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有生
【摘 要】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对青少年进行法制思想培养对社会建设的意义重大。当前社会处在信息化蓬勃发展的时代,各种思潮流行,价值观念涤荡,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不成熟的青少年产生了某种冲击和影响。因此在依法治国背景下要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工作,必须深刻认识到影响青少年成长的社会环境,抓住关键性因素,采取相应的对策。本文深入讨论对青少年进行法制观念培养的方法和意义。
【关键词】青少年 法制 教育
随着我国九年义务教育的逐步落实,为了培养更多、更好的遵纪守法的高素质的合格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法律意识水平,减少违法犯罪事件,保证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使国家更加繁荣富强,在加强基础教育中进行法律意识的渗透方面,本文将从青少年成长阶段的心理性格特点和科学施教方面进行论述。
一、青少年成长阶段的心理和性格特点
青少年时期的孩子,进入身体的主要发育阶段,性格变化大,会伴有焦躁不安,莫名冲动,情绪不稳定;喜欢对事物刨根问底,想知道事物的来龙去脉;好奇心强,做事不计后果。特别是一些性格外向型的男孩子,有时对不满意的事会表现不理智的冲动。父母的影响力与孩子的年龄成反比下降,孩子与父母家庭的关系逐渐疏远,独立意识增强。如果在道德观念、法律认识上有缺陷,加上有外部因素的引诱,容易步入歧途。这一时期的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对以后的思维方式及行为准则有很大的基础作用。
二、目前在学校法制教育方面存在的不足
学校教育时期是青少年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必由之路。 但有不少学校只重视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德育,缺少法制教育。还有一些教师自身素质低,常体罚、变相体罚学生,对差生特别是双差生不是及时引导教育而是歧视、放任自流甚至将他们扫地出门,推向社会。这些做法都在某种程度为青少年犯罪埋下隐患,成为导致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原因。中、小学生法律意识也极其浅薄。在随机抽样调查的157名学生中,对基础的法律知识懂得不多、很少的竟占96.2%;知道一点和不知道《未成年保护法》的达到90%;不知道,甚至从来没有听说过“正当防卫”一词的占70.9%。从问卷调查中可看出,中、小学生法律意识的薄弱。这不能不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和社会的高度重视。学生对法律知识了解甚少,只能从常规习俗和伦理道德上认识和处理问题。学生认为学习法律知识重要的达到93.6%,想多学一些基础的法律知识的学生占90.8%。这反映出学生对学习法律知识的渴望和较强烈的要求。当前,对学生纪律教育、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等研究很多,但关于学生法律意识发展的研究与教育很少,尤其是法律观念的启蒙极为少见。这说明在基础教育中进行法制教育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三、怎样培养青少年法制思想的研究
(一)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学校教育应当培养学生树立崇高的价值目标,培养自尊自爱的人格,积极有为的人生态度,努力学好科学文化知识,掌握劳动技能,将来为社会创造财富,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打好基础,在实践中运用知识书写人生价值。只有将自己的文化知识服务于实践,努力贡献社会,人生才会熠熠生辉。
(二)加强学生的法律意识
加强学生的法制教育,必须首先加强教师的法律意识,加强教师对相关法律的学习,使教师能认识到人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是从初始阶段形成的,现代法律意识培养及内在的法律意识的树立必须从小学阶段做起。对法律意识启蒙的最佳时期无疑应在青少年时期,因为这一时期青少年经历着成长、学习和积累的过程,既有成长的喜悦,也有理想、自尊受到伤害及心理产生变异的可能。青少年学生在这一时期与社会规范是冲突的,因此,必要的疏导和教育不可或缺。当青少年学生开始在社会化过程中认识到法律及各种规则的价值时,会在潜移默化中调整自己的内心需要,在尊重自己,尊重别人的同时更加尊重法律,接受与法律规范相一致的人与人之间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达到内心对法律的真正认同,认识到生存过程中公平和秩序的必要性,意识到现代社会中法律是一生中最稳定最可靠的公共权威,只有守法,才能保证社会的和谐稳定。
(三)抓住法制教育的特点,科学施教
1. 坚持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少年儿童违法犯罪往往从不遵守道德规范开始的,刚刚步入人生成长道路心理状态脆弱,辨别是非能力和自控能力不强,道德和理智相对模糊,作为教师应加强平时的思想道德教育,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地以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
2. 坚持理性教育与感性教育相结合。少年儿童的理性思维能力比较弱,对他们进行法制教育,就应该注意借助于形象思维的方法,用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教育活动,来提高他们的法律知识水平,强化法制观念。
3. 坚持法律启蒙与行为教育相结合。坚持法律启蒙与行为教育相结合是对学生进行普法的最有效的方法。比如结合学习宣传《劳动合同法》和《交通法规》,组织学生参与了解相关法规实施情况,不仅向社会宣传了法律法规,而且还使学生从小接受了法律启蒙和行为教育。
4. 坚持法制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一些专家调查发现,几乎所有青少年犯罪的动机中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心理扭曲因素。心理缺陷是导致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重要原因,由于学生的生活环境不同,家庭的变异,家教的不当,性格异常等也能导致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教师应该及时发现,运用多种渠道,了解“问题学生”产生问题的原因,针对性地进行心理辅导与治疗,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和周围环境,克服成长中的诸多障碍。
【参考文献】
[1]腾飞.怎样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M].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0.
[2]孙国华.法理学教程[M].中国人大出版社, 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