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原露
谁来救救中国的数学
文/原露
每一个国际大奖的颁发都会引起世人的关注,而被称作数学界诺贝尔奖的菲尔兹奖却从未垂青中国,这让中国数学界无不感到失望。而这其中又是什么原因呢?身为一个中国的数学爱好者,我深切地希望有一天中国的数学能够崛起,被世人认可。那么我们就不禁发问:又该由谁来拯救中国的数学呢?本文就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中国;数学;数学家;急功近利;教育体制
也许每一位中国的数学家都曾幻想过,有一天自己可以站在菲尔兹奖的领奖台上,接受这数学界的最高奖章。可是命运女神却从未垂青这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有人认为,数学是高智商的人玩的东西,因此中国人得不到很正常。可是,从古代中国就有了著名的四大发明,近代更是有数位华人获得过诺贝尔奖、菲尔兹奖和沃尔夫奖等国际上著名的奖项,这些都足以证明中国人的智力绝对不差,可是又是什么原因让国人始终都无法获得这个数学界的最高奖——菲尔兹奖呢?
我想原因是多方面的,既然中国人的智力不差,这就说明国人得不到菲尔兹奖不是因为先天的遗传因素,而是后天的环境等因素引起的。而一个国家没有数学家能研究出国际上重要的数学成果,我想其根源是这个国家的数学教育有问题,其直接原因则是大学体制和学术氛围的问题。那么中国的数学界究竟存在哪些问题,我们又该如何应对?下面我将针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
首先,中国的应试教育体制扼杀了儿童对数学的兴趣。应试教育导致学校对学生的要求就是考出一个好成绩,学校数学教育更多的是在训练解题技巧,题海战术更是早早地让美妙的数学变得枯燥,一般人鲜有毕业后有兴趣钻研数学的,但是这种应试数学教育也不是一无是处,它普遍提高了国民的数学能力,只是难出精英。这种题海战术的产生深受中国古代思想的影响。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崇尚勤劳朴实、积极进取的国家,“熟能生巧、勤能补拙”的观点深深地根植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内心。正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人们认为学不好不是能力问题,而是不够勤奋, 熟练了就能找到其中的窍门并且学好。诚然,适度的练习确实是有帮助的,但人们却忽视了一点,过度的机械训练不会使效果变好,只会适得其反,导致“熟能生笨”进而“熟能生厌”。
其次,不少教育机构打着开发儿童智力的旗号宣传奥数,家长们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便纷纷带孩子学习奥数,以为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然而,家长们的出发点虽然是好的,宣传奥数的人的动机也许也是好的,但过早地在孩子的头脑里植入固化的答案,恰恰扼杀了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正如我所尊敬的一位老师所言:孩子的头脑里填的东西太满了,剩下的用来想象的空间就少了。而如果没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就很难有灵感研究出重大的数学难题。这也正是为什么中国学生可以连年在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中得奖,却没有中国的数学家能夺得菲尔兹奖的原因了吧。
