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建云
自从女儿升入高中,“教改”就成了我家餐桌上一个时常被提及的话题,原因是女儿极其不适应,经常在餐桌上抱怨、发牢骚。
女儿就读的是上海某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在她升入高中不久就开始了教学模式改革,后来又迎来了高考改革。
先来说教学模式的改变。最大、最深刻、最连续性的改变是,“将课堂还给同学”“让学生来教学生”“建立老师学生的学习共同体”。举个例子,一节观摩课,老师改变以往满堂灌的方式,让学生分组讨论。讨论时,教室里原先“秧田”式的座次排列,被学生们面对面的6个长方形取代。一堂45分钟的课,20分钟属于老师,25分钟属于学生。观摩课的效果当然好,但女儿在餐桌上跟我和她爸吐槽:“学生反了,课堂散了,老师不管了……有时老师让同学上黑板写答案,大家几乎倾巢出动,写的同学和修改的同学狭路相逢,挤成一团,那叫一个乱啊……”一听就有情绪。我当然心里也有担忧,怕这样的教学效果不佳,影响到女儿将来的升学。但转念一想,既然是改革,肯定有改的理由,至少说明过去的教学模式有问题,否则就没有必要改。而且,改革肯定需要承担一定的风险,也需要一个摸索的过程,关键是改革后的教学效果是否比以前有提高。于是我理智地引导女儿:“谈谈学习效果吧!”
“和我们组那几个丑男面对面坐着,不得不注视他们的青春痘。”女儿略带抱怨与调侃地说,“我们控制不了窃窃私语,反正有那么多讨论时间……”我听了不禁有些担心。
家长群里我也看到好多家长留言,心情同样是矛盾的:既希望教育改革,也知道改革会有阵痛,又担心自己的孩子不适应,成为实验室的小白鼠。
随后,我在网上查了很多资料,也看了外国中学课堂教学的观摩片。总的感觉是,这种改革在国外已经很普遍,从理论上讲似乎不是一件坏事。问题在于,这套模式从建立到稳定运行,老师们也是在摸索与学习。
“谁让女儿是第一届呢?”我心里常常焦虑,“可要是没有第一届,又哪会有接下来从中获益的第二届、第三届呢?”
纠结了很久,我突然想到一句名言:“与其诅咒黑暗,不如点亮一根蜡烛。”也许,我不能改变学校的教学模式,更不能改变时代的教育变革,但至少我可以改变自己的女儿,让她尽量愉快地去适应这种教学改革。
我准备与女儿一起直面教改,帮她消除种种不适应。
我女儿性格稍内向,做事有板有眼,她其实非常适应“填鸭式”的教育。老师要灌输很多遍,她才会记住,这也是她学习成绩一直处于中游的原因。
现在,老师每堂课讲授的时间少了,学生自己探索的时间多了,老师又要求大家积极主动发言来展示自己……这都让我女儿感到压力。为此,她曾哭了好几次鼻子,甚至心有不甘地问我:“妈妈,为什么到我这届要改革呢?”
我鼓励她:“宝贝,与其抱怨这种改变,不如改变你自己来适应它。就好比一艘船,在海上航行时遇到了礁石,假如船长可以选择,是试图把礁石挪开,还是想其他对策,比如绕行,或等待水位上涨呢?”
“当然不可能把礁石挪开,只有考虑其他对策!”她气呼呼地说。
我摸摸女儿的头说:“对了。教改眼下就是那块礁石,你无法把它挪开,因此只能考虑其他对策。假如你有了好的对策,顺利通过了那块礁石,那么你的能力与之前相比一定提高了很多,至少你的适应能力提高了,再遇到其他问题你也能想办法解决。换句话说,这种能力的提高将使你一生受益。”我又以自己在职场上的经历给女儿分析,“我们在职场上也要不停地顺应变革,改变自己。我的体会是,许多问题的解决都要回到观念更新上来……”
我和女儿促膝长谈了好几次,每当她发泄完内心的委屈和受挫感之后,她还是愿意来面对这个事实——适者生存。于是,我们和她的班主任一起坐下来分析问题。教改后的课程由“预习课”“展示课”和“反馈课”三种课型组成。女儿的问题出在预习课这一环节。现在的预习课,要求通过自主学习与组内同学交流这两种方式,来完成学习任务。女儿却认为,预习是要自己一个人来完成的。所以,其他人分享的时候,她在埋头自己预习。于是她觉得时间总是不够用,也不愿意去看别人的展示。这样“单打独斗”的结果,就是她跟不上老师和同学们的节拍。
发现问题的症结之后,女儿心里没那么纠结了。我鼓励她:“咱们只要配合老师,学习合作与分享,仔细听同学们的分享和心得,就可以慢慢跟上。实在不行,还可以借助补课的方式,将课程预习部分做得更扎实一些。”
令我高兴的是,女儿可塑性很强,当她清楚自己问题出在哪里之后,开始一点一点往这个方向努力。
凡事都有利弊。当我们对教改迎难而上的时候,高考的改革方案也出来了。语文的古文比重加大,孩子们可以选择的范围更广泛,不再局限于文理科,有些孩子可以选一门文科一门理科作为“X”的内容。这对喜欢古文、文理兼顾的女儿来说,是好事。
看来,对教改和高考改革都要辩证地看待。改革到底是改革,能适应的孩子不少,获益的孩子更多,然而一定会有像我女儿这样“改变自己才能勉强应对”的孩子!
随着我们的不断努力,女儿对“教改”渐渐适应,学习成绩渐渐提高。更让我欣慰的是,女儿承受住了压力,突破了自己的性格局限,学会了团队合作。我常对她说:“这段时间我看到了你的成长。”她撇着嘴说:“为什么成长要这么痛苦?为什么我的学习命运好像掌握在别人手里?为什么我这么渺小,体制这么强大?为什么我不能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教学模式?”我一时语塞,只能郑重地向她强调:“与其诅咒黑暗,不如点亮一根蜡烛。”
最近网上有一句教育箴言很流行:“没有坏孩子,没有坏体制,只有未曾深深被爱的孩子。”我很喜欢用这句话与女儿共勉。愿所有的孩子都能像我女儿一样,在经历变革,苦恼无助的时候,能获得亲情支持,在温暖的家庭氛围里,在父母的耐心引领下,改变自我,适应变革,不断成长。
【编辑:冯士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