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 学 王银虎
(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乌兰浩特市兴安盟人民医院,137400)
2006年8月~2007年8月,笔者应用蒙药古日古木13味丸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观察其对血清丙氨酸转移酶(ALT)、谷氨酸转移酶(AST)、血清总胆红素(STB)的影响及安全性,报道如下。
急性黄疸型肝炎36例为我院2006年8月~2007年8月住院治疗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8例,男15例,女3例;年龄16~59岁,平均年龄36.3岁;ALT(1089.1±896.3)U/L,AST(912.36±727.12)U/L,STB(194.3±97.8)μmoL/L。对照组18例,男12例,女6例;年龄25~56岁,平均年龄40.5岁;ALT(1127.6±901.1)U/L,AST(937.4±619.7)U/L,STB(165.3±78.3)μmoL/L。两组间在性别、年龄、病程和ALT、AST、STB异常程度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可比性。
治疗组使用古日古木13味丸为主剂,3g,每日1次,地丁八味散、地丁四味汤或冰糖水交替送服。同时依据分型不同:体黄不消型辅助金诃子五味散;热势炽盛型可辅助冰片23味散;肝痛剧烈可辅助牛黄九味丸开水送服;对反酸吐口水宜投无敌宝丸加甘草六味散等分,白糖水送服;消化力减弱以辅助地丁、光明盐四味汤散口服。同时饮食忌油腻、辛酸而热性之食。宜在凉爽寂静而湿气适度之处疗养,避免劳累过度、愤怒。
对照组单纯应用西药注射剂治疗。甘利欣150 mg,每日1次,静脉滴注。
观察方法:两组均于治疗1、2、3、4周后复查肝功能,主要观察ALT、AST、STB的变化,并同时观察临床症状、体征的变化。治疗前后给予检查血常规、尿常规、凝血项、肾功等,密切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
两组治疗均有降转氨酶、降黄疸指数及改善临床症状的疗效,但运用蒙药古日古木13味丸治疗更加明显。见表1。
表1 治疗组与对照组AST、ALT、STB变化情况(±s)
表1 治疗组与对照组AST、ALT、STB变化情况(±s)
从表1可见,治疗组在治疗1、2周时ALT、AST下降幅度明显较对照组大,尤其是治疗第1周差异显著,第4周差异不明显。
在整个过程给予相关监测,血常规、尿常规、凝血项、肾功等无明显变化,亦无不良反应。
急性黄胆型肝炎在蒙医临床上称为肝热证,以发热、右上腹部胀痛不适、肌肤发黄为特征。主因三根七素相对平衡失调,希拉偏盛客于肝,于血相搏并夹黏邪所致。
古日古木13味丸出自7~8世纪的藏医宇妥·元丹贡布用藏文撰写的《四部医典》第4章的散剂,由番红花、丁香、牛黄、麝香、水牛角、银朱、紫檀香、大托叶云实、查干榜嘎、诃子、川楝子、栀子、木香等配伍组成。本方性凉,为肝热之主方,以清肝热的番红花为主,佐以牛黄清肝热解毒;银朱以清脉热;紫檀香、栀子以清血热;水牛角以燥恶血,解毒;麝香以杀黏解毒;查干榜嘎以清希拉热;木香以平赫依血骚热;诃子以解毒调理体素。本方专治肝热证。
通过治疗组治疗前后及与对照组相比较,其降酶、降黄疗效显著,能明显改善临床症状,且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