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善玲
(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 福建厦门 361004)
从帝王建筑到公民建筑
——“2015新埔宗祠文化再生与空间活化国际工作坊”记
邹善玲
(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 福建厦门 361004)
本文从古代帝王建筑入手,从古代对帝王的称谓,城市、聚落的等级,居住空间的等级,结构和装饰的等级等方面分析了古代建筑服务于皇帝的君权统治,是帝王权威的实体体现。当代的社会是人民民主社会,因此建筑从为统治阶层服务的帝王建筑发展成为人民服务的公民建筑。真正的公民建筑是建筑师在设计过程中让使用者参与其中,设计中关心使用者社会、文化、心理等方面的需要,并被广大公民使用的建筑。然而国内还处在走向公民建筑的过程中,公民参与建筑实践体制不完善,笔者从台湾国际工作坊入手观察台湾公民参与建筑实践过程,并作出思考。
帝王建筑;等级;公民建筑;使用者
E-mail:907140281@qq.com
建筑是一个时期历史的缩影,历史的痕迹多少会刻在建筑上。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中国,当今的建筑映射了各种使用者的需求,这个时期的中国有气势恢宏的奥林匹克竞技场馆,也有地震之后的建筑废墟,有威严的政府办公楼也有空间狭小的“白领公寓”。此时无论是建筑师还是普通百姓都应该反思:建筑因谁存在?为谁服务?
封建社会天子是天地之子,有统治天地至高无上的权威。封建社会统治者为了实现对臣民的束缚,除了动用残暴的军事力量之外,还在精神上麻痹人民。其中建筑就是帝王的君权集中、精神上统治人民的一种体现。我们纵观帝王的宫殿、坛庙、园林,无论从其选址、规模、布局,甚至到屋顶形式、建筑色彩、屋宇的细部装饰都有严格的等级、“天人合一”和皇权至上的伦理制度寓意。
以帝王为代表的地主阶级统治的封建主义制度瓦解后,陆续建立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中最重要的一点是以人民为根本,建筑服务的对象也不再是封建体制下高高在上的帝王,而是普通人民。2008年底,以南都为首并联合多家建筑专业媒体,成功举办了以“走向公民建筑”为主题的首届中国传媒建筑奖的评选,并提出了公民建筑的概念之后,我们终于回答了建筑应该因谁而存在、为谁服务的问题,那就是公民。公民建筑简单的可以概括为要具备几个特质:
(1)建筑师在设计中多关心使用者社会、文化、心理等方面的需要,通过社会调查获取相关息。
(2)建筑师让使用者参与设计全过程,建筑师充当引导者以及技术顾问。
(3)建筑的使用者是广大公民。
表1 帝王建筑与公民建筑对
公民建筑与帝王建筑相比主要在公民的参与性、主导权等的不同(如表1),公民建筑的提出有助于唤起社会各界人士对公民切身利益的关注,对建筑真正使用主体的关照。 公民建筑自然应该也必须成为我们广大建筑师努力的方向。
公民参与建筑实践,有合理性与合法性。首先公民是建筑实践活动的最终使用者,建筑实践活动直接影响公民的切身利益,其次建筑的实践活动处于城市结构之中,不仅与交通、绿化等相关,还与政治、经济、文化等相关,后者更需要得到公民的认同。然而现实情况是公民对参与城市建筑实践的必要性认识不够深刻,另一方面公民参与建筑实践活动的机制不健全,信息不畅通、参与不平衡等制约着公民建筑的发展。身为建筑师我们可以为推动公民建筑的进程做些什么呢?
一水之隔的台湾与我们有一样的文化背景,参与式的社区营造也很成熟。2015年7月笔者跟随导师一起参加“2015新埔宗祠文化再生与空间活化国际工作坊”,当地公民参与建筑实践活动的热情,以及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使人感触颇深。
3.1 背景
历经百年,台湾新竹县新浦镇保留了许多宗祠、家庙,密度高到百公尺距离就有数间宗祠。更加可贵的是,宗祠组织、祭祀风俗仍然被保留,这样的家族传统在当今的台湾也是少见的历史文化。
生活节奏以及城市风貌的改变,让公民无法了解不同时期相同的土地上发生的故事,新埔宗祠文化再生与空间活化国际工作坊暨论坛,是邀请国际上相关领域的专家、学生以及当地公民,一同去发掘当地的故事,让渐渐消失的精神再生,去修补城市的历史和多样性,让居住的公民价值宽宏。
3.2 目标与参与者
本次工作坊的目标如下
(1)针对新埔宗祠现状,提出空间营造及宗祠文化活化建议;
(2)建构宗祠文化活化的产、官、学界合作模式;
(3)促成国际学者参与台湾保存计划,提升文化资产的国际能见度及自明性。
本次工作坊参与者有:新埔县政府文化局局长在内的当地政府官员代表,日本和歌山大学永濑节治教授、马来西亚拉曼大学黄文斌教授、厦门大学李立新教授、以及台湾淡江大学、交通大学等知名教授组成的业界专家,厦门大学建筑系学生组成的学生团队,以及新竹县众多民众组成的公民团队,共计60多人,一起为新埔镇的发展做讨论与规划建议。在本次工作坊中政府官员主要负责活动的组织,各位专家教授提供理论支撑及实务经验,本地公民提供新埔地理、历史、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知识片段,厦门大学学生充当设计师的角色,负责通过提供专业知识协助公民完成成果及汇报。
厦门大学李立新教授 淡江大学黄瑞茂教授 日本和歌山大学永濑节治教授
3.3 工作坊成果
工作坊分为文化活动及文化年历、街道景观意向、街角博物馆三组。
3.3.1 文化活动及文化年历
组员包括,导师黄瑞茂教授,建筑系同学7名,新埔公民11名。
本组花费较多的时间讨论及查阅资料,将新埔各种资源进行盘点,并根据各项活动发生月份进行整理,以文化年历的方式呈现。期待通过整理罗列当地文化活动供游客结合自身喜好有选择的参与,达到使传统文化再生的目的。在本组活动中,导师主要把控活动的大方向及进度,长期生活在这里的公民耳濡目染新埔地理、历史、政治、经济、人文活动,主要负责盘点新埔各项资源,建筑系的同学彰显专业特长用电脑绘制文化年历、手绘新埔地理鱼眼图(图2)。
当地公民盘点新埔节日、资源 公民盘点新埔资源 建筑系师生绘制鱼眼图