第三,家长们在孩子升学时喜欢采取择校的手段让孩子升入重点中学。家长们择校的出发点固然是好的,但这却未必能给孩子带来好的影响。就拿广州的两个中学生来举个例子吧,王芳跟李娜是两个初中成绩差不多的同班同学,中考结束后,王芳的家长花钱让她进入华师附中,而李娜则以自己的正常成绩进入了113中学。看似王芳通过择校的方式进入重点中学,享受更好的教育资源,应该在日后的高考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而最后的情况却超乎我们的想象,在三年后的高考中,王芳并没有取得理想的成绩,甚至比当年中考的名次还要差很多;而李娜则发挥良好,考出了一个不错的成绩。这背后的原因又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分析:王芳进入华师附中后,在班里位居中下游,自然不会受到老师的重视,内心的自卑感必然会有的,对学习没有信心,自然也就学不好;而李娜进入113中学后,在班里排名比较靠前,深受老师重视,自信心也慢慢建立起来了,学习也就越来越好。而王芳的父母当初肯定没有料想到会是这样的结果。王芳的这种情况正应和了心理学上的“大塘小鱼”效应:原本实力弱小的人不该轻易跑到一个强大的环境,这样非但不会提高自己,反而会打击自信心。
第四,中国的大学对一个好老师的界定不是看他教学生多么用心,多么厉害,而更多的侧重于看老师在哪个著名期刊上发表了多少篇论文。所发表的论文越多,所在的期刊影响因子越高,老师职称升的就越快,工资就越高。这就导致了很多大学老师给学生上课不够认真,不够用心,只专心于做自己的研究,尽自己所能去发表文章。老师上课不用心,教学质量不高,就直接导致了学生接受不到良好的教育,很难进步。
第五,同等学历的人才毕业后做大学老师的收入远低于其他行业。举个例子大家可能就容易理解了:一个名校的博士毕业后,如果选择进入大学工作,那么他的学历只能帮他跨过进入高校的一个基本门槛而已,并且刚开始的时候只能拿着几千块每月的工资勉强糊口;而如果他毕业后选择进入外企,则会被当做高级人才引进,工资更是不菲。在强烈的收入反差之下,高校的毕业生们便纷纷选择了那些能让自己在短时间内得到高收益的岗位,导致了高校人才的流失。
最后,中国的学术氛围普遍浮躁。我想,这一点是中国的数学家们得不到菲尔兹奖最直接的原因。不少科学家的研究动机就不纯,他们做研究并不是因为对某项研究感兴趣,而是期望这个研究出成果后能夺得某项大奖并一举成名!我想,如果一个科学家不是抱着对科学本身的热爱来做研究,而是怀着一颗功利心,一心只想着得大奖、赚大钱,是不可能取得很高的成就的。
不知道大家对克雷数学研究所公布的“千年七大数学难题”有没有了解,中国的数学家就是因为急功近利,在这七大数学难题中唯一一个被解决的庞加莱猜想的解决过程中引起了一系列的国际风波。我想,这场风波是值得我们中国人深思的,为什么我们就不能取得像证明庞加莱猜想的佩雷尔曼那样伟大的成就?也许正是因为国人没有他那种淡薄名利的心态,如果有一天中国的数学家真的把名利看淡了,潜心学问,成就自然慢慢地就取得了。
目前,还没有一位中国的数学家得过菲尔兹奖。我想,既然中国的数学界一直没有得到这个国际大奖的眷顾,就说明我们中国暂且没有人在数学界做出重大的具有创造性的研究成果,而这其中的原因也在上文一一分析了。那么,我们又该怎样做,才能改变中国数学界的现状,真正提高全民数学能力呢?我想,要拯救中国民众的数学,单靠某个人或某个组织机构的努力是没有用的,只有社会各界关注数学、热爱数学的人士共同努力,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才有可能起作用,而这措施应该是自下而上的。
首先,中国的中小学应改变分数就是一切的态度,并且取消题海战术。孩子们从小被老师和家长灌输的学习就是为了考试、好好学习就是为了考出一个好成绩的观点,大大扼杀了孩子们对学习本身的兴趣。题海战术将学生的思维限定在机械模仿的定势中,提升的只是解题能力,根本无益于其思维水平的提高。美籍匈牙利人、著名数学教育家G·波利亚主张“与其穷于应付繁琐的教学内容和过量的题目,还不如选择一个有意义但又不太复杂的题目去帮助学生深入发掘题目的各个侧面,使学生通过这道题目,就如同通过一道大门而进入一个崭新的天地”。我想这一观点是非常正确的。因此,针对当下中国数学教育的现状,我们认为数学教育应该拒绝题海战术,将重心转向精讲精练的教育策略。
第二,家长不宜操之过急,被社会上“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口号所影响。家长们在社会上形形色色的培训机构的宣传下,给孩子报了各种各样的培训班,生怕孩子们输在了起跑线上,给孩子们带来了很大的负担和压力。这对孩子的身心发展是极其不利的,而且这种做法会扼杀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我想如果把人生比作一场长跑,即使起跑慢了,又会有什么影响呢?我想,家长们应该放宽心态,不急于一时的成功,相信自己的孩子,让他们按照正常的人生轨道行进。
