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状态依赖的短视行为研究

2015-04-20 01:22高考年旻升��
软科学 2015年2期
关键词:贫困

高考 年旻升��

摘要:通过引入三参照点理论对主体的主观感受接近现实的刻画,将其融入经济学的决策框架中分析选择行为,最终得出短视行为根据贫困状态而不同。“水深没顶”和“水深齐腰”的贫困主体倾向于冒险和投资周期长的远见行动,而“水深齐颈”的贫困主体则更倾向于采取短视行动。并在此结论上探讨了“斯科特-波普金之争”。

关键词:贫困;状态依赖; TRP; 短视行为

DOI:10.13956/j.ss.1001-8409.2015.02.04

中图分类号:F1139;C91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409(2015)02-0015-04

Abstract:

Myopic behaviors are often considered to be inefficient on intertemporal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By introducing TRP theory to the economic decisionmaking framework to describe the subjective feeling more really, a final conclusion shows that myopic behavior is dependent on poverty state. On the basis of the conclusion, “ScottPopkin issues” is discussed.

Key words:poverty; statedependent; TRP; myopic choices

尽管人类财富在迅速积累,人均收入在逐步提高,但是贫困依然是困扰全人类的一个主要问题。如果以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2010年不变价)作为扶贫标准,2012年我国农村扶贫对象总规模达到9899万人,占农村户籍人口比例102%,可见贫困问题依然严重。以往的研究从外部因素解释贫困的原因,很少从贫困主体的行为进行研究,但事实上很多田野调查和实验表明贫困人群的决策和行为缺乏效率。其中,“短视行为”被看作是常见的跨期资源配置“错误”导致的低效率行为。

期望效用决策框架中,主体的主观感受用消费效用来衡量,没有较完整地刻画贫困状态及其投资行为对主体心理感受的多重影响。前景理论用价值函数替代效用函数,相对接近现实的刻画主观感受,强调主观感受主要来源于与“现状”参照点比较产生的“盈亏”心理。然而,近期的研究表明,重要的参照点不仅仅是“现状”一个,而且“现状”参照点以及“盈亏”心理在较多情形下不是最重要的。Wang等在总结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实验结果提出了三参照点理论(Trireferencepoint theory, 简称TRP理论)[1]。TRP理论给出了三类重要的参照点及其特征,系统地刻画了主体决策时的主观感受和思维过程,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决策行为奠定了理论基础。本文将TRP理论融入贫困主体决策框架,研究贫困状态和参照系影响主观感受下的决策行为,得出贫困状态可能导致短视行为的条件。并在此基础上讨论“斯科特-波普金之争”。

1文献述评

从时间偏好研究短视行为有悠久的历史。早期人们对短视行为的时间偏好从跨期的动机方面进行解释,近期关于时间偏好的研究主要沿着两种思路进行:一种是用何种贴现函数更好地拟合不耐心(Impatience)程度的动态性,研究包括: Read通过细分贴现期提出了“次加性贴现”[2]

;Rubinstein发现了递增的贴现率[3];Huang等提出了幂律的(Power Law)贴现函数[4];Benhabib等提出了带有固定成本的贴现函数[5];Luhmann通过实验否认了双曲线贴现率的普遍性[6]。

另一种是在决策时考虑跨期最优决策如何得到有效执行而不会偏离。Fudenberg等在“两个自我”(dualself)的自控模型中,通过引入自控成本和认知资源来研究时间偏好和决策[7]。Akin通过将自我进一步划分为“老练的”、“天真的”和“部分天真的”三种类型来讨论自控对决策以及经济效率的影响[8]。

以上文献从时间偏好的视角研究贫困人群的跨期选择和短视行为,但选择是由两类因素共同决定的,时间因素不能完全解释人们的选择结果,由贫困状态引起的心理感受没有得到相对准确的刻画,其对选择结果的作用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尤其是有些情形选择结果对贫困状态比较敏感的特征缺乏有力的解释。

对决策中主观感受的研究主要有前景理论、后悔理论和三参照点理论。前景理论和后悔理论都强调用参照点依赖的价值函数替代效用函数,但他们所考察的参照点只有一个。三参照点理论由Wang和Johnson提出,认为在风险决策中有现状、目标和最低要求3个参照点,这些参照点的价值函数以及主体的重视程度都不同,对决策结果产生不同影响[1]。本文认为,三参照点理论更贴近主体决策的思维过程,更准确地反映了主体的主观感受,因而以这一理论为基础来构建决策框架,能更准确地刻画不同贫困状态对主体选择的影响,更有力地解释选择结果对贫困状态依赖的特性,得到短视行为发生的条件。

2模型假设与决策框架

Milkman等认为短视行为应该满足以下两个条件:短视行为即期的效用水平比远见行为要高,而长期的贴现总效用水平比远见的要低[9]该文献研究的是意向(want)的行为和应然(should)的行为,不过作者在文中论述到,意向行为是短视的,而应然行为是远见的。 。

