教师觉得没什么,“花店”里冷冷清清的没有一位顾客,教师却视而不见。结构角里,幼儿的房子搭了又倒、倒了又搭,可是直到最后幼儿放弃了,教师也没帮他找找原因。又如,结构游戏中,教师对着建构中的幼儿一再称赞“你拼得很好”“你搭得很棒”“我最喜欢你的作品了”……虽然,在游戏中教师的表扬能带给幼儿一定的鼓励作用,但像这样教师一味地肯定只能是空洞的表扬,并不能让幼儿明确究竟“为什么好或好在什么地方”。
教师在游戏中采取无语指导和一味肯定的对话方式,结果只能是幼儿在游戏中自由过度,失去了游戏中应有的发展价值。其实,让幼儿在游戏中自主性发展,并不是不要教师的指导,幼儿由于身心发展的特点,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理解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在游戏中常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教师的帮助。教师如果能在观察的基础上,运用适当的师幼对话,那么,既能提高指导游戏的效果,又能保证幼儿在游戏中的自主性得以发挥,还能促进幼儿在游戏中各种能力的发展。
二、师幼对话的“应为”——灵活把控指导的“度”,保证幼儿获得愉悦的游戏体验和有效发展
(一)当游戏行为单调时,教师可以采用询问式的对话方式
询问式对话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帮助幼儿将游戏进行下去,及时反馈幼儿的游戏行为,启发幼儿的思维。幼儿在游戏中总是反映自己原有的经验,有时他们的游戏行为显得很单调、乏味,教师的询问就可以帮助他们拓展思维的空间,从不同的角度去获取经验,使生活中零散的经验得以整合。询问式对话并非教师不了解某种游戏的情节,如“这是什么呀?你在干什么呀?”等一类幼儿不需要思考或努力尝试即可回答的问题,而是根据游戏开展的情节,觉得幼儿需要帮助或有指导的必要时,教师有目的地设置问题情景,提出问题,类似的对话有“如果你想要的玩具没有了,怎么办呢?”(用于引导幼儿学会用替代材料)“你什么时候给客人理头发?”(用于提醒幼儿明确自己的角色,养成做事认真的习惯)“凶恶的老虎除了这样表演外,还有没有不一样的表演呢?”(提醒幼儿思考更多的动作表演)“妈妈的工作是不是就在家里煮饭呢?”(用于帮助幼儿对妈妈这一角色的进一步关注,达到丰富游戏情节的效果)当教师发现幼儿需要帮助时,不要一厢情愿地直接指导,可以先问问幼儿是否有困难,是否需要成人的帮助,如“你有什么需要帮助吗?”“要不要我来帮助你?”等让幼儿感到有自主体验的对话。教师在运用询问式对话时,要根据幼儿游戏的情节发展需要,根据游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这样的对话看起来是在问问题,实质上是把幼儿的问题描述出来了,把幼儿需要解决的问题摆在幼儿面前,让他们以自己的方式去寻求解决的途径,起到促进游戏情节发展的功效。
(二)当幼儿在游戏中遇到困惑或争端时,教师可以采用建议式的对话方式
建议式的对话是指教师针对幼儿的实际问题,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向幼儿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或意见的语言互动。运用这种方法时,教师要注意多给予幼儿思考、探索的时间,在他们尝试多次还不能解决问题的情况下才使用,同时还要注意自己的语言和态度,使幼儿感受到老师就像他们的朋友一样与他们商量、合作,而不是命令。常用的有“这样试试……”“如果不行,再想想别的方法”“我觉得这开水有点烫,有冰块吗?”“我要……可以没有……”等句式来达到指导的目的。如,几个中班的男孩子准备搭一个机器人的城堡,他们找来了许多圆柱形和长方形的积木,一个幼儿先摆了4根圆柱形的积木,然后在圆柱形的积木上放上一块长方形的积木。这时另一个幼儿也拿来几根圆柱形的积木接着方形积木往上加,可还没搭好,就把前面幼儿先搭的积木全部带倒掉了。这时,又来一个幼儿说:“还是让我来搭吧!”他拿来了3根长积木,然后其他小朋友轮流把圆柱形的积木往上加,这次他们搭的又全部翻掉了。教师观察后说:“看看你们拿的积木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你们觉得哪根积木放在下面当柱子最牢固?”这时一个幼儿说:“我们把粗的柱子放在下面!”后来他们轮流把稍细一点的积木放在上面,最后他们的机器人城堡终于搭好了,还邀请了其他小朋友去参观。从这例子中可以看到,教师把握了引导幼儿游戏的最佳时机,在幼儿遇到困难时,通过恰当的建议式对话提示促进了幼儿游戏的发展。
