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中文言文教学在整个高中语文学科中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和比例,在教学中在也是一线语文教师不断探索和加以创新的一个重要知识点,但关注更多的往往是教师本人知识水平的提高和完善,忽略了学情的分析和具体的教学策略,本文就此问题进行了初探,以备高中一线语文教师借鉴和应用。
【关键词】学情分析;具体策略
文言文教学,历来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这主要体现在:一是高中语文教材中文言文教学占据了较大的篇幅;二是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模式难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和积极性,一定程度上给学生带来了心理压力和障碍。如何有效开展文言文教学,提高学生文言文学习积极性,本文将从“学情”的角度对有效推进高中文言文教学进行探讨。
一、学情分析的基本概述
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无论是课前预设,抑或课堂生成,甚至课后思考,都应该基于学情。只有基于学情的分析,才能使课堂教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一大批关于文言文教学理论日益浮出水面,但是关于学情分析的理论目前仍是冰山一角,有待语文教师去研究和实践,结合知识能力和教学经验,笔者对学情分析的基本理论进行简要概括和分析。
(一)学情分析的含义解读
当前学术界和教育界对学情含义的界定尚无定论、各言其是。但笔者个人认为,随着新课改的不断进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将得到更加深入的施行,学生将越来越受到重视,其主体地位也将得到很大提高。因此当下的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学情分析,应是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对影响学生课前、课中、课后学习过程的内外部因素,根据不同的文言文教学环节或者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要“以学生为本”,从而才能做到“以学定教”。
(二)学情分析的基本方法
结合本人在高中的十几年的教学生涯中,我认为文言文学情分析重在三个教学环节,即课前学情分析、课中学情分析和课后学情分析。
1.课前学情分析: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Wilbert James Mckeachie把学习策略分成三种情况:一是认知策略(复述、精加工和组织);二是元认知策略(计划、监视和调节);三是资源管理策略(时间、努力、学习环境和社会支持等方面管理)。语文文言文教学活动不仅注重“授人以鱼”,而且更应注重“授人以渔”。所以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一定要对学生进行课前学情分析,应按照学习效果来进行。比如一是对学习效果良好的学生,课前学情分析应注重聚焦学生采用了什么样的学习策略,然后根据学生所采用的这些策略,为了维持和强化这些良好的学习效果,教师应如何采取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二是对学习效果较差的学生,同样也应研究学生所采用的学习策略,并对这些学习策略在应用过程中为何出现偏差的原因进行分析,从而引导学生逐步纠正偏差,完善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果。
2.课中学情分析:
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语文老师努力引导学生,期望学生按照教案预设进行回答,学生配合老师,这是传统的教学方式。而学情分析视角下的高中文言文教学将课堂视为一个动态的课堂,一个生成的课堂。因此,文言文课中学情分析,既是对学生进入课堂状态的分析,又是对学生课堂表现状态的分析。学生进入课堂的状态将会影响整堂课的学习效果,这种状态主要有学生心理状态和学习工具的准备状态;学生课堂表现状态因学生的差异性从而存在不同的表现,有的学生全身心投入课堂,认真听讲,主动积极地接收领悟知识,而有的学生则机械被动地接受知识,甚至游离于课堂之外,做一些与课堂无关的事情。所以,教师要根据这两种状态进行恰当的文言文课中学情分析,形成一个分析、实践、总结、再分析、再实践、再总结的良性循环过程,从而引导学生有效地走进文言文课堂。
3.课后学情分析:
语文课堂教学的三维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目标分别立足于让学生学会、会学和乐学。文言文课后学情分析正是基于对教学三维目标实现程度的分析,分析学生是否对知识达到了了解、理解和运用,分析学生是通过什么过程和方法获取知识与技能,分析学生的课堂经历、反应和内化程度,这在文言文教学中至关重要。
二、学情分析视角下高中文言文教学的具体策略
基于学情分析的高中文言文教学,是对课前、课中、课后的师生学习情况的分析,是对学习特点、方法、习惯、兴趣的分析。高中文言文教学,简单地说,讲清文言文知识点,疏通文意即可。但这样一来往难体现语文教学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因为教学既要培养学生知识获取的能力、方法,提高语文素养,又要注重文本的精神内涵和人文价值。因此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加上基于学情分析开展高中文言文教学。
