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教材为片段练习导航

2015-04-23 00:54:52吴亚红
教育界·上旬 2015年3期
关键词:苏教版课文语言

吴亚红

我们常常抱怨学生的作文空洞,不能把意思写具体、写生动,其实,这与中年级段落训练不过关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因为低年级写话侧重于句子的训练,高年级习作更多是篇章的训练。怎样才能实现句子与篇章的飞跃呢?

一、提炼,确定训练重点

以苏教版国标本为例,三年级上册习作1这样导入:“习作并不难,只要你把做过的、看见的、听到的、想到的写下来,让人看明白就行了。”直接要求学生“先打草稿,然后念一念改一改,直到自己满意了,再誊写到习作簿上。”显然,教师不进行有效地写作指导,放任自流,除了个别优秀学生能写出文通字顺的习作,其他学生要么是脚踩西瓜皮——滑到哪儿是哪儿,要么是干巴巴的流水账,甚至无从下笔、无话可写。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无限相信书籍的教育力量。” 因此,我们要在语文教材的密林深处,发现课文的作文教学价值,确定适宜的训练点。以上述习作1为例,通过一个单元的语文学习,应该对学生的说话与写作起到助推作用。教师应该及时发现本单元《学会查“无字词典”》一文中语言描写、景物描写的闪光点,进行充分的品读与写作指导,学生对如何写好“看见的、听到的”就有本可依、有章可循。

著名语文教学专家张志公先生曾经指出:“段的训练是语言的训练、逻辑的训练、思想认识的训练,又是文体、风格以至艺术的训练。” 阅读教学中的片段训练必须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单元目标和具体课文来安排。而在一节课内,教师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将课文中所有的语言现象和知识都教给学生。为此,教师就要善于取舍,抓准训练点进行循序渐进、扎实有效的训练,以达成教学目标。

不同的课文,可以就其内容、言语表达等特点,有重点地开掘片段训练点。以苏教版第五册语文教材为例,《美丽的南沙群岛》第二、三自然段,采用了典型的“总分”构段方式,介绍了南沙群岛的物产丰富和迷人风光。依据这一主要特征,我确定本课的片段训练内容是初步理解“总分”的构段方式,运用这一构段方式介绍南沙群岛的海洋生物。《庐山的云雾》第二、三自然段,也采用“总分”的构段方式,与上文有相同之处,但要求有所提高,在描写一处景物时,提醒学生要运用贴切的比喻,让景物描写更生动。人物对话是《花瓣飘香》的主体,此课中人物对话的提示语出现了三种情况:提示语在前面,提示语在后面,没有提示语。我确定本课的重点是品味人物对话,依据对话形式仿写。

片段训练不是让学生记住跟表达方法有关的语法术语,而是要让学生根据相关的“语文知识”去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提炼片段训练点,还要关注学生的需求,贴近学生的言语实际,能让他们快乐地练,练有所得。

二、品味,领悟表达方法

(一)场面描写烘托事件

《虎门销烟》(苏教版四年级上册)一文,不少老师指导学生运用“先……然后……再……”进行片段训练。不过,考虑到二、三年级进行过类似的训练,而且这类直播性场面描写对大多数学生来说不是难事。我带领学生细细品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学生可以从文中“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水泄不通”等词语体会到前来观看的人多而广,感悟场面之“壮”;二是从“虎门寨装点得分外壮丽”“新搭起的礼台上彩旗林立”“官员身着朝服”等体会到场面之隆重,进一步感悟到环境描写可以烘托出销烟是大快人心的事。只需教师即时点拨,学生就会情不自禁地联想到“校园读书节”“儿童节”“国庆节”等,也可以进行这样的场面描写,以烘托事件的重要性。

(二)语言描写彰显个性

语言描写中渗透着人物内在的神韵,传达着人物的精、气、神。教学《第一朵杏花》(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一文时,我分几个步骤引导学生品味这一片段,认识到精彩的语言描写能彰显人物个性。

窗外一个小孩急切地叫道:“竺爷爷!竺爷爷!”

竺爷爷(连忙走了出来,俯下身子,奇怪地)问:“什么事情呀?”

“竺爷爷,杏花开啦!”小孩(仰起头,高兴地)说。

“什么时候?”竺爷爷(摸了摸孩子的脑袋,激动地)问。

小孩(歪着小脑袋,自豪地)说:“刚才!”

竺爷爷(眯着眼睛,半信半疑地)问:“是第一朵吗?”

小孩(拍拍胸脯,肯定地)说:“是!”

