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热昏”艺术的历史腔调与思潮
——从艺术电视共荣看发展脉搏

2015-04-22 00:27:27
戏剧之家 2015年5期
关键词:腔调思潮曲艺

陈 萍

(杭州电视台 西湖明珠频道,浙江 杭州 310000)

“小热昏”艺术的历史腔调与思潮
——从艺术电视共荣看发展脉搏

陈萍

(杭州电视台 西湖明珠频道,浙江 杭州 310000)

提起“小热昏”这个词,估计绝大多数的朋友都会感到陌生。但若在苏州问起“滑稽戏”,在上海了解“海派清口”,或者到杭州调查《阿六头说新闻》、《开心茶馆》栏目的电视受众群,相信答案是振奋人心的。笔者在媒体从业的十余年时间里,亲眼见证了这种说唱艺术与现代传媒联姻之后,以弱小的生命所爆发的巨大能量,故尝试解释属于它自己的“时代腔调”。

小热昏;腔调;思潮

尽管时代在发展,许多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艺术因各种原因而陆续淡出人们的视线,但“小热昏”这种典型草根出身的传统说唱艺术却在不断主动接轨时代并寻求共荣发展,以不同的姿态和“七十二变”式的面孔展现在世人面前,重新焕发青春的活力。

一、“小热昏”艺术与现实主义腔调

追溯“小热昏”的起源,传说较多,但真正把这种说唱艺术分门立派、发扬光大的当属“杭州小热昏”的开山鼻祖杜宝林。在清末的杭州,出现了一种卖报人,一面敲小锣,一面念新闻,以此来招揽客户,称为“说朝报”。①杜宝林就是把“说朝报”改为“说新闻、唱朝报”,由于形式灵活简便,内容又风趣幽默,因此广受青睐。

这种“戏红人也红”的现象是一种符合时代艺术思潮发展的必然,它像一面镜子一样反映了广大老百姓,尤其是底层劳动人民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用一种“平视”的目光去看待和评价社会现实,又结合当时中国的混乱的战局,成就了其现实主义的批判风格,如控诉辛亥之后连年混战、民不聊生的选段:“勿晓得,反动时代,做人格二字更比以前难。样样价钿大,市面勿能误,今朝涨价,明朝又翻翻……”②真正唱出了底层劳动人民的心声。

二、“小热昏”艺术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腔调

新中国成立后,作为说唱艺术的“小热昏”成了“曲艺”的一种表现形式,拥有了独立的艺术地位,其第四代传人安忠文(筱翔飞)创作的小热昏现代曲目《敢想敢做孙才尧》,于1958年8月参加全国曲艺会演,受到周恩来、董必武等国家领导人的接见。③从艺术的传承来看,此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接过“现实主义”的大棒,开始承担了为政治服务,为革命鼓劲的任务。于是,在那个社会资讯信息、群众娱乐活动等还不是很丰富的年代,“小热昏”艺术成为了特定区域内的大众艺术的宠儿。当然,它的成功也并非完全一成不变,苏州滑稽戏以其为源头,上海独角戏以其为滋养,杭州小锣书更是与其一脉相承,在南方曲艺较为发达的江浙沪,“小热昏”同时戴上了多副面具,以入乡随俗的姿态深层渗透到大众生活当中去。

三、“小热昏”艺术与现当代主义腔调

当然,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艺术与历史的反思,“小热昏”也重新回到“现代主义”的思潮大流,成为各自地域文化的表现载体,《水果招亲》、《小菜打仗》等作品,更是用拟人化的手法真实地反映着社会的种种价值变迁和思想轨迹,也正是这些特点,使得它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戏曲市场普遍不景气的时候,依旧能一枝独秀。

进入21世纪,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社会的大环境给予曲艺的空间似乎变得越来越窄。“小热昏”想要唱出这个时代的腔调,就必须找回属于自己的气场,于是,在杭州,代表现代传媒但同样陷入困境的城市电视台与这种传统曲艺走到了一起,形式仍然是100年前的“说朝报”,信息却是大容量,小热昏第六代传人周志华领衔中国方言民生新闻第一品牌《阿六头说新闻》于2004年元旦推出,一炮而红。“小热昏”的这一次变脸实实在在地改变了中国电视近半个世纪“播新闻”一统天下的格局,大江南北处处可以看到“说新闻”中所折射的“小热昏”影子。2006年,“小热昏”第五代传人徐筱安与第六代传人周志华再度携手与电视联姻,策划曲艺类电节目《开心茶馆》,让小锣书、独角戏、滑稽戏等曾经同宗同源的传统艺术回归同一舞台,“小热昏”在杭城真正成为了妇孺皆知的杭州腔调。

当然,“小热昏”的变脸不仅仅发生在杭州。在上海,一种叫“海派清口”的表演横空出世,并把其固有的传统形态与电视的融合更推进了一步。

四、结语

由此可见,在纷繁复杂的现实环境下,传统艺术并非只有坐以待毙一条路,相反,用“包容并蓄,与时俱进”的心态去融入和领悟这个时代的思潮,唱出属于自己所处时代的腔调是其不断寻求进步的关键。

当然,以“小热昏”艺术为代表的传统曲艺在当代社会仍然面临两大危机:第一,尽管经历多重“变脸”后,其演变的“子体”社会认知度和喜爱度正稳步上升,但是作为传统曲艺样式的“母体”的社会审美基础却仍处于逐渐瓦解状态,受众群“喜新厌旧”之势丝毫未变,而当它太当代之后就和当代艺术面临的同样的问题,与“艺术”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往前进一步便是非艺术,所以是否退一步回到“现代艺术”,它的天地会更宽泛,值得深思;第二,过分依赖体制内的扶植与指导,容易将艺术过度引入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漩涡而无法自拔,与其产生与存在之本质形成巨大冲突,也终将造成与受众主体巨大的距离感。

注释:

①②陈建一.杭州小热昏[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09.

③王松声.中国曲艺志北京卷[M].文化学刊,1999.

J82

A

1007-0125(2015)03-0263-01

猜你喜欢
腔调思潮曲艺
春秋时期重民的社会思潮
发掘消失的明代曲艺——《金瓶梅词话》所载明代曲艺探赜
文学与文化(2022年4期)2022-03-23 06:21:26
曲艺名城张家港 曲苑魅力扬四方
曲艺(2021年1期)2021-01-15 10:53:12
流行语译成古文也有腔调
百家讲坛(2019年20期)2019-04-30 06:48:24
上海腔调
少先队活动(2018年7期)2018-12-29 12:27:36
浅谈曲艺的创作与表演
艺术家(2018年10期)2018-01-25 08:28:24
从回归温柔敦厚到走向天马行空——当代文艺思潮的一种转向
名作欣赏(2017年25期)2017-11-06 01:40:12
基于Flash技术的曲艺动画设计与实现
腔调·愿君日后多争气
中学生博览(2016年2期)2016-09-10 07:22:44
“名门范”夫妻的复古优雅腔调
Coco薇(2016年2期)2016-03-22 0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