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然
“Book,Book,Book!”(剧本,剧本,剧本!)当这三个单词撞上了你的耳膜,你可别以为自己听错了。这是一位国内音乐剧从业者询问一位英国音乐剧从业者,什么是音乐剧创作最重要的东西时,英国人给出的答案。
在“剧本音乐剧”的推行过程中,奥斯卡·汉默斯坦二世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有一次,汉默斯坦家来了一位年轻的客人,他是汉默斯坦二世的儿子——詹姆斯·汉默斯坦(James Hammerstein)的好朋友。其实他早就是汉家的常客了,只是这次来的目的有些不同,他带来了一部自己创作的音乐剧。这位少年自幼学习钢琴,9岁随父母第一次到百老汇看音乐剧后,就对音乐剧产生了浓厚兴趣。如今他终于创作了自己的第一部音乐剧,在学校上演后获得了校内上下一致的肯定,而这些褒奖让他有些自信过了头。当他把作品摆到汉默斯坦二世面前的时候,汉默斯坦二世却毫不客气地批评此剧,说这是他见过最糟的作品。但故事没有到此结束,汉默斯坦二世又接着对这位少年说,“要是你想知道它究竟糟糕在哪儿,我倒是很乐意告诉你”。于是,在那个下午,汉默斯坦二世把自己多年来创作音乐剧的经验,一一教给了这位少年。这位少年的名字,叫斯蒂芬·桑德海姆(Stephen Sondheim)。在桑德海姆的记忆里,那个下午毕生难忘,这改变了他对音乐剧的理解,也让他学到了许多创作者要花一辈子才能学到的东西。
这段桑德海姆拜师的故事,早已经广为流传。可听到这儿,我们还是会好奇,一位音乐剧的词曲作者到底会从一位编剧那里学到些什么?当然不会是什么作曲的技巧,但桑德海姆确是学到了一种戏剧创作的思维。他将这种思维运用到作曲中,帮他创造出了“不好听”但极富“戏剧化”的音乐。
2013年,一部来自韩国的小剧场音乐剧《寻找初恋》在上海上演,预演时的评价是一塌糊涂。大家集中吐槽的焦点,是拖沓感十足的下半场,而很大一部分原因出在了音乐上。这是现在很多音乐剧作曲者都会有的问题,他们在创作音乐剧音乐的时候,更多考虑的是抒情性而不是戏剧性。在他们看来,一部音乐剧中有抒情的地方就该有音乐。于是,整部戏就变成了:当男女主角产生好感的时候,两人需要抒一下情唱首歌;当男主敢爱不敢说的时候,男主需要抒一下情唱首歌;这时的女主其实还忘不了旧情人,回忆过去又得抒一下情唱首歌;接着是男生终于想通,鼓足勇气决定表白的时候,又是抒情的时候,又是一首歌。就这样往复,一到抒情就唱歌,音乐没有承担起推动剧情发展的作用,只是一味地把戏原地暂停,听着主角们轮番抒发感情。整个戏的进程不断被拖慢,观众看戏的节奏不断被打断。于是在音乐声响起的时候,你就会看到前排的观众纷纷掏出手机……
我们应该要庆幸,作为作曲家的桑德海姆遇到了一位编剧做他的老师。而作为刚刚起步的国内音乐剧创作者,也应该改变原有的音乐创作思路,建立这种“戏剧”创作的思维,去加强音乐的戏剧性。别让观众在剧场里看手机,这段时间该是留给音乐剧的。
如今桑德海姆的音乐剧,在美英等地被极其推崇。就像当年汉默斯坦二世在强调音乐剧剧本的创作,桑德海姆的戏剧化作曲也是在明确音乐剧的戏剧属性。而在两代创作者的引领下,音乐剧原本薄弱的艺术价值,也渐渐被挖掘了出来。但这种价值的提升并不见得是什么好事,因为艺术的价值提高了,商业的价值就降低了。
在百老汇的历史上,至今已有108部音乐剧和话剧连演场次突破1000场。大部分的音乐剧创作大师都有作品位列其中,但桑德海姆的作品却一部都没有。叫好不叫座已经是桑剧最好的总结。1981年的音乐剧《友情岁月》(Merrily We Roll Along)只做了16场正式演出,便惨淡关门,这对桑德海姆来说,是一次重重的打击。他也因此决定,放弃音乐剧的创作。
在他看来,做艺术的人实在不简单。当你投入于创作之中,你会因为忽略亲人和爱人的感受,而被视作冷漠;当你小有成就的时候,又会引来同行的质疑、妒忌;作为公众人物,你的一举一动都可能引来周围人的流言蜚语;粗人不理解你的艺术,而你爱的人也有可能会为了一块面包而离开你;而你,却还趴在地上揣摩着一条狗的行为姿态。可当你付诸创作,被别人冷漠置之的时候,你不得不开始怀疑自己。这样的质疑会让你动摇,甚至放弃。但这也只是一时的。一旦有一张白纸平铺在案,伟大艺术家的创作灵感就又会涌起。
搁笔3年之后,1984年,桑德海姆重新拾起了音乐剧的创作,一部同样“不招观众喜欢”的音乐剧《星期天与乔治在公园》(Sunday in the Park with George)问世。这一次,他没有任何想要迎合观众的企图,只是借着剧中的画家乔治,告诉世人什么是艺术家!当剧中的乔治也遇到了创作生涯瓶颈时,被一句简简单单的“Move On”(继续前进)策动。或许这也正是桑德海姆回归音乐剧创作的原因。
桑德海姆的黄金时代,从1970年代一直延续到了1990年代。一代大师总有老去的一刻,但音乐剧的脚步不会停止。在桑德海姆之后,又涌现了像迈克尔·约翰·拉邱莎(Michael John LaChiusa)、亚当·戈多(Adam Guettel)、杰森·罗布特·布朗(Jason Robert Brown)等一批音乐剧作曲家。他们的作品也或不好听、或不卖座、或总上不了百老汇的大舞台,但他们仍然在为音乐剧,为这门艺术在创造。不仅如此,在纽约的大街小巷,还有许许多多不知名的艺术家,可以想象,他们白天靠着在餐馆打工为生,夜里就在出租屋里埋头创作。你大概也会为他们感到不值得,你大概也会问问他们,是否想过放弃。可他们的答案一定是否定的,面对质疑,他们还是会告诉自己,“Move On”(继续前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