为了表述简单、直观,本文有两种行动方案(资源配置方案):S方案和L方案,其中S方案可以使消费Cs每期维持不变;L方案前期投入大于S方案、周期较长,存在一定风险。按照L方案的总体进程把“时间”概括为两期:投入期(第1期)和收益期(第2期),第1期的消费概括为C1L,第2期的期望消费概括为EC2L。由于L方案第1期投入大,牺牲更多的消费,有C1L0可知,UC1L0成立,主体按照S方案行动,则称为短视行为;按照L方案行动,则称为远见行为。

经济选择是在主体感知的基础上做出的,而经济心理学和行为经济学都由实验证明,参照依赖的价值函数比经典的效用函数能更准确地反映决策主体的感知,因而能更好地解释选择结果。前景理论以现状为参照点划分获益和损失的区间,提出了相应的价值函数。然而,现状并不是唯一重要的参照点,有时甚至不是最重要的参照点,在寻找现状参照点之外的其他重要参照点的理论探索中,三参照点理论(TRP理论)孕育而生。

TRP理论认为参照点是任意一个由决策主体为了比较、分类和评估预期结果而选定并且使用的值,通过对以往研究的综合以及实验,按照5条选取标准他们确定了三类参照点:现状(status quo,简称SQ)、目标(goal,简称G)和底线(最低要求,minimum requirement,简称MR),并提出5点假设[10]。

TRP理论是对人们在风险条件下选择行为的总结,具有广泛性。但是,TRP理论的这些假设没有构成一个紧密的框架来研究人们的选择行为,因此有必要把这些假设进行适当的整合和细化,选取关键的变量和函数体现这些假设的内涵,形成一个紧密的框架来分析人们的选择行为。本文认为3个参照点的权重以及相应的价值函数能够很好地实现这一目标,结合贫困问题研究的特点,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贫困主体决策时考虑的三类参照点分别为:底线是维持生存的消费水平CM,目标是摆脱贫困对应的消费水平CG,现状是当贫困主体采取短视行动下的消费水平Cs。需要说明的是,Wang和Johnson只讨论了现状大于底线的可能,即MR

假设2:三类参照点将心理价值x的全域划分为生存威胁(x

假设3:对于消费的一个小量变化,当它跨越一个参照点时,其在主观上造成的影响要大于它位于同一区域之内时的影响。即价值函数在参照点的某个领域内斜率要大于不包含参照点相同领域的斜率,如图1所示。

见行动L比短视行动S增加的总价值,当H>0,表示远见行动的总价值高于短视行动的总价值,远见行动是最优的选择;反之,则应该选择短视行动。

如果仅仅以M为参照点,相当于θM=1,那么VM>0,即H>0,则应该选择远见行动,否则选择短视行动。同理,仅仅以G为参照点,VG>0,则应该选择远见行动,否则选择短视行动。仅仅以S为参照点,TRP理论简化为前景理论,VS>0,则应该选择远见行动,否则选择短视行动。

3贫困状态与主体的选择行为

仍然利用前面两种简单的选择方案S和L进行讨论,分为两期,不等式C1L0仍成立。再假设第2期实现的消费有高值(C2hL)、低值(C2lL)两种可能,对应的概率分别为ph、pl,则EC2L=ph·C2hL+pl·C2lL。

由于本文重点讨论贫困状态对贫困主体选择行为的影响,为了分离时间偏好的作用,同时也是为了讨论方便,令δ=1。

31Cs

如果贫困主体基本生活无法得以维持,仅仅靠社会救助来勉强生活,参照点和价值函数如图2所示。

4“斯科特-波普金之争”的解释

“斯科特-波普金之争”,亦即“道义经济”和“理性小农”之争[11]。Scott借用一个比喻形象地描述了农民的生存状态:他们长久地处于一种“水深齐颈”的状况中,即使是细波微澜也会导致灭顶之灾[12]。“安全第一”是“道义经济”的核心命题,认为生存取向的农民更倾向于回避风险而不是冒险去最大限度地追求预期收益。他们宁愿选择收益较低但较稳定的行为,而不是那些回报较高但风险也较高的行为。Popkin则不同意将农民视为不愿冒险的人[13]。农民虽然表现为反对冒险,但即使贫困状态接近生存底线时,还是经常进行一些有风险的投资,他们贫穷而且不愿冒险,并不意味着他们不做任何冒险行动。

上述两个命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民决策的逻辑,在现实中也都有对应的依据,但任何一个理论又不完全符合现实的行为特征[14]。例如,反对“道义经济”的证据有:农村中非法开采的矿井坍塌或者爆炸的恶性事件时有发生。难道在其中工作的农民不知道其中的危险性吗?他们只是采取了冒险的选择:“宁可炸死,也不饿死”[11];反对“理性小农”的证据有农民普遍存在的保守、短视行为[15]。可见,两种思维倾向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不同经济状态下考虑的重点不同。因此,选择结果应该是同一个选择过程由于经济状态的差异导致的结果不同,可以在一个选择框架中表现出来。