(一)学情分析下注重备课精当
学情分析下的有效备课,对教师的综合素质(包括:语言表达能力、感悟能力、想象能力、文学素养和人生阅历以及人格魅力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常言道:“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得先有一桶水,甚至得要有源源不断的水流。”这句话我认为也更能说明形象地表明对当前高中文言文教学也应提出新的要求。然而,实际上目前很多语文教师的文言文教学备课常常围绕高考这一指挥棒进行的,往往高考所要考查的知识点,决定了语文教师课前备课的内容,同时也决定了教师课堂上所教授的知识点,结果一篇文言文教学下来,学生学得云里来雾里去的,接受能力稍强的学生,还能勉强适应,稍差的学生,则是觉得文言文学习枯燥、乏味,久而久之,文言文学习变成了“鸡肋”,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也就理所当然地变成了差等生。
(下转第5页)
(上接第4页)
针对这种情况如何改变,我想作为语文教师在开展文言文教学时,首先就需要基于学生对学习文言文的真实需求出发,对考纲中所提的知识点选择针对性的教学,同时克服高考功利性的短视心理,以便备课时做到不限于文本知识点,并且注重追求对文本的研读和理解,注重对文本内涵的感悟。以苏教版选修教材《〈史记〉选读》为例,这些篇目都比较长,知识点繁多,并且故事性强,人物个性鲜明,这要求语文教师不仅要具备语文文言知识,更需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如果在备课时只注重对文言知识点的备课,而对那些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相关历史故事不进行准备,就会导致文言文教学仅仅停留在知识点传授的层面上,不利于学生对文言文长期的学习和语文素养的提高。
(二)学情分析下要注重选择内容
新课改下的高中文言文教学,在提倡减轻学生负担的情况下,对文言文进行面面俱到的教学已经远去,基于学情分析的教学内容选择日益摆在老师们面前。这就要求语文教师从学情出发,识别和掌握学生能懂的和不懂的,以此选择所要教学的文言文内容。教学内容的选择,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阅读情况进行,要选择适合学生学情的,从而使课堂教学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这样才能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的能力,实现高效的文言课堂教学目标。
例如,在《〈史记〉选读》教学实施过程中,笔者是先布置学生自己预习,要求学生在预习后提出自己感到疑难的问题,并且自己先做一点思考,然后分组交流讨论。同时教师根据文本特点先行备课,之后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调整与选择教学内容,选择学生中提出来的典型问题作为课堂重点解决的内容,并且进行有效的课外拓展和延伸。
(三)学情分析下要注重培养学生
语文教师要通过方法的活用与深化,培养学生学情分析下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总结出一些适合自己的方法,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从中受益,进而提升人文素养。
比如在苏教版文言文里,要让学生懂得这些文言文既传承了我国古代经典文化,又时刻突出了对生命价值的探讨。例如在《陈情表》《报任安书》等篇章中,我国古代的失意文人表达了自己的焦灼与寄托,是面对生与死的抉择,怎样担当起生命难以承受之重,是面对逆境厄运的考验,怎样扼住命运的咽喉。这体现了博大而又纷繁的世界,这里有亲情的歌哭,有爱情的悲欢,还有友情的冷暖,真挚、丰富而又高尚。还有《五人墓碑记》《指南录后序》等篇目中,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能体会到人类之所以始终存在希望,是因为每当黑暗笼罩是,总有思想的先驱掏出燃烧的心举过头顶,拆下肋骨当火把,照亮前行的路;总有无数的人,以诚实的品格守护者社会的良知。唯有懂得才能使学生明白自己的人生努力是有价值与方向的,这也终将会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高中文言文教学,要转变思路,从学情出发,重视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学生为主体,以独特的人格魅力吸引和感染学生,将学生带入古代文学的优美境界中,从而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和文学修养,真正实现新课程改革的初衷。
【参考文献】
[1]陈瑶.论学情分析的三个阶段[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03):6-8
[2]陈红霞.基于“学情”的高中文言文教学研究[J].课外语文,2014(12):25
[3]韦玲珍.语文教学如何进行学情分析[J].语文建设,2010(Z1):5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