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志国
“罗森塔尔效应”告诉我们,当家长或教师对孩子付出更多的信心和关爱时,孩子便会受到鼓励,就会有更大的进步。我尝试着将这个效应运用到对学生的教育中,把信心还给学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一、教师要以科学的态度面对学生,让学生树立信心
众所周知,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是最有权威的人,学生对教师常常是敬而畏之。这种敬畏成了一种无形的束缚,甚至是一种思维上的桎梏,阻碍着学生前进的步伐。当询问一些学习困难的学生上课为什么不爱发言时,他们的回答几乎是一致的:“怕说错”“怕老师批评”… …久而久之,他们就干脆在课堂干坐着,不去尝试,也不去探究,思想的惰性越来越重,成了教师眼中的“干坐生”。当学生的思维长期处在无冲突状态时,就会导致思维凝固甚至呆滞,即使有一点思维的火花也会转瞬即逝。长此以往,学生就会丧失学习的信心,推动进步的动力。
身为语文教师,为了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信心,我从培养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入手,设计了课前两分钟的演讲活动。开始时,有四分之一的学生感到困难。一位有点口吃的学生甚至来办公室求我不要让他讲了,因为怕同学笑话,也怕讲不好受到老师的批评。面对这位学生的请求,我没有答应,而是鼓励他不要有心理压力,放松一些,能说多少算多少。结果当他走向讲台说完自己要说的内容时,全班同学给他以热烈的掌声,他从中深受鼓舞,不仅克服了语言上的障碍,而且在学习方面也获得了自信,成绩跃居班级中上等水平。我利用这一典型事例鼓励班级其他学生,克服紧张心理,树立自信,学生课前两分钟演讲的热情空前高涨。
心理学告诉我们:身体健康,更需要心理健康;而心理健康,需要心理平衡。学生的个性差异是千差万别的,面对这种差异,教师要以科学的态度去对待,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既要指出学生的不足,又要让其看到自己的长处;既要给学生施以必要的压力,又要让其看到发展的希望,这样学生的心理才能平衡。一个心理平衡的学生,心理发展就比较健康,注意力和意志力比较强,学习效果会很好。我常常在作业评语中,给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以更多的鼓励和信心。如在给纪律差、底子薄的学生的评语中这样写:“正视自己,滴水穿石,并不在于水的力量”;在给大错不犯、小错不断的学生的评语中写到:“任事者必以实学,谨言人必有奇文”;在给聪明而不努力的学生的评语中写到:“希望你不要成为王安石笔下的方仲永第二” … …每位学生都会看到与自身实际相切合的评语,使教育教学做到了既面向全体,又照顾到个体差异。
二、教师要积极地创造条件,让学生增强信心
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尤其对那些学困生,更要给予更多的爱心和鼓励。一旦教师以平等、商量、善意的口吻推心置腹地与之交谈,特别是对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进行肯定和表扬时,他们在心理上感受到的是慰藉,心态得到的是平衡。于是,他们就会倍受振奋和鼓舞,从而看到自己的价值,自信心和上进心也会大大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
对于学困生,要把他们成绩差的原因归结于努力不够或学习方法不当,但千万不要归结于能力差上,这样有利于改善学困生的情绪,更好地激发他们奋发向上、争取成功的愿望。根据学生成绩差的现状,为不同的学生确定不同的奋斗目标,只要达到目标就给予表扬,让他们感到成功并不遥远,但也并不是唾手可得,需要自己付出能力才能得到,使学生在学习中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始终充满希望和追求。
三、教师对学生要多加赏识,让学生充满信心
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需要教师和他人的赏识,学困生也不例外。因为他们常把他人的赏识看作自己进步的动力,进而产生增值感,增强学习的内部动力。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多表现学生的闪光点,正面加以赞赏;对于学生的不足之处或缺点,用多种手段让其认识到并改正,只要改正了就要赞赏。
在我的班级有这样一个学生,我如果坐在他的旁边看他做作业,他就不敢写,生怕自己写的错误;课堂上的提问,他也从不举手回答,哪怕他会。对此,我总是在看他做对的时候指名让他回答,然后借机好好地表扬,让全班同学为他鼓掌。对于平时胆小、缺乏自信的学生来说,这样的展示无疑增加了他们学习的自信。
把信心还给学生,就会在学生心中产生一股巨大的教育力量。实践表明:教师如果用饱满的情绪,热切的关注,殷切的期待去鼓励、唤醒学生,帮助学生克服自卑心理,树立自信心,坚信学生一定会成功,学生就会从教师的爱中获得信心和力量,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迸发出智慧的火花。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爱生乐教,爱生善教。
(责任编辑 付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