(三)当游戏情节处于停滞状态时,教师可以采用角色式对话方式
在幼儿游戏过程中,有时游戏情节会处于停滞状态,这时教师以角色身份参与到幼儿的游戏中去,可以增进幼儿游戏的兴趣,同时也可以让教师进一步了解幼儿的想法,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或扩展游戏情节。但是教师在介入游戏之前,要留给幼儿尝试自己解决问题的时间与空间,在观察幼儿已经过努力,但还是不能扩展游戏情节的情况下才介入。如,娃娃家里,“妈妈”抱着“娃娃”无所事事,旁边的医院也冷冷清清,游戏内容显得单调、乏味,难以继续展开游戏情节。经过一段时间后,游戏还是如此,于是教师就扮作孩子的奶奶加入游戏,真切并自然,她到娃娃家来看小孙子,“妈妈”因为“奶奶”的加入,很兴奋,又是倒茶又是擦桌子,当“奶奶”接过孩子,忽然很“吃惊”地说:“宝宝,怎么浑身那么烫,是不是发烧感冒了,快去医院看一看吧!”这样,原本冷冷清清的医院又热闹起来,游戏得以继续开展下去了。像这类角色式的对话不仅会使幼儿的游戏情节得以丰富,而且还会使幼儿感到亲切和平等,但教师在运用时还要注意根据幼儿已有的经验,切忌超出幼儿经验的范围,露出“导演”的痕迹。
(四)当游戏中有不良行为习惯或违规行为时,教师可以采用激励式对话方式
教师用鼓励式的表扬可以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及规则意识的形成,而对于幼儿在游戏中的某些不良行为习惯及违规行为,教师不一定要直接指出来,而是用一种激励式的正面对话,把希望幼儿出现的行为要求提出来,让他们知道该怎么做。如,“妈妈”带着娃娃到“医院”看病,“医生”给娃娃看了病、挂了瓶后说:“你孩子下午还要来挂瓶噢。”“妈妈”急忙说:“不行,我下午还要给宝宝过生日呢?”“那你宝宝要死了!”“你才要死呢!”“妈妈”生气地叫道。老师看见后就故意大声地跟旁边的“医生”闲聊,“你们的医术真高明!我想病快点好,可下午没空来医院打针,你们看有什么办法呢?”“那我到你家给你打吧。”“太好了,谢谢你!”老师开心地说。这时,给宝宝看病的“医生”想了想,连忙对“妈妈”说:“那你下午在家过生日,我来你家给你宝宝打针吧。”在这里,教师并没有直接指出幼儿的缺点,而是通过激励式的对话影响了幼儿的行为,充分调动了幼儿游戏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五)面对不正确的游戏行为,教师可以采用澄清式的对话方式
幼儿的游戏是对现实社会生活的反映,他们自己并不知道筛选,对于游戏中一些不明白的事情,或幼儿模仿了一些不良现象,教师不能随便批评,而应该引导幼儿进行讨论、澄清,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这种澄清式对话的运用要建立在充分观察的基础上,可以当时就用,也可以在游戏评价中运用。如,“警察”去“超市”买东西,不给钱就走了,但是“超市”的工作人员一定要让他交了钱再走,他却说“警察”买东西可以不给钱。教师看见后就让大家讨论“警察买东西是不是可以不给钱”,以帮助幼儿梳理经验,澄清幼儿对警察的不正确的片面理解。
(六)面对游戏中的弱者或无人问津的区域,教师可以采用邀请式的对话方式
有些游戏能力较弱的幼儿,往往在大家开始游戏时候,他就处于一种旁观的、无所事事的状态,以至于同伴对他也很少在意和关注,对于这些游戏的弱者,教师可以运用邀请式的对话“我们一起去吧!”“你可以帮我理发吗?”“请问你知道德克士餐厅在哪里吗?”“我们一起来表演小兔子吧!”来提高他们游戏的兴趣和愿望,带领他们进入游戏情景,促进他们与其他幼儿交往,让他们体验到参与游戏的快乐和胜任游戏的成功感。
总之,教师采取什么策略与幼儿产生积极互动,具体表现在游戏中的师幼对话中,我们在采取指导时应注重对游戏现场情况的分析,明确游戏的教育发展潜能,即把握好指导的适宜度,灵活调控师幼互动的关系和行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幼儿在游戏中充分自主,体验游戏中角色互动的乐趣,同时获得可持续的有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