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科护士心理韧性成长对护理工作的影响

2015-04-22 09:31:18肖七秀黄玫英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5年12期
关键词:抗压急诊科韧性

肖七秀 黄玫英

肖七秀:女,大专,副主任护师,大内科科护士长

急诊科作为一个医院接收与救治急危重症患者的主要场所,其工作特点是既急又忙还不稳定、无规律、易感染,同时经常涉及法律及暴力事件[1],因此被称为医院的前沿地带。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患者的维权意识普遍增强,医患矛盾也日益突出,急诊科护士现面临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如困惑、抑郁、迷茫、自卑、孤独,重视护士心理健康,提高其心理韧性已迫在眉捷[2]。心理韧性是个体积极面对逆境的一种能力,该能力可以帮助个体在创伤性环境中始终保持相对稳定和健康的生理心理水平[3]。本次主要研究急诊科护士心理韧性提高对其护理工作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急诊科护士25 名,其中男1 名,女24 名。年龄18 ~42 岁,平均(28.11±5.43)岁。护龄1 ~21 年,平均(5.87±1.91)年。均为从事急诊护理工作≥1 年的注册护士,在职在岗且自愿接受调查。对该25 名护士于2013 年3 ~5 月进行2 个月的抗压教育。抽取2013 年3 月急诊护士在进行抗压教育前患者300 例设为甲组,2013 年5 月急诊护士抗压教育1 个月后患者300 例设为乙组,2013 年11 月急诊护士抗压教育6 个月后患者300 例设为丙组,为了确保调查的准确性及有效率,抽取的患者年龄均>18 岁。其中甲组男178例,女122 例;年龄18 ~68 岁,平均(33.21±9.91)岁。乙组男169 例,女131 例;年龄18 ~71 岁,平均(34.11±10.21)岁。丙组男167 例,女133 例;年龄18 ~69 岁,平均(34.51±9.89)岁。三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方面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2 方 法

2.1 抗压教育方法 研究前先通过心理韧性量表来调查本院急诊科护士心理韧性情况,同时调查甲组患者的满意度情况,然后对这些护士进行心理抗压教育。在抗压教育结束后,再次通过心理韧性量表对急诊科参加本次抗压教育的护士进行心理韧性调查,通过统计学方法比较抗压教育前后护士的心理韧性评分差异。若有提高,则研究这些护士的心理韧性提高之后乙组、丙组患者的满意度情况;若无提高,则继续采用其他减压方式对护士进行抗压教育培训。直到心理韧性提高后调查乙组、丙组患者满意度情况,对比护士心理韧性提高后患者满意度的差异,同时比较急诊科护士心理韧性成长前后护理质量评价的差异。

2.1.1 对职业危害的抗压教育 作为医院的高风险场所之一,急诊患者病情常较为危急,加上近年来护患矛盾日益增大,护士被辱骂、殴打的情况时有发生。教育护士在工作中保持良好的服务态度,在此基础上培养自身的防护意识,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汇报、及时处理,防患于未然,遇到紧急情况懂得合理防护。

2.1.2 人际关系的抗压教育 急诊科护士面对的患者在病情、职业、性格、家庭关系、社会地位都是不尽相同的。教育护士平等的对待每一个患者,尊重、同情和关心患者;在日常工作中保持沉着冷静,表现出良好的专业素养;用自己的爱心以及娴熟的技术取得患者的信任与支持,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随着社会的发展,沟通能力也成为了现代护理工作者必备的一项核心能力,不仅仅局限与患者的沟通,也包涵了护士与其他工作同事,应教育护士加强与医师、医技人员以及后勤管理人员的交流,遇到问题要及时沟通交流,不能盲目独断,在工作之外增加与同事之间的交往,创造良好的同事感情,有利于在工作中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缓解工作压力。

2.1.3 对患者不理解的抗压教育 急诊科的工作十分繁忙,秩序显得非常重要,但是一些患者不理解,有时会产生冲突,导致一些患者辱骂甚至动手殴打护士,这样的情况直接导致了急诊护士对工作容易产生厌烦心理及负性情绪。加强对护士的心理疏导,主动关心爱护护士,帮助其正确舒缓释放负性情绪,培养其面对挫折的承受能力[5]。同时,指导护士正确树立自我防护意识,既不能过于紧张也不能过于懈怠,在护理工作的每个环节都做好风险控制,杜绝不良事件的发生,一旦出现医疗纠纷,学会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6]。

