訾小南
(西南大学 新闻传媒学院,重庆 400715)
刍议新媒体时代下微信与微博的功能分化
訾小南
(西南大学 新闻传媒学院,重庆 400715)
微博自2006年兴起以来,涉及了诸多领域的应用,其功能在不断被分化的过程中,趋于门户网的传播性质;而微信作为后起之秀,其特有的“熟人”特点让其在社交平台的道路上越走越宽。本文试从传播学的角度来探讨微博与微信在新媒体时代下的这种功能分化,并借助拉扎斯菲尔德的“5W”模式来解释这种分化过程。
微信;微博;门户网;社交平台
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微博和微信成为了新媒体时代下最具特色的产物,深受广大受众的青睐,微博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交友平台,具有传播和社区两种属性,用户可以通过网页、手机以及各种客户端组件参与个人社区,实现即时交流。[1]而微信是腾讯公司于2011年初推出的一款快速发送文字和照片、支持多人语音对讲的手机聊天软件。二者的发展也引发了学术界对于微表达的关注。从学科研究领域来看,也能看出两者的功能认同上的差异:微博趋向于新闻门户的信息获取,而微信更趋向于强调社交的过程与受众交互。
美国著名传播学家拉斯韦尔提出大众传播的“5W”模式,他将人们每天从事却又阐释不清楚的传播活动明确表述为由五个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过程,这也促使大众传播学五大研究领域即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效果分析这一思路的形成。[2]
下面,将从“5W”入手,具体分析微博与微信功能分化的过程。
(一)who——控制分析
从微博的参与性而言,微博主体呈现多元性的特征,网民、媒体、政府、非政府组织机构都广泛参与,并通过线上线下产生一系列联动反应,各方力量协同形成集体行动力,推动了社会管理创新。从微博的主体等级而言,微博的分级设置使微博的信息传播呈现阶梯状或是辐射状,“网络大V”的存在让“意见领袖”的效果更加明显,通过关注“网络大V”的微博,可以及时了解行业动态、媒体动态以及突发新闻等等,满足了受众的信息获取,更趋向于信息的门户搜罗。微信由于与QQ、通讯录的绑定使微信主体的确定性增加,其信息分享和心情发表都围绕在“朋友圈”的范围之内,信息的传受双方大部分是存在某种现实关联的,借助智能手机的微信由于网页版应用少,且主要承载的是类似QQ的社交功能,告别打字的不便,采用语音这样的传声筒功能,实现了在虚拟空间的不同关系群体的交谈。
(二)say w hat——内容分析
微博由于具有匿名性的特点,受“沉默螺旋”影响下的现实人物因为虚拟世界的存在而不再惧怕多数人的“打压”,其“沉默的螺旋”理论所提出的“由于害怕被孤立的恐惧感而不敢表达自己的意见”的情形逐渐削弱。但是这种削弱并不代表绝对存在,“网络大V”的兴起将使微博在进行传播的时候受其“意见领袖”的影响,小部分人的话语权仍然没有被完全释放,只是作为“意见领袖”的追随者(常表现为“粉丝”)出现。微信由于“熟人”圈子的存在,其话语体系大致还是停留在现实世界中,通过语音这样的交谈方式模拟了虚拟世界中的人际交往(面对面),借助网络这个平台缩短了空间上的距离,突破了时间、空间上的限制,实现了社交平台的即时性与专业性。
(三)in w hich channel——媒介分析
微博在打通了互联网和移动通讯网络的界限后,其媒介的便利性使得微博在发挥其交互功能和社交功能的同时,更被无数网民看成是信息获取的门户,微博门户网的性质略见端倪,但是由于这种媒介的多样,又将微博的内容置于真假斗争之中。微信经过几十个不同版本的升级,功能在不断增加,用户也在不断增加,其中,微信在原有的基础上又推出了微信网页版、Mac版微信、视频聊天等功能,微信的语音对讲对应的是麦克风和扬声器,二维码和图片分享对应的是手机高清摄像头,手写输入对应的是多点触屏,摇一摇对应的是重力感应器,查看附近的人对应的是GPS定位[3]。这些功能的不断强化正说明了微信试图做一个强大的社交平台网络,通过不同的渠道来满足用户对于社交的不同需求。
(四)to whom——受众分析
微博的出现无疑是赋予了其强大的网络权利,将原先分散的公众权利在网络上集中在一起,让微博担负起更多的社会功能,在利益维护的行列中,其主要“领袖”仍是以“网络大V”为首的一部分名人、专业人士等等,由于他们的公众影响力会赢得“粉丝”拥护,“网络大V”利用微博这样的平台发挥着自身的监督权利,从而,引发了所谓的网络舆论蝴蝶效应(党生翠在《网络舆论蝴蝶效应研究:从“微内容”到舆论风暴》一书中进行了详细阐述)。正如微信官网上所说:“微信,是一个生活方式。”微信具有“朋友圈”“查看附近的人”“二维码”“LBS定位”“摇一摇”和“漂
流瓶”功能,在这样一种“生活方式”中,用户可根据自身的需要进行选择,不仅仅局限在朋友的“圈子”中,在微信的应用上,其受众分层较微博而言更加全面和明显,用户只需选择不同的层面进行社交即可。
(五)w ith what effect——效果分析
微博短小的篇幅更适宜用户进行暂时性的情感宣泄或是冲动性的情感表达。从微博上的“粉丝”功能来看“使用与满足”理论,用户通过管理的自己的微博而获得“粉丝”,在使用微博这一过程中,由于微博满足了用户不同层次的需求,使得作为衡量虚拟价值的“粉丝”变成用户追逐的对象,而如今,大量“水军”“僵尸粉”等虚假元素的出现,降低用户信任的同时也让用户的满足度下降,“粉丝”对于用户的黏度减少,因而,微博更趋向于成为用户浏览信息的门户,而不再是强效果的互动模式。微信可以说是介于手机QQ和微博之间的第三种社交关系,它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社交生活方式[4]。由于微信是基于熟悉而建立的虚拟“圈子”,其本身就带有人际传播的特点,用户黏度处在高处,精细化的传播模式让用户认识自身需要的同时,建立适合自己的社交小“圈子”,实现传播效果的针对性,这样一个集视听为一体的社交平台让原先活跃在微博上的“网络大V”转移到了微信上继续其“意见领袖”的作用(微信公众号)。
随着新媒体的不断深入以及传播媒介的不断更新和发展,微博与微信必将会走入不同的发展模式中,正所谓“一山不容二虎”,但是究竟怎么走?不得而知,只能从以上的一些变化和分析中窥见其功能分化的一角,在未来的生活方式中,微博将会凭借其偌大的关注群体以“简讯”的形式向用户提供信息门户,这也给诸多门户网带来了竞争压力;同时,微信的传播方式也会随着功能的不断挖掘而走上更精细化、更多样化的社交道路,成为一个“行走中的专业化社交平台”。
[1]佟力强.微博发展研究报告2011[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59.
[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59-60.
[3]黄金萍.微信是如何飞起来的[N].南方周末,2012-02-03(09).
[4]党昊祺.从传播学角度解构微信的信息传播模式[J].东南传播,2012,(07):71.
訾小南,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传播学编辑出版研究生。
TN 919.8
A
1007-0125(2015)03-023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