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吊技术治疗痉挛型脑性瘫痪临床观察

2015-04-23 02:27吉增良邓增稳王晓东付丽红
河北医药 2015年10期

吉增良 邓增稳 王晓东 付丽红

悬吊技术治疗痉挛型脑性瘫痪临床观察

吉增良邓增稳王晓东付丽红

【摘要】目的研究悬吊治疗技术对痉挛型脑瘫患儿运动功能障碍的治疗效果。方法运用随机数字表,将符合条件的12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进行悬吊运动(SET)治疗,治疗均为1次/d,30 min/次。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分别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量表(GMFM-88)进行评定。结果2组患儿GMFM-88评分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 <0.05)。结论悬吊治疗技术对痉挛型脑瘫运动功能障碍的改善较常规的康复训练明显。

【关键词】痉挛型脑性瘫痪;悬吊治疗技术(SET) ;弱链测试;开链运动;闭链运动;粗大运动功能

作者单位: 055250河北省巨鹿县医院

脑性瘫痪是自受孕开始至婴儿期脑发育阶段非进行性脑损伤和发育缺陷所导致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1]。国内脑瘫发病率为1.8‰~4‰,而痉挛型脑瘫所占比例高达60%~70%[2]。痉挛不仅阻碍儿童正常运动功能的发育,还可以造成挛缩、畸形、疼痛等并发症[3]。因此降低肌张力同时提高肢体的主动运动成为治疗痉挛型脑瘫的关键。常规的康复治疗项目以被动训练为主,治疗效果较慢。本研究在常规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结合悬吊治疗技术治疗痉挛型脑性瘫痪,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2年1月至2014年4月在巨鹿县医院儿童康复科住院治疗的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120例,所有病例均符合2006年长沙第二届全国儿童康复、第9届全国小儿脑瘫康复学术会议讨论通过的脑瘫诊断标准[4]。运用随机数字表将120例患儿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治疗组中,男33例,女27例;年龄3~11岁,平均年龄(5.8±3.2) 岁;对照组中,男31例,女29例;年龄4~12岁,平均年龄(6.2±2.9)岁。2组患儿的一般资料有可比性。排除混合型小儿脑瘫;不能够坚持治疗或接受外科矫形手术;伴遗传、代谢性疾病;伴严重癫痫或智力低下;采用其他核心力量训练的方法。

1.2治疗方法对照组进行一对一运动训练,运动训练主要采用神经发育疗法和传统运动疗法,根据运动发育顺序将训练分为低难度(坐位保持与平衡、手膝位保持、爬行等)、中等难度(膝立位保持、单膝立位、跪行、辅助站立等)和高难度(立位平衡、独立或辅助下步行、实用性步行等)。运动训练1次/d,30 min/次,每周训练5 d,3个月为1个疗程。训练以低难度、中等难度到高难度顺序进行,障碍程度越重,训练难度越低;同时辅以理疗、针灸、水疗、中药熏蒸、按摩等。治疗组接受与对照组相同的康复治疗,在此基础上增加悬吊治疗技术。

1.3悬吊治疗悬吊治疗训练最主要的就是进行核心稳定功能训练,并根据悬吊弱链测试的结果加强“薄弱环节”的运动能力。

1.3.1开链训练:①髋关节外展、内收训练:患者仰卧位,两臂抱肩,髋关节轴向悬吊,用吊带固定踝,窄带置于膝部,拉高绳索使腿微微高于水平面,指导患者进行髋关节外展或内收伸展训练;②髋关节屈曲、伸展松动训练:患者侧卧位,用垫或臂置于头下,髋关节轴向悬吊,用吊带固定踝,窄带置于膝部,拉高绳索使腿处于水平位,指导患者进行髋关节屈曲或伸展训练;③膝关节屈曲、伸展松动训练:患者侧卧位,用垫或臂置于头下,膝关节轴向悬吊,用吊带固定踝,窄带置于膝部,拉高绳索使腿处于水平位,指导患者进行屈曲或伸展训练;④伸髋训练:患者仰卧位,两臂抱肩,弹性绳系窄带于大腿远端,垂直悬吊高于床面15 cm,指导患者腿伸直向下压悬吊带,随着患者能力的增强逐渐增加弹性绳的弹力以增大阻力,逐渐向远端移动悬吊点以增加力臂;⑤髋内收训练:患者侧卧位,用垫或臂置于头下,弹性绳系窄带于上位大腿远端,垂直悬吊高于床面25 cm,指导患者向下压悬吊带,随着患者能力的增强逐渐增加弹性绳的弹力以增大阻力,逐渐向远端移动悬吊点以增加力臂;⑥伸膝力量训练:患者仰卧位,两臂抱肩,弹性绳系窄带于膝,屈膝,垂直悬吊高于床面15 cm,指导患者保持足跟于床面上向下压悬吊带,随着患者能力的增强逐渐增加弹性绳的弹力以增大阻力,吊带系于足跟。