2.1.4 精神放松的抗压教育 每周组织1 次集体活动,如聚餐、野外郊游、登山、羽毛球赛等,培养同事感情的同时彻底放松心情,缓解工作压力。

2.1.5 领导关怀的抗压教育 人性化排班,护士长排班前适当征询护士的意见,尽量满足各自所需,尤其是孕妇、哺乳期、年老体弱者,适当给予关照,让护士真切感到领导对生活的关心和对工作的支持,做到工作、生活两方面都能兼顾。

2.2 调查方法 本次心理韧性以及满意度调查均采用问卷调查方式,需要由调查者向调查对象详细说明本研究目的和意义,获得有关部门的许可以及调查对象的知情同意后,采用无记名方式进行填写,调查对象独立完成问卷后立即收回,剔除缺项、字迹模糊等不合格问卷后收集有效问卷。本研究对急诊科25 名护士抗压教育前后分别发放心理韧性调查表,均有效收回,收回率100%;对急诊科护士心理韧性成长前后各组患者发放满意度调查问卷,均有效收回,收回率100%。

2.3 调查工具与指标

2.3.1 心理韧性调查 采用Connor-Davidson 韧性量表,是由美国心理学Connor 等编制。该量表的评分指标主要有能力、本能、控制、接受变化和精神影响5 类因子,再将其细分为25 条项目。在量表调查表上标明0 ~4 分,分别代表完全不符合、不怎么符合、有一点符合、基本符合、完全符合。分数越高反映心理韧性越好[4]。

2.3.2 满意度调查 三组患者在就诊当天均接受本院自制护理满意度问卷调查,采取发放本院自行设计的急诊患者护理服务满意度调查表调查患者满意度情况。将患者满意度分为4 个等级,即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一般满意、不满意。

2.3.3 护理质量评价 设立护理质量评价小组,其主要人员由护士长、护理部工作人员组成,分别对急诊科护士心理韧性成长前后进行护理质量考评,指标包括基础理论知识、护理安全、病人护理、操作技能等方面的状况,各项满分为100 分,分数越高则标志护理质量评价越高。

2.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 分析试验数据,计量资料比较采用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或配对t 检验,等级资料比较采用K-W H 检验,检验水准α=0.05。

3 结 果

3.1 三个不同时间段急诊科护士的心理韧性比较(表1)

表1 25 名急诊科护士抗压教育前后心理韧性的比较(分

表1 25 名急诊科护士抗压教育前后心理韧性的比较(分

注:三个不同时间段急诊科护士在能力、本能、接受变化、控制、精神影响方面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采用LSD 法进行两两比较得出:抗压教育前在能力、本能、接受变化的能力、控制能力、精神影响上与抗压教育1 个月后以及抗压教育6 个月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说明抗压教育后急诊护士的心理韧性高于抗压教育前;将抗压教育1 个月后与抗压教育6 个月后进行对比发现能力、本能、接受变化的能力、控制能力、精神影响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说明抗压教育对于急诊护士心理韧性成长具有一定的持久性

时间 能力(总分)本能 接受变化 控制 精神影响抗压教育前 18.37±3.52 16.54±2.27 11.71±2.02 6.54±1.1410.23±2.04抗压教育1 个月后 26.78±4.05 24.31±3.14 17.08±2.45 8.27±1.24 12.30±2.12抗压教育6 个月后 26.32±3.98 23.65±2.77 16.68±2.01 7.98±1.02 11.81±2.72 F 值33.489 67.153 39.413 18.874 12.817 P 值 <0.001 <0.001 <0.001 <0.001 <0.001

3.2 急诊科护士心理韧性成长前后患者满意度的比较(表2)

表2 急诊科护士心理韧性成长前后各组患者满意度情况比较(例)

3.3 急诊科护士心理韧性成长前后护理质量评价(表3)

表3 25 名急诊科护士心理韧性成长前后护理质量评价比较(分

表3 25 名急诊科护士心理韧性成长前后护理质量评价比较(分

时间 基础理论知识 护理安全 病人护理 操作技能心理韧性成长前 78.43±3.54 80.25±3.42 81.02±3.38 79.92±3.89心理韧性成长后 93.58±4.06 95.02±4.10 94.25±4.24 93.08±4.51 t 值14.063 13.832 12.199 11.048 P 值 <0.001 <0.001 <0.001 <0.001