建筑系师生绘制鱼眼图 当地民众负责文化年历成果汇报 建筑系师生负责鱼眼图成果汇报
文化年历在当地公民的讨论中形成雏形,并由建筑系的同学负责用电脑绘制,成果如图3:
文化年历在当地公民讨论中形成雏形 建筑系同学张建绘制成图
3.3.2 街道景观意向
本组组员包括,导师林碧云,建筑系师生7人以及当地公民8人。
该组主要目标是审视新埔街区各个公共场所,通过小组实地调研及讨论,选出7个有代表性的空间节点进行优化设计(图4、图5)。当地公民长期生活在这里,对新埔公共空间的状况了然于心,对公共空间的期待真切客观,主要承担“甲方”的角色,建筑系的学生通过调研、与当地公民沟通,在小组协力合作选出的七个节点中,运用专业知识加上在地需求、当地建筑元素,完成方案设计。
当地公民发表见解 当地公民参与绘图 小组协力讨论
7个景观节点
图5 7个景观节点
3.3.3 街角博物馆
组员包括导师王新卫,建筑系同学8人以及本地公民12人。
新埔有众多传统老店,尽管时光流逝、新埔城市风貌的变迁,这些老店依然是新埔公民日常生活需要并喜欢光顾的场所,并且这些老店成了一种记忆空间,传统的手艺与加工方法让人对以前的生活方式产生共鸣,有计划的选取店铺做成街角博物馆有宜于让人们通过体验的方式了解平易近人的新埔文化(图6)。
新埔生活街角博物馆概念:原住公民参与、由原住公民提案,以产业制作程序为展演的主题来展现新埔最真实最具价值的生活文化,多面向促进新埔与观光客的交流,以文化体验与体验经济方式促进产业发展。
图6 新埔生活街角博物馆
该组首先由原住公民提案一些有文化特色的老店,然后与店家进行访谈,了解店主营业项目、经营状态,可体验性等,最终选择新兴剧院、吕顺兴饼铺、义顺冰店进行街角博物馆设计。
3.4 感悟
这是一场充满激情、广泛参与的工作坊,开明的政府,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提供的头脑风暴,建筑系的同学的认真负责的工作,关注建筑实践活动的当地公民,这样的工作模式值得我们思考国内政府、公共媒体、建筑从业人员以及公民,如何一同协作探索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公民参与模式。
从帝王建筑到公民建筑,最大的改变是建筑服务对象的不同。建筑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载体,不仅应该满足最基本的功能要求,还应体现一定的社会属性,有一定的精神特质。身为建筑师、规划师的我们从独特的专业视角,提供技术支持,给“公民建筑”一份助力。真正的公民建筑的关键在于公民意识的形成以及参与建筑实践的意愿,形成公民建筑主体意识,争取家园安居的权利。建筑师应该有限作为,反过来看看公民需求什么样的空间,只有关注人的需求,才能做出优秀的有灵魂、有感染力的建筑。
[1]缪朴.关于公民建筑的理解[J].新建筑,2009,(03).
[2]Community Design.社区营造与公民参与[J].住区,2011,(01).
[3]闵学勤,丁沃沃,胡恒.公民建筑:何以可能何以可为——基于公众建筑认知的实证研究[J].同济大学学报,2012,(01).
邹善玲(1988.7- ),女,主要从事建筑设计及其理论方面的研究。
From the emperor buildings to civil buildings——International workshop of 2015 Xinpu Ancestral hall culture’s regeneration and Space activation
ZOUShanling
(Xiamen University, 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Civil Engineering, Xiamen 361004)
This article starts from the ancient emperors’ buildings. Ancient architecture services to the king, we can see it from ancient titles of the emperor, the level of cities and settlements, the level of living space, the level of structure and decoration and so on.In case of Modern society is a people's democratic society, buildings now turns from serving ruling class to serving the people . The real civil building is the building which architects letting users involved in the process of design, taking more attention in the design of the users’ social、cultural and psychological needs, and used by the general civil. However, we are now in the process to civil building. Civil participation in the construction practice system is far from perfect. The author observed the Taiwan citizens participating in the construction from Taiwan workshop, and made some consideration.
Imperial architecture; Grade; Civil construction; Users
邹善玲(1988.7- ),女。
2015-09-22
TU-0
A
1004-6135(2015)12-002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