1.3.2闭链训练:①仰卧位搭桥:患者仰卧位,手臂放在胸前,窄带置于腓骨近端,吊带约高20 cm,使患者骨盆上抬保持身体伸直;②俯卧位搭桥:患者俯卧位,前臂支撑,在腹下可放一垫以防止脊柱过度前突,窄带置于双大腿远端,使患者骨盆上抬保持身体伸直;③侧卧位搭桥:患者侧卧位,头部枕于枕头或手臂上,上臂平行于身体或者屈曲,宽带置于下方腿的膝关节处,吊带垂直于地面,高度大约20 cm,使患者保持身体垂直,抬高骨盆离开地面。以上训练动作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开链训练和(或)闭链训练,可由治疗师辅助被动练习逐步过渡到患者自主练习。训练时每个动作重复4次,4个动作为一组,每组之间休息30 s,当患者能够很容易的完成4组动作或更多时增加训练难度。患儿悬吊治疗1次/d,其余治疗项目疗程、休息时间与对照组相同。

1.4评定方法采用88项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gross motor function measure,GMFM-88),取总百分比,即5个能区原始分占各自总百分比之和再除以5。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进行粗大运动功能评定。

1.5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 11.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珋±s表示,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治疗后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治疗后组间GMFM-88评分提高差值是非正态分布数据,采用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3个月后,2组患儿GMFM-88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提高(P<0.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 ;治疗组GMFM-88评分差值优于对照组(P<0.01)。见表1。

表1 2组治疗前后GMFM-88评分比较n=60,分,±s

表1 2组治疗前后GMFM-88评分比较n=60,分,±s

组别 治疗前 治疗后 差值治疗组51.2±3.4 62.4±4.7 11.1±3.2对照组 51.4±3.2 59.5±3.5 8.2±1.3 t值0.096 2.21 Z=3.79 P值 >0.05 <0.05 <0.001

3 讨论

悬吊治疗技术(sling exercise therapy)最早由挪威的治疗师及医师发明,其理论基础来源于先进的科学理论及相关的临床和应用研究。经过多年的发展,悬吊治疗技术目前也已成功用于脑卒中及其他神经疾病的临床治疗中,还可用于儿童早期干预、康复训练以及健身运动等项目[5]。我院自2012年1月份引进了挪威Redcord公司的悬吊治疗设备对痉挛型脑性瘫痪进行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

痉挛型脑性瘫痪为脑性瘫痪患儿中占比例最多的一型,为60%~70%,其病变部位为锥体束损害,引起所支配的肌肉张力增高、肌力减低,引起运动障碍、姿势异常等。痉挛主要表现在髋关节的内收肌群、股四头肌、腘绳肌、小腿三头肌、前臂屈肌等,由于这些抗重力肌及肌群的长期痉挛会导致相关肌肉或肌群的“休眠”或“失活”。悬吊治疗技术强调主动训练的观念,其技术的核心为依靠神经肌肉激活技术激活“休眠”或“失活”的肌肉,恢复其正常功能,完成失活肌肉在无痛情况下的再激活。该技术可以使大脑、脊髓或肌肉内感受器发出或接受的信息重新整合并对运动程序重新编码,也就是唤醒之前“休眠”的肌肉,重建其正常功能模式及神经控制模式。悬吊治疗技术的成功归结于以下3个因素的综合作用: (1)应用吊索、吊绳、及平衡垫等在不稳定环境下精心设计上下肢和/或躯干(头部)的运动; (2)应用闭链运动开展无痛的、高强度的肌肉训练; (3)对吊绳及吊索应用震颤技术。

悬吊治疗系统可以帮助治疗师在治疗过程中减少重力影响以避免损伤,悬吊治疗有以下六个优点: (1)可以使治疗师的手解放出来; (2)减轻负荷; (3)治疗过程安全、放松; (4)更容易将患者置于无痛体位; (5)更容易维持患者于无痛体位; (6)更容易控制身体阶段的运动。悬吊治疗师在掌握杠杆原理以及轴向、尾端、头端、内侧、外侧及中立位悬吊6种不同的悬吊方式各自的特点、力臂及绳索的长度对运动轨迹及受力影响的基础上根据患儿运动障碍的程度来对患儿进行悬吊治疗。

悬吊治疗前要对痉挛型脑瘫患者进行弱链测试。弱链是生物力学链中的薄弱环节,表现为神经肌肉控制减弱,稳定性下降,肌力下降,以及由于恐惧性逃避反应所导致的肌肉骨骼系统功能障碍。悬吊治疗应用闭链运动进行弱链测试,测试时从患者能够正确完成测试的水平开始,然后逐渐增加运动难度或测试强度,直至患者不能正确地完成动作。弱链测试阳性的三个指征: (1)不能正确完成动作; (2)出现疼痛; (3)出现双侧运动不对称。根据弱链测试的结果对痉挛型脑瘫患儿进行悬吊治疗。悬吊治疗的过程中根据患者的功能障碍程度选择开链运动或闭链运动。