4 讨 论

急诊科护理工作通常都是十分忙碌且工作氛围紧张,这样的特殊性使得急诊科护士的工作压力不断增高,有些护士不能正确舒缓自己的压力,从而严重影响身心健康,一些护士不堪压力而选择离岗或离职,直接关系到了护理质量,不利于护理队伍的稳定[7]。在工作中过于强烈、持久的不良反应,如紧张、烦躁不安超过机体自身的调节和控制能力,将容易导致心理和生理功能的紊乱,因此,如何有效地抗压逐渐在护理领域被关注[8]。韧性在英文中即Resilience,该词的中文译法还包括心理弹性[9],指的是人体自身存在的一种潜能,在逆境中可以被激发,它不仅仅表现在躯体应激,引起机体在生理功能方面的改变,还表现在心理应激,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个人的身心健康[10]。在本次研究中,我们应用Connor-Davidson韧性量表,该量表是由美国心理学家Connor 等编制,在我国的心理测试调查中,Connor-Davidson 韧性量表优于我国学者编制的自我韧性量表,具有良好的心理测量学指标,是性能良好的一种心理韧性调查工具[11]。我们通过对急诊科护士进行抗压教育发现该方式可以提高护士的心理韧性,我们再次比较急诊科护士心理韧性提高前后患者的满意度情况以及护理质量,发现心理韧性成长不仅是对于护士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有了提高,在护理工作上也有明显的进步,心理韧性成长有助于急诊护士提高在工作环境中遇到困难应付突发性事件的能力。当然本次研究同样证明心理韧性是能够通过学习获得的重要品质,是可以通过抗压教育进行提高与成长的。因此呼吁管理者可通过抗压教育或者其他一些有效的方式来增强护士主动管理压力的意识,提高急诊护士的心理韧性,让其体验到管理自身压力中的成就感,保持平和愉快的心境。同时作为护理人员也需要进行自我调节,加强心理健康,提高控制各种应激源的能力,不断寻找工作热情和生活乐趣[12]。心理韧性成长可以提高急诊科护士的工作质量,提高患者满意度,值得引起护士以及护理管理者的重视。

[1] 田晓岚,王 芳.急诊护士工作压力及应对方式的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11,25(2A):287-289.

[2] 胡秋芳,侯慧敏,曹向辉.急诊护士的心理韧性观察[J].河北医药,2012,34(20):3186-3188.

[3] 王 永,王振宏.大学生的心理韧性及其与积极情绪、幸福感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3(1):94.

[4] 刘克英,谭 芸,余晓婷,等.急诊护士心理韧性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J].护理学报,2013,20(10A):74-76.

[5] 吴芙蓉,冯晓容,晏翠香.抗压教育对手术室护生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3,29(26):23-25.

[6] 姜 静.手术室护士法律意识亟待提高[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1,30(7):1025-1026.

[7] 魏 燕,韶 红,曾彩云.急诊护士不同人格特质与工作压力及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J].护理学报,2011,18(1A):1-4.

[8] 林 钗,张巧云,叶水仙.抗压教育对精神科护士的影响分析[J].福建医药杂志,2014,36(3):176-177.

[9] 江瑞辰.心理韧性的作用机制及其应用研究述评[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2,28(1):60-63.

[10]王 芝,许 燕,殷雪萍,等.创伤患者韧性心理成长早期护理干预模式的构建及应用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4,29(12):1070-1072.

[11]杨 芳,黄维肖.心理韧性测评工具的研究进展及其对我国护理研究的启示[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3,19(9):1097-1099.

[12]沈国美.我院急诊科护士职业倦怠状况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32):4-6.

猜你喜欢
抗压急诊科韧性
强化粮食供应链韧性
今日农业(2022年16期)2022-09-22 05:37:46
急诊科床旁超声的教育和培训
废旧轮胎橡胶颗粒——黏土的单轴抗压特性
急诊科抢救脑出血患者的护理应用
排便训练前 先训练你的抗压神经
妈妈宝宝(2019年9期)2019-10-10 00:53:48
房地产市场韧性犹存
中国外汇(2019年22期)2019-05-21 03:15:08
韧性,让成长更美好
中华家教(2018年11期)2018-12-03 08:08:20
基于红外热像的衬砌混凝土抗压损伤试验研究
笑中带泪的韧性成长
特别文摘(2016年15期)2016-08-15 22:04:26
急诊科护理安全管理的探讨
西藏科技(2015年11期)2015-09-26 12: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