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薛文成
民俗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发展趋势中的作用
文/薛文成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科技的发展,我国在加强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非常注重民众在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传统的学校教育与试卷考核固然有其优势,但却并不能完全保障思想教育的质量与成效。针对此种现状,笔者从民俗学的角度出发,对我国现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进行补充。
民俗;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方法;发展趋势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的阶级、政党用一定的思想政治观念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 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1]在民俗中,虽没有明确的思想政治教育概念,但作为民众集体创造、享用与传承的生活文化,民俗却在教化民众思想、规范民众行为等方面起到了一些在成文法和学校教育中无法比拟的软控作用。
曾有学者指出:个体生活历史首先是适应由他的社区代代相传下来的生活模式和标准。从他出生之时起,他生于其中的风俗就在塑造着他的经验与行为。[2]
民俗在传统与现代社会中以诸种方式潜入民众生活,在思想政治教育上发挥了巨大作用。例如,在鲁中的博山地区流传着孝妇颜文姜以德报怨,孝侍公婆,后为救一方百姓而坐化为神的故事。人民为了感念她的恩德,便为其建祠立庙,世代供奉。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九日,人们会汇集在文姜祠外的广场上,或祭祀祈福、或献艺娱众、或乘凉话家常为其举办每年一度的庙会活动。
颜文姜对婆婆的不离不弃与以德报怨,给当地的媳妇树立了榜样,可见这一信仰在协调人际关系、尤其是婆媳关系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此外,在颜文姜的传说中,可以看出颜文姜忠孝信义的高尚品质。这种品质通过每年的庙会熏陶了博山信众,从而使忠孝信义的美德在不知不觉中深入人心,成为了当地民众在为人处世上的一个标尺。
民俗的规范功能是指民俗在对社会群体中每个成员的行为方式所具有的约束作用。在社会生活中,成文法规定的行为准则也好,学校所涉及到的教育知识也罢,只是人们必须强制执行与了解的一小部分,而民俗却是一只看不见的手,在无形中支配着人们的所有行为。
例如,在我们的饮食习惯当中,汉人经常食用猪肉,而回族人却禁食猪肉。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的解释是,回族人不吃猪肉是因在他们的教义《古兰经》中,猪被视为是不洁肮脏的动物故加以禁忌。而就马文哈里斯的生态环境论解释,回族等游牧民族不吃猪肉的原因则是因为猪对游牧民族有耗燃料、容易致病、不易迁移的缺点。而伊斯兰教对食用猪肉的禁忌实际上是对这种原有习俗观念的延续和强化。
结合上述例证我们可以看出,民俗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所扮演了隐性角色,它不像成文法或教科书那样,直接告诉民众孰对孰错,而是如空气一般围绕在我们身边,以宗教教义或者传说等方式协调着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规范着人们的思想与行为从而使社会得以有序进行。
民俗的维系功能是指民俗可以统一群体的行为与思想,使社会生活保持稳定,使群体内的所有成员保持凝聚力与向心力。[3]24
例如,作为一种传承文化,民众在社会生活的世代交替中,不断地被后代复制,由此保持着社会的连续性。[3]24例如,在华夏五千年的悠悠历史中,像精忠报国、宁死不降的民族精神在岳飞、苏武等历史人物中也得到了有力彰显,这些民族精神借助传说故事在历史的长河中慢慢沉淀,成为了教化民众热爱祖国、洁身自好的鲜活文本,也成为维系华夏儿女文化心理的精神纽带。
民俗的调解功能是指通过民俗活动中的娱乐、宣泄补偿等方式使人类的社会生活方式和心理本能得到调剂作用。[3]25
例如,人们会在春节时通过舞龙舞狮、扭秧歌踩高跷等民间社火活动来祈求在新的一年里可以五谷丰登。同样也会在秋天收获之后来祭祀土地神和月神,感谢它们在一年里给予人们的丰富物产。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春节和中秋节也就应运而生。这如同音符一般的不同节日均匀有节奏的分布在一年的各个时段里,使得人们的生活张弛有度、五彩缤纷。而中国传统节日的分布与农业生产相契合的规律也正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里遵循客观规律的代表例证。
综上所述,在当今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我们应充分发挥作为渗透力最广泛的民俗的力量来教化民众思想,规范民众行为,维系人际关系与民族认同,调节民众心理。通过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各阶段考试中政治科目的权重虽然可以刺激与强化民众的思想道德修养,但在现实中总有课本与试卷所涉及不到或无法评估其道德水准的地方,此时,我们可以利用民俗这只看不见的手,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对民众的思想道德教育。
[1]张耀灿.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人民出版社. 2001年版
[2]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I].华夏出版社. 1987年版
[3]钟敬文.《民俗学概论》[I].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年版
薛文成,沈阳师范大学2013级研究生。
D
A
2095-9214(2015)02-0178-01
沈阳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