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用轿车综合评价研究

2015-04-20 18:21张宇曾传华周平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5年11期
关键词:综合评价

张宇 曾传华 周平

摘 要:目前家用轿车综合评价方法有着不够全面、涉及较多不确定因素等局限性,影响了评价的客观性和准确性。经过深入发掘,找到基于十元格的蕴涵代数的语言值评价法,基于消费者购车心理分析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并确立了指标权重,而后根据蕴涵代数规则得出评价结果。

关键词:家用轿车;综合评价;语言值

引言

近年来,我国轿车市场日益成熟,但是由于消费者汽车知识的匮乏导致评价能力的有限以及市场行情变化莫测等诸多原因、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在选购新车的时候遇到了不同的问题。

目前针对家用轿车的综合评价和比较包含了定量数据和定性数据分析的方法,一是因为无系统权威的算法,二是由于目前对于汽车的综合评价方法主要有模糊评价方法、遗传算法、物元分析法等,针对消费者在选购家用轿车时遇到的“不确定”、“不知道”、“不可比”信息,文章以标准化感官评价的方式聚合信息而促进评价的全面性、客观性和准确性的语言值评价方法,该方法在家用轿车综合评价中能够解决评价不确定和不可比因素转换的障碍,为家用轿车选优模型建立提供了核心技术支持。在通过广泛调研和对消费者心理分析后建立相对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蕴涵代数分析处理语言值评价数据,后经运算得出最终评价结果。

1 我国家用轿车的市场现状

自2011年以来我国汽车市场实现了平稳增长,新能源汽车积极推进,汽车相关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出口高速增长,汽车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权威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乘用轿车全年销量第一次超过500万辆,达到518万辆。其中基本乘用车(家用轿车)销量增长至到383万辆,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74%。见图1。

图1 乘用车增长率走势图

从图1中可以看出,家用轿车的增长率始终保持在约20%以上的增幅,尤其以2000年、2002年、2003年的增长率为最甚,按照这个趋势发展下去,中国的家用轿车普及化程度也势必越来越高,按照人均汽车保有量,中国2010年均68万辆/千人,相当于1924年美国、1967年日本的水平,欲达到2007年全球144辆/千人的水平,我国目前的产销量也势必翻上一番。

2 家用轿车综合评价研究

2.1 影响消费者选购车辆的相关因素分析

2.1.1 看重车型而忽略实用性。目前最受消费者欢迎的车型仍旧是家用轿车和旅行车,调查表明,半数以上的受访的未购车人群的购车目标主要是轿车,其次是旅行车。中国普通家用轿车消费者趋向B级以下车型的选择,主要考虑因素出于对车型大小、容纳率及价格,B级及以上车型价格不菲,而A级和A0级又不符合中国传统的审美观念——不大气。

2.1.2 注重品牌而轻视实际体验。目前,国内消费者对汽车品牌认知度有了明显提升,消费者认为国产品牌普遍稚嫩,在质量、售后的品牌效应方面远不如合资品牌,導致消费者普遍向合资品牌倾斜的购车趋向。然而民族品牌在不断的发展中其品质和服务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跟合资品牌的各方面差距并不是很显著,相反由于民族品牌的价格普遍亲民,同样的价格在合资品牌中只能选择配置一般的车型,而民族品牌却能给消费者更大的选择空间。

综合以上对消费者的购车心理的简单分析,目前国内消费者在购置新车上的消费被感性消费观说主导,在选购新车时或多或少有不理智的消费行为存在,因此构建一个理性的家用轿车综合评价系统模型显得意义非凡。

2.2 指标权重的确立

大多数消费者购车侧重指标为:价格、品牌、排量、动力性、燃油经济性、手/自动挡、安全性、可靠性、环保性和美观舒适性,与消费者的购车心理分析并不相悖。文章将以上10个指标作为轿车车型选优模型的评价指标。这十项指标是指消费者选购车辆考虑较多的评价指标,但是并非每位消费者心目中对各个指标的偏重都是一样的,每个消费者选购车辆优先考虑的指标的先后顺序也不尽相同,所以我们必须在此对所述十项评价指标确立权重[2]。而指标权重的确立就必须用到综合评价方法,下面将介绍新颖的基于十元格蕴涵代数的语言值评价方法[3]。

2.2.1 十元格蕴涵代数简介。根据十元格蕴含代数的定义[3]:令A=(V,∨,∧,O,I)是带有一定逆序的合运算“'”的有介格,I是A的最大元;O是A的和最小元。十元格蕴涵代数的运算规则为:

(I1)x→(y→z)=y→(x→z);

(I2)x→x=I;

(I3)x→y=y' →x';

(I4)if x→y=y→x=I, so x→y;

(I5)(x→y) →y=(y→x) →x;

(I6)(x∨y) →z=(x→z) ∧(y→z);

