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杨璐源
论对外汉语中以语素为核心的成语教学
文/杨璐源
词汇教学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重点,而成语作为词汇组成的一部分,由于其特殊身份,成语教学颇具挑战性。成语中有相当一大部分来自于神话传说、古代寓言、历史故事、文学作品,包含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知识,所以成语是汉语言的精髓,也是汉文化的结晶,并广泛应用于现代汉语口语和书面语中。但是,成语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的学生很有困难,他们不能彻底明白成语的语义、不明确成语的句法功能、不清楚成语的正确搭配。现行的成语研究主要集中于汉外成语文化对比上,缺少对成语本体与教学规律的关注,更缺乏对对外汉语成语教学的具体指导。本文主要以语素为核心以进行成语教学的探索。
语素;成语本体;教学探索
成语教学在初、中级阶段的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所占的比例不大。但是这绝非意味着在汉语词汇系统中占据相当比重的成语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无足轻重①。成语作为词的等价物,在语言使用中总是能找到通俗易懂的同义词来代替。所以,成语教学虽然不是备受重视,但它绝不是简单地等同于一般的词语教学,应当享有独特的教学方式与方法。
现行的成语研究主要集中于汉外成语文化对比上。这种教学方向和研究态度并不是不可取,但是似乎偏离了成语本体研究。我们不可否认,对外汉语教学既是语言教学,又是文化教学。但一味地研究文化差异,确有本末倒置的嫌疑。有的学者和对外汉语教师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极度热心地研究和分析成语的结构,想一劳永逸地概括所有的成语学习。这种方法过于注重形式,也存在着不尽人意的地方。笔者提出的以语素为核心的成语教学,主要是立足于语素来释义,解决成语的语义问题是基础也是重点,其次才是总结形式、建立成语模型,最后才是成语中的文化比较。融文化知识于语言教学的终始,已经成为对外汉语教师的共识。成语有其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是一个民族语言精华之所在。笔者正是基于此事实,提出了以语素为核心的成语教学。
1. 直接法:语音和结构的练习
直接法是19世纪下半叶始于西欧的外语教学改革运动的产物。直接法主张以“通过说话学说话”的方法来学习外语。使用直接法来学习成语的语音以及结构,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②。与直接法并生的还有听说法和操练法。主张以口语为中心,以句型或结构为纲,强调模仿,记忆固定短语。
这种方法的优势在于直接了当、听说结合、反复操练,有利于熟记成语的读音、写法,有利于词汇量的增长。但是,笔者认为这种方法基本上适用于所有的词汇教学,并没有呈现出成语的特点。成语教学的重点在于语义的掌握和成语的使用,至于语音的识记和韵律的感知并不是首要问题。因为随着成语学习时间的增多,学习者自会发现其中的声韵特点。再者,成语的四字格或者说成语的模具本身已经说明了问题。所以,笔者认为这是一种类似隔靴搔痒的方法。
2.翻译法:成语字义的解读
翻译法是传统的对外汉语教学法,将翻译作为外语学习的手段和目的,将目的语翻译成母语,或者将母语翻译成目的语进行学习。翻译法在19世纪以前的二语习得中一直占着主导地位,在成语的字义学习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③。了解成语,首先要知道其各个汉字的字义。有些成语如果对组成其的各个汉字的字义了解以后,整个成语的意思自然水到渠成。比如说“目不转睛、三心二意”,只要知道了“目、睛、心、意”的意思,就不难理解成语的含义了。此外,还有一些成语的某些字义,在汉语的发展历史上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有的字义跟现代汉语中的字义完全不同。这就要求在采用翻译法时,要让学生掌握某些字义的古今差异。例如“短兵相接、不速之客”中的“兵”指兵器,“速”指邀请。跟现在的“士兵、速度”之义有很大的差别。
