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加工记者 田文华
2015年10月26~28日,由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主办,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铸造分会、铸造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承办的“2015中国铸造活动周”在长沙成功举办。来自国内外的行业组织领导,研究单位和院校专家、学者,生产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以及相关专业媒体的530名代表与会。
26日,在全国铸造学会副理事长、沈阳铸造研究所所长娄延春的主持下,“2015中国铸造活动周”隆重开幕,全国铸造学会理事长、西北工业大学教授黄卫东致词。
开幕式上,除了 “中国铸造终身成就奖”和“中国铸造杰出贡献奖”活动、优秀团体会员表彰,以及“福士科”杯优秀论文颁奖仪式,还有两个特别值得关注的活动,即“永冠杯”第六届中国大学生铸造工艺设计大赛及“圣泉杯”全国铸造行业优秀青年人才奖颁奖典礼。在铸造行业技术人员缺乏的背景下,两个活动的举办无疑为优秀青年技术人员的培养、展示才华,以及激励在校大学生应用铸造专业知识解决生产实际问题提供了一个平台,可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随后,大会安排了6个主旨报告,集中展示了我国乃至世界铸造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现状,以及未来铸造技术的发展方向。
清华大学柳百成院士作了“发展先进工艺 建设制造强国”的报告。柳院士指出,“中国制造2025”是建设制造强国的纲领性文件,而基础工艺是建设制造强国的重要技术支撑。针对铸造行业,要大力加强先进铸造工艺应用基础研究,发展近净成形铸造工艺,轻量化材料铸造工艺,特大型关键件铸造工艺,以及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等先进铸造工艺应用基础研究;西北工业大学黄卫东教授作了“从十三五规划看铸造业的转型升级”的报告,全面介绍了“十三五”铸造行业技术发展规划内容,指出我国已步入“创新驱动”发展阶段,铸造业应向智能化、高质化、绿色化等方向转型升级;日本丰桥技术科学大学寺岛一彦教授作了“兼顾浇注和搬运的倾翻式全自动浇注机液面固有震动频率的推算及震动控制”的报告;德国RGU GmbH公司Volker Pacyna教授作了“ERP-德国铸造行业通往工业4.0之路”的报告,指出工业4.0一词在当前欧洲非常时髦,但从“时髦”到实现,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东华大学朱世根教授作了“云溪环保砂型铸造性能的研究”的报告;清华大学刘源副教授作了“藕状多孔微通道结构制备的最新进展、热传输性能及应用”的报告。大会报告内容丰富、翔实,受到与会代表的极大关注。
“铸造技术创新发展论坛”安排在26日下午16:00举行。论坛嘉宾有世界铸造组织秘书长Andrew Turner先生,全国铸造学会副理事长、东华大学朱世根教授,全国铸造学会环境保护及安全专业技术委员会副主任、机械工业第六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张清宽,迈格码(苏州)软件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于永吉,德国RGU GmbH公司股东Volker Pacyna先生。目前,整体制造业形势仍不乐观,铸造行业微利、订单缩量、招工难的窘境未解,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召唤下,各铸造厂亟待在产品结构调整、技术质量提高、竞争能力提升,以及管理创新上下功夫,避免被时代所淘汰。五位嘉宾在创新理念和实践活动中的经验分享与交流,开启了代表们的创新思维,不但带动了会场气氛,也必将为众多企业的创新实践提供借鉴和启迪。
值得一提的是,由世界铸造组织主办的“2015世界铸造组织造型材料及工艺国际论坛”于27~28日同期召开,既有造型材料应用报告,也有发展趋势阐述,全方位展示了造型材料领域的最新技术研发与应用成果。
2014年我国各类铸件总产量约4620万t,其中采用砂型铸造生产占比高达80%左右,因此造型材料的消耗量可想而知。无论粘土砂、树脂砂、水玻璃砂,还是新型覆膜砂生产,其高效、绿色原辅材料的应用,对铸件质量的提高意义重大。专题论坛研讨,也说明世界各国对造型材料在铸造生产中的重要作用的认知程度。我国作为造型材料生产和应用大国,面对目前全球严峻的经济形势,市场激烈竞争的局面,如何提高竞争力,在技术上不断创新,是企业管理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另外,全球经济一体化中,有些国内企业积极拓展发展空间,寻求海外市场,因此在交流过程中更加关注欧美先进材料、先进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以把握市场走向。而国外相关材料商更希望能了解我国造型材料市场的需求,为其进入中国市场进行技术准备和信息采集。
27日,大会设两个专题,分成有色合金、复合材料;特种铸造及生产工艺;铸钢生产工艺及计算机应用技术;铸造技术及装备;铸铁及生产工艺;铸造材料等共6个单元,针对细分领域关键技术的研发现状、生产应用、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进行专题研讨,与会代表共享技术创新成果,交流生产应用实战经验。
28日,代表们分成两路参观工厂,一路参观湖南湘电长泵铸造有限公司,另一路参观株洲九方铸造有限责任公司,使代表们近距离感受到这些颇具实力企业的厂房布局及生产场景,其成功经验值得业界借鉴。
2015铸造活动周期间进行了一系列高水平的学术、技术交流,无疑为业界创新驱动发展,以及基础工艺与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注入巨大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