(I7)(x∧y) →z=(x→z) ∨(y→z)。

再将用于评价的语气词分层:V={极高(m4H),很高(m3H),一般高(m2H),有点高(m1H),略高(m0H),略低(m0L),有点低(m1L),一般低(m2L),很低(m3L),极低(m4L)}。(如图2)

图2 M10的Hasse图

2.2.2 确立指标权重。令语气集M={mi|i=0,1,2,3,4}其中语气词m0=略,m1=有点,m2=一般,m3=很,m4=极,基本评价词集为C={H,L},其中H(High)=高,L(low)=低。

格蕴涵代数A10=(V,∨,∧,→)由推理、比较规则构成。在评价过程中,每位专家对每种车型的价格、品牌、排量、动力性、燃油经济性、手/自动挡、安全性、可靠性、环保性和美观舒适性10方面进行评价。令车型集A={a1,a2,a3,a4,a5,a6,a7,a8,a9,a10}(a1为福克斯;a2为速腾;a3为比亚迪G6;a4为科鲁兹;a5为起亚K2;a6为POLO;a7为奇瑞A3;a8为思域;a9为锋范;a10为名爵MG5) 属性集B={b1,b2,b3,b4,b5,b6,b7,b8,b9,b10}(b1为价格;b2为品牌;b3为排量;b4为动力性;b5为燃油经济性;b6为手/自动挡;b7为安全性;b8为可靠性;b9为环保性;b10为美观舒适性)。

针对十款汽车的十项性能指标做出评价,评价等级(语气集)分为5级,m0=略;m1=有点;m2=一般;m3=很;m4=极。评级内容(基本评价值集)分为两级即:H=高;L=低。例如认为福克斯的价格很高,则记为m3L(不是因为价格高而记为高,而是有利因素记为高,不利因素记为低);若认为速腾动力性极好,则记为m4H;对于排量而言傾向高排量的记为H,倾向低排量的记为L;手/自动档位选择定义为倾向自动挡的记为H,倾向手动档的记为L[4]。

2.2.3 属性值聚合

对4位专家学者根据规则的语言评价得出的综合语言值评价的四个矩阵相应的属性角标通过规则求平均值,采用四舍五入的法则,得到的平均矩Q阵如表1:

表1 平均矩阵Q

3 结束语

首先,文章设定的评价指标体系属于多属性指标群,可比性指标直接赋上语言值,不可比性指标定义为偏重程度再赋上语言值,从根源上解决了可比性和不可比性并存的问题,指标权重值直接经自然语言转换为数值以供运算,是目前较新颖的处理方法。但是基于蕴涵代数来处理语言值还是有不完善的地方,如在平均权重聚合时,蕴涵代数只能提供运算规则对脚标进行处理,但是遇到代数和为“0”的运算时,评价集C就不能准确定位为H(high)还是L(low),所以在文中需要综合考虑,自定义规则。因此发掘更为先进的核心算法是以后工作的重点。

其次,跟其他评估方法相比,该评价方法更加直观易懂,而且原理是转换语言值为代数值,非常亲和。而且根据规则处理完偏执评价值后,不需要进行校验,所以步骤更加简便。

然后,评价程序在功能上还不完善,在此只能提供一个单一的程序进行过程演示,而最终目的是开发出可以不断扩容数据库,涵盖市面上绝大部分的车型,并更加细分的指标体系、更加注重用户体验、增加更多实用功能的评估筛选系统,能够真真正正的广泛运用于消费者选购车型,为其提供便利。

参考文献

[1]李坤元.基于证据推理的家用轿车综合评价研究[J].价值工程, 2011(21).

[2]Yuan Ke-Hai,Bentler Peter M. Finite Normal Mix-ture SEM Analysis by Fitting Multiple ConventionalSEM Models[J].Sociological Methodology,2010,40(1):191-245.

[3]刘新,殷明娥,邹丽.基于十元格蕴涵代数的语言值评价方法[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5).

[4]Wang,Y.-M.,Yang,J.-B.,Xu,D.-L.,Chin,K.-S.The evidential reasoning approach for multiple attribute decision analysis using interval belief degrees[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2006,(175):35-66.

作者简介:张宇(1992-),女,汉,四川省简阳市人,本科生。

曾传华(1974-),男,汉,四川省德阳市人,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为交通运输信息化。

猜你喜欢
综合评价
和谐社会统计指标体系研究述评
吉林省居民生活质量评价
基于AHP的织金洞智慧旅游资源条件综合评价研究
完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模式 推动我国农业健康有序发展
运用目标分析最优指标法综合评价广西市某医院2011—2015医疗质量
陕西省各地区人力资本水平综合评价与分析
10kV配电线路带电作业安全综合评价应用探究
基于熵权TOPSIS法对海口市医疗卫生服务质量的综合评价
主成分分析法在大学英语写作评价中的应用
高校创新人才评价机制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