笔者认为翻译法在实际的教学中很受用,因为简单方便。但是,它仍然有其不足的地方。首先,虽然翻译法有助于学生掌握成语的意思,但是通过目的语和母语的翻译,并不能恰如其分地了解成语的整体含义。同时,翻译法旨在解决语义问题,忽略了成语的语法功能和使用规则,有可能导致学生只知其义不知其用的尴尬情况。再者,容易形成中外词汇对等的错误观念。成年人在学习汉语之前,母语的语言系统和文化模式已经在大脑中留下了根深蒂固的影响。当我们把教材中的成语直接翻译成母语时,实际上并不利于学生正确掌握成语的用法,难以培养其汉语思维的习惯,阻碍其提高汉语水平。当遇到难以翻译的成语时,学习者总是想去寻找对等词。当其失败后,往往以挫败其学习兴趣和信心为后果。其实,难以翻译的成语才是对外汉语教学的乐趣之所在,因为其需要学习者对比中外文化,思考目的语与母语的异同。故,笔者认为翻译法能用,但并不是最好用的成语教学法。
3. 模型认知法:熟记格式
模型认知法对学习固定格式的成语有很大帮助。我们都知道成语是在长期的历史中演变而成的凝固性结构,其模型并非随心所欲,而是有规则可循。所以,很多成语在形式上呈现出明显的模式化框架结构。依据一定的格式,通过改换某些构词语素,便可引出一系列同格式的成语。在实际的对外汉语教学中,汉语教师可依据这些具有派生能力的格式,举一反三没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成语④。例如xx之x:前车之鉴、前外之意、弦外之音;不x不x:不伦不类、不骄不躁、不闻不问、不依不饶;千x万x:千红万紫、千军万马、千变万化、千家万户;不x而x:不翼而飞、不胫而走、不期而遇、不谋而合、不言而喻,不约而同等等。通过模型类推,学生可以扩大成语量,从而提高其汉语水平。
模型认知法很具有典型性,通过成语模的确可以学到很多同结构的成语。但是,笔者认为具有成语模的成语毕竟是少数,所以这种方法不具有普遍性,不能解决大部分成语语义和文化的问题。再者,模型认知法过于注重形式。通过结构认知就想达到一劳永逸地学习效果,这本身就是不科学的。所以,笔者认为此教学方法可以作为补偿机制长久地存在于教学实践中,并接受教学活动的检验。
在上文中本人已经介绍了现行的几种主要的成语教学法,并分析了其中的利弊,现在笔者着重介绍以语素为核心的成语教学。语素作为最小的有音有义的语言单位,同时最为基本的词汇单位,自当有其重要的作用。在对外汉语界,很多学者和教师都很重视词汇教学的问题,相关的著作和论文还是很多的。但是,成语教学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一方面是因为成语在实际的交际中并不是头等需要的材料,另一方面是因为成语教学中有很多难题尚未得到解决。但是,笔者认为成语教学很重要,首先成语承载着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历史常识。对外汉语中的文化教学应该以成语教学为媒介,有的放矢,深入浅出。所以,以语素为核心的成语教学,有利于解决成语的语义和文化内涵两大难题。
(一) 成语教学中的语言学问题
中国第一本语法著作《马氏文通》是借鉴印欧语法研究汉语的产物,其语法体系为“词本位”。词是语言中最小的能都独立运用的有音有义单位。黎锦熙在《新著国语文法》中提出“句本位”的思想。朱德熙先生前期主张“语素本位”,后期转向“词组本位”。语素是最小的有音有义的语言单位,词组是词与词的组合、短语等。赵元任、徐通锵则主张“字本位⑤”。可见,在汉语界对汉语本位的认识存在着分歧。笔者认为语素在成语教学中具有鲜明的地位,因为;成语中的四字格实际上就是四个字,也就是四个语素,字面意思就是语素意思。正是由于这个特殊的情况,使得成语教学能以语素为核心。
(二)成语教学的认知心理
许多研究证明,儿童和成年人在自然环境中学习语言,首先习得的是语言中的固定和半固定的语言结构。在记忆了大量的“板块”结构后,学习者通过类推,总结出语言的框架⑥。成语包括四字格和非四字格,但终究是语言单位的“板块”结构,而且这种板块结构有规律的。同时,我们发现这种结构又包含着特定的语法关系,与词语、句子的语法关系异常相似,有利于将成语教学和语法教学相结合,为正确使用成语奠定基础。汉语中存在很多“板块结构”,就意味着大量的常用结构,有利于建立固定搭配的心理机制。此外,以“板块”的方式理解成语搭配使预测成为可能,让学生正确理解成语的使用。例如“千载难逢”通常与“机会、机遇”等词语联系在一起。“兴高采烈”则一般出现在“兴高采烈地+观看、参观、讨论......”的结构中。
(三) 以语素为基础的成语释义