第三,家长们不应盲目地给孩子择校。如果孩子在升学考试中确实是因为失误与分数线只有几分之差,确实可以考虑择校;而如果孩子本身的实力就不该升入重点中学,家长们这时就不宜给孩子择校。家长这样做的原因无非有两点:一点是希望孩子在重点学校享有更好的资源,接受更加优质的教育;另一点则来自家长们的虚荣心。
家长们对于孩子的择校问题上只是单纯地通过外部参照,看到自己家的孩子呆在一个好学校,自己很开心。而孩子则是有内外两种参照的:一方面在与其他学校的学生对比时,自己处在一个好学校,很开心,有优越感,而这种开心和优越感大概只有在上学和放学的时候让别人看到自己穿着重点学校校服的时候才能体会到吧。因为在学校的时候大家都是重点学校的学生,而且人家学的还比自己好,根本就不会有优越感。而孩子每天的大部分时光是呆在学校里乖乖上课的,身边坐着诸多比自己水平高很多的人,这时内部参照就来了,孩子们的自卑感油然而生。因此,内外两种参照综合来看,孩子们是不开心的。所以说,在多数情况下,择校对孩子的身心发展是极其不利的,家长对于择校这一问题应当慎重考虑。不过,家长们给孩子择校的根源还是教育资源的不平等,如果没有重点学校,又何来择校一说呢?教育公平一直以来都是教育工作者所努力的方向,但要想真正做到这一点,也许还要有一个很长的过程。
第四,应提高教师(从幼儿园至大学的所有教师)收入。近年来,教师的收入一直都在行业内偏低,导致大学里甚至都瞧不起师范生,就连师范专业里的很多学生都纷纷表示将来不会投身于教育事业,这一点是极其可悲的。现代社会的绝大多数人都是十分现实的,在就业选择上也会优先选择那些有可能让自己赚大钱的行业,人们不愿意从事教师这个又苦又累赚钱又不多的行业,因此大量人才不能流向教育界,这实在是一大损失。因此,我国政府应该也必须提高教师收入。
第五,改变学术界的功利主义思想,营造一个良好的学术氛围。这一点对于中国数学界取得重大成果是最直接相关的,却又是最难做到的。功利主义贯彻在中国学术界的方方面面:首先是从小学到高中的教育。在功利主义教育实践中,学生不是被当做完整意义上的“人”对待,而是当做教育加工的原材料来塑造。人由此成为实现教育工具理性下的一件工具,人之为人的内在价值和品行受到遮蔽,人也不再是一个完整的人,而是被割裂为日渐远离自身精神性的一种客观存在。如果把现代社会比作一个大工厂的话,教育则是那生产流水线,而学生则是生产流水线上待加工的产品。在利益面前,教育和人似乎都是那么无力与可悲!其次是大学的学术氛围。大学的部分教授们为了能够发表文章、晋升职称,不惜采取各种各样的手段,只为了能够成名赚大钱,这其中本应有的最纯真、最本质的科研精神何在?对此,我们无法强求在中国大陆彻底根除功利主义思想,只能不断努力去改变当前的现状。
我想,如果以上措施真的能够实现,所能改变的就不仅仅是中国的数学界,而是整个中国的学术界。等到那一天,即使中国还是没有人得到菲尔兹奖,也不会有人为此感到担忧和焦虑了,也不会有本文这一类的文章出现了,也不会有人再来向世人发问“谁来救救中国的数学”了。我想,如果真的有那么一天,是值得我们欣喜的,因为那个时候人们所关注的就不再是研究数学能给我们带来什么附加产品,而是研究数学这一过程所能带给我们的快乐!中国著名数学家陈省身教授早在2002年在北京召开的国际数学家大会上提出过要让学生“走进美妙的数学花园”的口号,希望中国的数学教育能够真正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好玩,让学生爱上数学。也许有一天,陈教授所提出的美好愿望真的能够实现,那么到了那一天,中国的数学也就能够真正地强大起来!我始终期待那一天的到来!
[1]刘芳. 小学奥林匹克数学培训中的问题、原因及对策研究——以上海市A培训机构为例[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2:18-28.
[2]钟志敏. 题海战术的根与治[J]. 中学数学研究,2007(5):1-2.
[3]张辉蓉. 数学解题教学是非之争及思考[J]. 中国教育学刊, 2010(5):38-42.
原露(1996—),女,汉,山东烟台人,本科,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心理学专业。
D
A
2095-9214(2015)02-0273-02
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