首先读对话,不难发现,课文中人物的语言都非常简短而精炼,我立即板书:人物语言要简洁。接着指导学生关注语言描写的不同形式,板书:灵活多变好处多。然后通过补充括号里的提示语,鼓励他们用掌握到的表达方法来写一写语言,这样,人物的个性鲜明了,语言也灵动了。

(三)景物描写衬托人物

学习《李时珍夜宿古寺》一文时,教者引导学生利用语言环境读懂“破败”一词,解读李时珍面对此时的处境所持的态度,感受李时珍“不怕吃苦、一心为民”的精神品质,同时初步体会作者通过描写景物衬托人物精神品质的写法。

金秋季节,大多数同学都会在文中赞叹秋色。如:“秋天,树叶儿变黄了,也变得调皮了,时不时从树下读书的同学脸旁飘过,甚至还有几片停在了同学的头发上,让人忍俊不禁。我爱这充满诗情画意的校园。”可是一学生期中测试成绩不佳,表达的则是秋叶让人伤感:“校园的小道上满是枯叶残片,走在上面发出吱吱的压碎声,使人心生凉意。一阵风吹过,地上的残叶随风飞舞,似乎在嘲弄我。”

“一切景语即情语”,景物描写穿插在记叙文中往往起到渲染和衬托的作用,有意品读,能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若是合理运用,定能使文章增加亮点,有妙笔生辉之感。

三、实践,学会迁移运用

叶圣陶说过,“文章就是例子”。课文文质兼美,语言文字规范,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典范性。对于小学生来说,写作能力正处于扶床学步的阶段,因此,借助课文指导学生进行片段训练,既降低了写作难度,又从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能收到较好的训练效果。

(一)创设情境乐表达

品读课文解决了“怎么写”的问题,那究竟可以“写什么”呢?教者可以采用问题、音乐、图像、游戏等多种手段创设各种情境打开学生的思路,让学生受到特定气氛的感染而“情动辞发”。

根据课文情境进行语言训练,是新课程下常见的有效训练。《花瓣飘香》一文教学,我主要通过朗读来品味人物对话,结合结尾段的教学,让学生进行对话仿写训练:“我”把一盆月季花放在母亲的阳台上。“我”会说些什么?母亲会说些什么?写一段对话。

为了强化语言描写的训练,我组织学生开展小小的传话游戏、“石头、剪刀、布”游戏,还通过演一演生活素材如回家报喜时、家长不允许看动画时、商量过生日时等进行片段训练。生动活泼、具体形象、民主和谐的良好氛围,拉近学生的学习和现实生活的距离,更有利于学生积极动手、动脑、动口,引发表达的兴趣。

(二)添枝加叶促表达

文本有许多空白点,有些是作者的有意“留白”,也有些是为了避免重复,还有些受人称等叙述角度的限制。这时,教师就可以文本为例,为其“添枝加叶”。

学习《金子》(苏教版三年级上册)一课后,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彼得不辞辛劳,用自己的汗水浇灌出美丽的鲜花的过程,同时也领悟真正的金子是靠自己的劳动所得,体会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我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设想彼得是怎样辛勤培育鲜花的。

“添枝加叶”的过程,运用了习得的方法,使之得到巩固与强化。在思考作者为什么不像我们这样“添枝加叶”,也能感受到作者布局谋篇的匠心,如避免重复,如给读者更广阔的想象空间等。

(三)牵线搭桥引表达

对于有些课文,学生学了以后或启发不少,或思绪万千,或感情共鸣……《珍珠鸟》是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教材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谈“写作收获”一环节,有的学生夸作者把人的性灵赋予珍珠鸟,让人感受到作者心中那温柔的爱意;有的夸作者表先后顺序的词语用得活,表达了珍珠鸟与“我”亲近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而使人深入理解作者深沉浓郁的情感。

“我们也来试一试,既要用上这些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还要准确地写出大蒜的生长变化,好吗?”我很自然地指着种植园的小盆景引导学生。不多久,一个个精彩的片段诞生了,细细读来,情景交融,也不失小作家的范儿。如:

“我在花盆里种下了几棵大蒜的种子,便一天一天盼望着它长大。起先,花盆里一点动静也没有,小种子好像忘记了发芽。渐渐地,一棵嫩绿的小脑袋探了出来,我暗自一喜。后来,又有几棵小苗破土而出,在微风中跳起了欢快的华尔兹,我的心中像蜜一样甜。”

(四)互评互议善表达

《恐龙》(苏教版三年级下册)一文中多处运用了打比方、作比较、列数据等说明事物的方法进行描述,使读者对恐龙的种类、形态及生活习性有了具体而形象的了解。学文之后,学生试着用上述说明方法来介绍自己喜欢的一种动物。如:

“我家养了一只又大又肥的猫。它黑白相间的毛,光滑得好像擦了油一样。一对小山似的耳朵就像是24小时高倍探测器,探索着一切可疑的声响。最讨人喜欢的是它那双幽蓝的眸子,如同两颗海洋之星,深不可测。”

五分钟后,教者与学生一起当堂诵读小练笔,或是赞美其精准的表达,或是提醒其适当增添,不仅巩固了本节课的学习效果,而且激发了他们表达的欲望,使他们一个个跃跃欲试,乐此不疲。即时评价还能促进即时修改,学生一定受益无比。

猜你喜欢
苏教版课文语言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学生天地(2020年17期)2020-08-25 09:28:54
语言是刀
文苑(2020年4期)2020-05-30 12:35:30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背课文
新少年(2017年3期)2017-03-23 12:46:52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几何背景在不等式学习中的作用——以湘教版、苏教版高中数学教科书为例
我有我语言
课本题改编练习(常用逻辑用语、函数)
课本题改编练习(推理与证明、复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