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靖芳
近日,一条“全面放开二孩生育已报国家通过并认定,预计在今年5月之前下发红头文件到各级政府”的消息,在网络传开,国家卫计委新闻发言人宋树立回应网传不属实。
网传虽不属实,却也看出民众对政策的呼唤。“单独两孩”政策落地一年后,何时全面放开“两孩”政策就成了更多人关注的焦点。长沙理工大学校长、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赖明勇长期关注人口问题,2013年,他就曾向全国人大提出建议,修改《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全面放开“两孩”。
近日,《民生周刊》记者就全面放开二胎的话题采访了赖明勇。
民生周刊:您认为,目前全面放开二胎是否合时宜?
赖明勇:目前,全面放开二胎政策,应该是比较好的时机。我当时还曾担心,单独二孩政策可能会带来一个人口的小高峰,但政策实施一年之后,回过头来看,事实证明,2014年全国出生人口为1687万,相比2013年出生人口增加了47万,47万的增长对于1687万的出生人口来说微乎其微。
当下,由于生活成本、住房成本、抚养成本的提升,很多年轻人都已经改变了生育观念,即使全面放开二胎政策,我国生育率也不会出现大幅增长。
民生周刊:政策落地是否还要走很长的路?
赖明勇:单独二孩政策对于人口结构的改善,还没有发挥到预期的作用。在人口老龄化大背景之下,进一步放宽计划生育政策已是形势所趋,全面放开二孩政策的时间不会很长。
民生周刊:您认为,全面放开“两孩”政策是否也可以效法其他政策,分城市分区域进行试点?
赖明勇:中国的许多政策都是先行先试的,可以尝试分城市分区域逐步放开。实际上,人们根据直觉往往高估生育率。比如,已经试点过二孩政策的几个地区,其生育率都远低于更替水平。
生育率更替水平为2.2,即每个家庭平均需生育2.2个孩子才能维持父母辈与孩子辈人数的平衡,避免人口持续衰减。而自1991年,我国的生育率一直低于更替水平。国家统计局的抽样调查表明,2010年、2011年和2012年的生育率分别仅为1.18、1.04和1.26,不到世界平均的一半。不过,即使生育率处于1.5,那也意味着每隔一代人(25~32年)出生人口将减少32%。
民生周刊:在您看来,少子化会带来什么后果?
赖明勇:少子化一旦成为常态,提高生育率将非常困难。这是因为少子化推高每个孩子的平均养育费用,让想多生的父母望而却步。若家庭普遍养育两三个孩子,平均费用没这么高,想多生的父母就没有这么多顾虑。生育率越低对生育意愿的抑制越强,形成恶性循环。
目前许多社会热点问题,比如社会保障、医疗保障、延迟退休等问题,都需要依靠劳动力创造财富来解决。我们有个同事曾经做过一个测算,当下,7~8个劳动力养活1个老人;10年后,可能需要5~6个人来养;以目前的数据推算,到本世纪中叶,1个老人可能需要2个人来养,后代的压力越来越大,恐怕会引起社会问题。
民生周刊:在低生育率状态下,全面放开二胎是否会带来人口增长的高峰?
赖明勇:在高生育率惯性下,降低生育率马上就能缓解抚养压力;但在长期低生育率下,提高生育率短期内反而会因为增加被抚养人数而加重压力,其缓解效果要二三十年后才能体现,所以低生育率的惯性比高生育率惯性更强劲、更持久,也更难应对。
因此,真正需要担心的不是出生人数的反弹,而是在继完全放开的短暂反弹之后,生育率依然无法回升到可持续水平,导致出生人口随适龄女性数量锐减而雪崩式地下滑,并最终带来总人口规模的持续衰减。
民生周刊:您认为,人口增长速度与经济增长速度的关系是什么?
赖明勇:我一直从经济学角度关注人口问题。在经济新常态下,必须重视生育率,人口增长速度是经济增长速度的重要因素。人口增长率过低将导致未来资本积累速度变慢,劳动力下降,产出下降,继而经济结构被迫向消费、第三产业、银发经济转型,长此以往则进入加速衰退时期。
因此,长期低生育率导致的人口极度老化和急剧萎缩不仅不能给我国带来好处,反而会导致国力衰退,甚至中华文明式微。
民生周刊:那么,如何解决人口增长带来的资源短缺问题?
赖明勇:人们普遍有一种误解,认为人口增长会降低资源的平均占有率,消耗更多的资源。现实情况是生活和生产方式对资源的影响远远大于人口政策。
比如,我国2013年的能源消耗量与1980年相比增长了400%以上,而1980年后的生育限制也僅少生了一两亿人,相对幅度不过15%,这对自然资源的压力远不及经济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如果为了经济发展能够接受能源消耗增长400%多,那限制生育来避免人口多出不到15%显得更为微弱,并且,随着经济结构的转型,服务业的发展相比资源消耗而言更具活力,未来的竞争主要体现在高端人力资本以及高效的制度,而不是人均资源占有量。
人口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认为是负担,但同时更应认为其是国家的财富,而减少人口虽然会改善我国人均资源占有,但并不是解决资源不足的有效手段。
在扣除技术进步和城镇化的作用外,人口衰减带来的长期后果更可能是人均GDP下降,因为人不仅是分母,更作用于分子GDP,而且规模效应和结构因素使得人口衰减对分子的作用更强劲,更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