成语的意义完整,其含义一般不是字面意思的简单相加,但并不代表在成语教学中我们可以对其字面意思毫不理会。在成语中,汉字是集形、音、义于一身,是各自独立的成分,个体突出。汉语成语以单音节为主,多由几个独立的语素 ,所以我们在成语语义释义时需要以语素为基础。例如“水到渠成”“物是人非”“健步如飞”。也就是说,成语基本上是一字一义,这就为以语素为核心释义提供了一定的优势。虽然部分成语的实际含义虽然不能完全等同于字面意思,但是其必定是在字面意思的基础上经过了比喻、引申类推而出的,它们的语素意义是一脉相承、相互联系的。这种词汇意义的派生方法在其他国家的语言中同样存在,学生不会那么陌生。因此,以语素为核心是解释成语含义的有利因素。例如“千言万语”只需交代“千x万x”的格式,以及“言、语”的意思。学生自然就知道了这个成语的意思就是“用以概括很多要表达的话”。
以语素为核心有利于同义、近义或者易混淆成语语义的区别。在实际的教学操作中,只需要重点解释相关语素即可。若仍然不能成功地辨义,就必须借用其它的方法,如感情色彩的区别、意义范围的比较、词语搭配的习惯等等。上文中我们提到了熟记格式的方法,在这里笔者将再次讨论这种方法。本人认为若以语素为核心,在固定结构中替换相关语素,联想同结构的成语有利于避免其只重视形式的偏颇。如此,以语素为核心的成语教学既有利于释义,更有利于成语的积累和使用。
(四) 补偿机制:语法功能和文化解读
成语具有固定的结构,存在的结构关系就是语法关系。在成语教学中,我们必须重视这些结构关系。其大概有联合式:铁齿铜牙、兴高采烈;主谓式:叶公好龙、邯郸学步;述宾式:直抒己见、明察秋毫;偏正式包括定中和状中式:言外之意、晴天霹雳,背道而驰、一针见血;述补式:熟视无睹、噤若寒蝉;连动式:投笔从戎、当机立断;兼语式:请君入瓮、化干戈为玉帛等等。这些语法结构又规定了其句法功能,能够指导学生正确使用成语。
成语中凝聚着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且具有一定的民族性。在学习成语时进行中外语言的对比,有利于更好地理解成语的含义,这就是文化解读。不同的民族具有一些相同的心理基础、文化知识和价值理念。因此,我们可以在比较中找到共同的语言表达。例如英语中的“love me ,love my dog”与汉语中的“爱屋及乌”就形式和内容上都有相似之处。又如“破釜沉舟”与“burn one‘s boat”分别讲述了项羽与凯撒大帝的故事,这种相似的历史知识有利于成语的互译和理解。若要实现成语教学的高效率,对外汉语老师必须和二语习得者共同努力,以成语本体为基础,以语素为核心,熟记格式,以语法功能和文化解读为补偿。
[1]《普通语言学概要》伍铁平 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1
[2]《现代汉语上》 黄伯荣 廖序东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6
[3]《英语词汇的“板块性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杨玉晨 1999
[4]《现代汉语实用语境学》周明强 著 浙江出版社 2005.7
[5]《当前对外汉语成语教学的弊端及其方法革新》周青 王美玲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9.6
[6]《对外汉语成语教学探论》洪波 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2003
[7]《运用多中方法进行对外汉语成语教学》 夏俐萍 2010.5
[8]《由表及里,形具神生:对外汉语成语教学探论》杨晓黎 安徽大学学报 1996
注解:
①杨晓黎.对外汉语成语教学探论,1996年第一期
②夏俐萍.运用多种方法进行对外汉语成语教学,2010
③夏俐萍.运用多种方法进行对外汉语成语教学,2010
④杨晓黎.对外汉语成语教学探论,1996年第一期
⑤王若江.由法国“字本位”汉语教材引发的思考,2000,(89-91)
⑥杨玉晨.英语词汇的“板块”性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1999,(24-25)
杨璐源,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2013级汉语国际教育硕士。
H195.3
A
2095-9214(2015)02-0079-02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