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在心里、路在脚下

2015-04-20 09:08刘明厚
上海戏剧 2014年4期
关键词:陶行知京剧东北

刘明厚

先行而后知

这部洋溢着正能量的现代京剧由上海作家叶良俊和浙江省青年编剧王晓菁联合编写。当纱幕拉开,一群载歌载舞的男女报童、数辆穿梭来往的黄包车、车上穿旗袍的太太、小姐和西装革履的男人、闪烁的百乐门霓虹灯……上海观众所熟悉的20世纪30年代的旧上海街景生动地展现在眼前。特别是看到其中一位俗气的胖太太少给车夫几文车钱,理由是自己轻盈、苗条,没花车夫什么力气时,观众笑了起来。这一个小小的“蓬头”(上海话,指花头),使观演关系变得亲近起来。这时,一个叫“小东北”的少年路见不平,他像变魔术似地偷了胖太太的钱包,掏出她少付的四个铜板,把钱包扔回给她,引来了“红头阿三”的追捕,关键时刻陶行知先生出来救场,在印度巡捕的手中解救了小东北。于是,在活泼、风趣的戏剧行动中,剧中的两个主要人物——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和流浪儿小东北的形象凸显了出来,也不露痕迹地引出了陶行知所创办的“报童工学团”,这是陶行知在该剧中最重要的戏剧动作。

在那个战火纷飞、国难当头的艰苦岁月,陶行知先生怀着文化强国、全民受教育的信念,点亮了穷孩子们的读书梦想,他让学会识字的报童再去教别的报童,“即知即传”。于是,在上海各处没有围墙的“学校”里,小报童们成为普及大众教育、宣传强国梦想的“小先生”。到后来,这群在陶行知教育下的孩子们,自觉而勇敢地投身于抗日救国的行列中去,帮红十字会给猛虎团送药品,以实际行动去追求自己的强国梦。没有说教,只有较为丰满的人物形象和积极的戏剧动作,在激昂或悲壮之处,观众时不时地报以掌声。

“少年当自强。只要有颗自强心,定能圆你心头梦。”这几句唱词表达了陶行知的教育理念。这个教育理念告诉我们,学校的组织形式是次要的,重要的是教师传播知识和真理,而学校的理想要靠每一位学生和教师来实践。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陶行知先生不愧是人民的教育家、一个有社会担当的中国优秀教育家,一如他所言:“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就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少年儿童是民族复兴的希望,是中国强大的未来!这就是这部京剧《少年中国梦》的立意。全剧的结尾展现了那些报童们实现了自己的梦想:穿着宇航服的小东北、拉着小提琴的阿强、穿着医生白大褂的阿珍、一身芭蕾舞白天鹅装扮的阿雪……一个个微笑着向我们走来,印证着陶行知中国梦的实现:“少年强则中国强,少年进步则中国进步。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值得一提的是陶行知的扮演者赵东海,以扎实的基本功,在一招一式和每一个唱段、每一句念白中,都投入了真挚的情感。他的戏份不多,开腔却铿锵有力,音色浑厚、扮相正气,能压住阵脚,把受人尊敬的陶行知的艺术形象塑造得真实可信、富有激情和光彩,既儒雅又不失刚毅。

诗性而多彩的导演手段

这是一部叙述体戏剧,叙述者就是陶行知先生,他同时也是剧中人。全剧分两条情节线,一条是以小东北为主的一群报童与陶行知先生之间的故事,这是一条主线;一条淞沪抗战表现成年人在抗日斗争中浴血奋战,这是一条副线,起交代时代背景作用。高潮戏中,这两条线交织在一起,在血战最激烈、伤员增多,药品告急的紧要关头,家破人亡的报童小东北带领伙伴们潜水游过苏州河,把用油纸包得严严实实的药品送给前方将士。这不仅是雪中送炭,而且在硝烟弥漫的战场,小东北终于找到了自己日盼夜想的父亲,父子还来不及相认,当营长的父亲在怒炸日本人的坦克时牺牲了。小东北那一声撕心裂肺的呼喊“爸——爸!”震撼了全场观众的心,悲壮之中,这一声对亲人的呼唤,激发起全场人更强烈的爱国之情,它汇聚成一股力量、一种强国精神,那就是中国人是不可战胜的!

该剧导演翁国生在处理两条情节线相交的时候,采用了两组人物前后叠加的表现手法,时而用造型勾勒出浴血奋战的剪影,时而用灯光、音效来再现战争场面的残酷性,反逆光和角度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强化画面感。

此外,翁国生还用场面的对比手法来调动观众的审美情趣。比如,最后的高潮戏,紧张与轻松的场面交替进行,直至悲壮,对舞台节奏和人物情绪的把握十分到位;又如,第一场的“智斗巡捕”,仗义的小东北机灵地在黄包车之间跳上蹿下,与印度巡捕寻开心、捉迷藏,不仅尽显京剧武生的功夫,而且也刻画出小东北这个角色的个性。由钱少波饰演的小东北俏皮、机敏、还有几分顽劣和野性,毕竟他失去了所有的亲人,从东北一个人流浪到上海,为了生存他必须在应付各种困境中学会自我保护,翁导演赋予小东北这个角色一连串肢体语言,不仅非常吻合人物性格,而且这一场面设计非常好看,不落俗套,很有特点。

翁国生是一位受过武生行当训练的优秀京昆演员兼导演,获奖无数,他勤于学习也善于学习,这就更加拓展了他的导演思维,活跃了他的创作才华。在这部《少年中国梦》里,我们能够看到他以京剧本体为主体,借鉴了儿童剧、音乐剧、话剧等姐妹艺术的表现手法,在场面调度上追求动静结合、虚实相依,追求诗意和画面感,来努力宣扬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人格魅力,宣扬中国梦和中国精神。少年梦是强国梦,翁国生这部京剧的观众主要是定位在少年儿童,因此,他始终对这部分为主的观众群体的审美心理予以研究和关注,注重舞台上下的交流,突破了镜框式舞台上那“第四堵墙”,比如,陶行知直接向观众席对话等,实现自己的梦想的剧中人最后走下舞台走近观众等,从而使舞台上下呼应起来,活跃剧场气氛。

梦在心里,路在脚下。《少年中国梦》是一部受上海观众肯定的戏剧。如果在编舞上把中国戏曲的身段结合得更加紧密一些,在音乐设计上京剧韵味再加强些,浙江京剧团的现代京剧《少年中国梦》将会拥有更多的观众群体。endprint

猜你喜欢
陶行知京剧东北
陶行知:书香年少时
Make ’Em Laugh
每到冬天,东北就变成了“冻”北
为什么京剧被誉为“国剧”
《京剧人设》
陶行知夜归
大东北的春节
陶行知不花一分公款
陶行知的另类教育法
京剧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