本文提供了这样一个选择框架,一方面,相对于参照点M,价值函数的改变最大,而且赋权也最大,反映了“安全”的价值考虑;另一方面,价值函数中包含了经济收益,主体对价值大小的比较反映了其“追求收益”的“经济理性”。这两种取向同时存在于决策框架中,最终表现为哪种行为特征是几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包括:价值函数的大小、经济状态、主体赋予的权重以及风险因素等。在其他因素一定时,经济状态决定行为方式:当农民处于“水深齐颈”的状态时,保守、稳健、短视的选择是最优的,最终表现为“安全第一”的生存取向;当农民处于“水深没顶”时,“放手一搏”的冒险选择是最优的;当农民处于“水深齐腰”时,会采取进取、冒险、远视的选择,表现为追求经济利益的理性主体。

5结论与政策涵义

短视行为的成因是复杂的,除了时间偏好的影响外,受经济状态影响的主观感受也是导致短视行为的重要原因。以往主流经济学的研究把主观感受用消费的效用来衡量,这种衡量方法已经被大量的经济实验质疑。尽管前景理论中的价值函数比效用函数更“准确”地刻画了主观感受,但近期的研究表明其“现状”参照点是不全面的,甚至不是最重要的。本文把TRP理论融入决策框架,用3个参照点及其价值函数对主观感受的影响进行相对“真实”的刻画,通过细致的讨论贫困状态与3个参照点相对位置的关系,对贫困状态依赖的选择行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本文研究表明,总体而言,处于生存水平以下的主体倾向于做出冒险的、进取的、远见的行动,而略高于生存水平的主体倾向于做出稳健的、保守的、短视的行动,当超过生存水平达到一定程度时,又会做出冒险的、进取的、远见的行动。这一研究成果很好地阐释了“斯科特-波普金之争”,在融入TRP理论的决策框架下,决策主体既是“安全第一”的“道义经济”的主体,又是一个追求经济利益的“理性的小农”,只不过在不同的贫困状态下,在不同因素的作用下,有时表现为保守、短视的行为,有时表现为进取、远见的行为。正如Mullainathan所说,穷人(无效率)的决策是由于他匮乏的物质条件导致的,而不是因为穷人固有的某些性格缺陷[16]。

因此,扶贫的关键是设立安全保障体系,免除风险投资带来的生存威胁。只要能保障贫困户避免面临生存的直接威胁,他们就有可能采取进取、远见的行动来脱贫。除此之外,还要提高贫困户的认知,更多关注目标实现带来的福利,不要过多计较当下的得失,这样也会有利于他们做出进取、远见的行动。

参考文献:

[1]Wang X T, Johnson J G. A Trireference Point Theory of Decision Making under Risk[J].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 2012, 141(4): 743.

[2]Read D. Is Timediscounting Hyperbolic or Subadditive?[J]. Journal of Risk and Uncertainty, 2001, 23(1): 5-32.

[3]Rubinstein A. “Economics and Psychology”? The Case of Hyperbolic Discounting[J]. 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 2003, 44(4): 1207-1216.

[4] Huang Y S, Wu H C. A Power Law Type of Time Preference on Intertemporal Choices[J].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2007, 183(2): 718-728.

[5] Benhabib J, Bisin A, Schotter A. Presentbias, Quasihyperbolic Discounting and Fixed Costs[J]. Games and Economic Behavior, 2010, 69(2): 205-223.

[6]Luhmann C C. Discounting of Delayed Rewards is not Hyperbolic[J].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Learning, Memory, and Cognition, 2013, 39(4): 1274.

[7]Fudenberg D, Levine D K. Timing and Selfcontrol[J]. Econometrica, 2012, 80(1): 1-42.

[8]Akin Z. Intertemporal Decision Making with Present Biased Preferences[J]. Journal of Economic Psychology, 2012, 33(1): 30-47.

[9]Milkman K L, Rogers T, Bazerman M H. Harnessing Our Inner Angels and Demons: What We have Learned about Want/Should Conflicts and How that Knowledge can Help Us Reduce Shortsighted Decision Making[J]. Perspectives o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08, 3(4): 324-338.

[10]王晓田, 王鹏. 决策的三参照点理论: 从原理到应用[J]. 心理科学进展, 2013, 21(8): 1-16.

[11]郭于华. “道义经济”还是“理性小农”[J]. 读书, 2002.

[12]Scott J C.The Moral Economy of The Peasant: Subsistence and Rebellion in Southeast Asia[M]. New Haven Press,1976.

[13]Popkin S L. The Rational Peasant: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Rural Society in Vietnam[M].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79.

[14]Duara P. Culture, Power, and the State: Rural North China, 1900-1942[M].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8.

[15]陶树强. 花木经济中的小农——重读“斯科特-波普金论题”[J]. 经济研究导刊, 2012 (12): 25-26.

[16] Mullainathan S. The Psychology of Poverty[J]. Focus, 2011, 28(1): 19-22.

(责任编辑:张勇)

猜你喜欢
贫困
我国城市贫困人口的现状、原因与对策
我国贫困高中生资助制度的建设
悬置的“贫困”:扶贫资金资本化运作的逻辑与问题
从权利观点分析中国贫困问题
“十三五”时期农村贫困地区医疗保障发展问题及对策探析
农村留守老人贫困问题研究
牧民生活贫困问题研究
教育角度避免进城务工人员贫困的代际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