开链运动是指远端不负重的运动,开链运动主要用来训练单一肌群,激活运动的原动肌与协同肌。开链运动的难度可根据运动强度划分,以下3种方法可降低运动难度: (1)应用弹力绳; (2)借助滑轮承重; (3)缩短力臂。以下6种方法可以提高运动难度: (1)增加力臂; (2)应用滑轮; (3)应用非固定负荷; (4)施加阻力; (5)应用弹力绳施加阻力; (6)延长运动时间及重复次数。开链运动主要用来训练单一肌群,激活运动的原动肌与协同肌。

闭链运动是远端承重或部分承重的运动,闭链运动训练针对某一关节的原动肌、协同肌与拮抗肌,以及运动链上的其他肌群,在闭链运动中,近端及远端协同运动,承重可以导致关节压力增加,压力觉传导增强,激活相应的神经肌肉系统,提高原动肌、协同肌及拮抗肌功能。闭链运动的难度可根据运动强度划分,以下4种方法可降低运动难度: (1)应用弹力绳; (2)改变吊带位置,缩短力臂; (3)改变悬吊点位置; (4)调整吊带高度。以下5种方法可以提高运动难度: (1)改变吊带位置,增加力臂; (2)改变悬吊点位置; (3)调整吊带高度; (4)应用不稳定平面; (5)应用不对称姿势。闭链运动训练针对某一关节的原动肌、协同肌与拮抗肌。

开链运动与闭链运动相结合可以恢复和提高神经肌肉控制能力。训练时,根据患者的不同病情选择采用不同的悬吊方式,包括轴向悬吊、尾端悬吊、头端悬吊、内测悬吊、外侧悬吊、中立位悬吊,及时调整力臂及绳索的长度。同时在训练中治疗师可通过抖动吊带增加不稳定因素。通过悬吊治疗,对于痉挛型脑瘫患儿肌张力的降低、关节活动度的增加[6]、主动运动的提高、异常姿势的改善可起到较好的治疗效果。对痉挛型脑瘫患儿回归学校、走入社会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平衡障碍是痉挛型脑瘫患儿的功能障碍之一,痉挛型脑瘫患儿平衡障碍的原因很多,主要有感觉系统失调,如触觉、关节位置感觉、平衡觉、视觉失调及前庭功能障碍、肌肉和骨骼发育不正常、肌张力异常等。视觉、本体感觉与前庭系统三者是保持身体平衡的基本器官,也称“平衡三联”。从视觉感觉系统、本体感觉系统与前庭系统发出的冲动均传入脑干,并在脑干网状结构进行整合、协调之后传入大脑皮质感觉区,产生正确的定向体验,维持人体姿势平衡[7]。感觉运动训练是SET概念中另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悬吊治疗技术在不稳定环境下应用吊索、吊绳及震颤技术在治疗过程中通过视觉、前庭觉、本体感觉及运动系统经过中枢整合,共同发挥作用,对痉挛型脑瘫患儿平衡、协调能力及主动运动能力的提高可起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虽然SET技术目前多用于慢性背痛、颈痛、骨盆疼痛及肩关节疾患等的治疗,但是有充分理由相信,SET技术模式具有治疗关节活动障碍、肌力降低、耐力减小及涉及骨骼肌肉系统感觉运动控制失调的大多数疾病的潜力,在痉挛型脑性瘫痪的康复治疗过程中必将发挥更加积极的治疗作用。

由于悬吊治疗技术的有效性、实用性、多样性,治疗效果的可预见性,该技术在痉挛型脑性瘫痪的康复治疗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值得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陈秀洁主编.小儿脑瘫的神经发育学治疗法.第1版.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3.

2李树春主编.小儿脑性瘫痪.第1版.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4.

3刘建军,席冰玉,纪树荣,等.A型肉毒毒素对脑性瘫痪患儿腘绳肌痉挛的疗效.中国康复理疗与实践,2014,20: 417-419.

4陈秀洁主编.儿童运动障碍和精神障碍的诊断与治疗.第1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06,218-230.

5卫小梅,郭铁成.悬吊运动疗法—一种主动训练及治疗肌肉骨骼疾患的方法.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6,28: 281-283.

6孟朋民,刘伟明,杨全林,等.悬吊运动训练对颈源性头痛的疗效.中国康复理疗与实践,2014,20: 79-81.

7张丽华,王景刚,李晓捷,等.痉挛型脑瘫患儿平衡障碍程度的测定及特点.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8,23: 1074-1076.

(收稿日期:2014-10-14)

doi:10.3969/j.issn.1002-7386.2015.10.017

【文章编号】1002-7386(2015) 10-1495-03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R 7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