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时代中国的海洋战略

2015-04-18 11:47彭克慧
江汉论坛 2015年10期
关键词:海军海洋战略

彭克慧

改革开放的头20年是决定中国社会发展成败的关键期。正是由于这一阶段艰苦卓绝的努力,中国才确立起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使遭受严重挫折的世界社会主义事业焕发新的生机。这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邓小平时代。一个国家的全面进步和发展,往往受益于其领导层的战略思维和高瞻远瞩。中国经济之所以能在改革开放的头20年迅速步入 “快车道”,与沿海地区的全方位开放态势密不可分,更与邓小平时代中国创新性海洋战略的形成息息相关。特别是在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国际竞争越来越多地表现为综合国力的竞争,海洋也因其独特的战略地位而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并逐渐成为国际竞争赖以凭借的平台。因此,在国家意志的调控与指导下,以政治、经济、军事、科技为主要内容的邓小平时代中国海洋战略日渐成型。

一、邓小平时代中国海洋战略形成的现实基础

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许多国家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经济衰退,从欧洲到美洲,仅靠自救或者单纯依赖别国的金融输血似乎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来自亚洲的古老文明所焕发出的勃勃生机似乎让世界看到了希望。也许只有跨越海洋,将世界经济交汇融通,甚至打破意识形态的局限,才能让全球持续进步。邓小平时代的中国海洋战略,便在这样的内外情势驱动下形成。

(一)改革开放能释放出最大的生产力

亚当·斯密曾提出 “经济人”假设,他认为每个个人通常并不打算促进公共利益, “他所盘算的也只是他自己的利益”,这就像 “一只看不见的手”,迫使他去尽力达到他原本并没想达到的高度,而往往在此同时他不自觉地有效地促进了公共利益。①面对着缺吃少穿的广大人民,社会主义中国必须从极端的政治狂热中解脱出来,必须从 “以阶级斗争为纲”的 “革命”、 “战争”思维中解脱出来。1980年初,邓小平提出了中国面临的三件大事, “第一件事,是在国际事务中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第二件事,是台湾归回祖国,实现祖国统一”, “第三件事,要加紧经济建设,就是加紧四个现代化建设”,而这 “三件事的核心是现代化建设”。②新中国成立后曾经走弯路就在于没能坚定不移地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所以从今往后,除非发生大规模外敌入侵,否则都不能离开经济建设这个重心;就算发生了大规模的外敌入侵,也必然要进行战争所需要或所允许的经济建设。③由此可见,经济发展成为当时国家压倒一切的战略,而沿海地区的改革开放更是极大释放出当地民众的生产力。

如果说此前的经济建设只能自力更生,因为环绕着恶劣的国际封锁,那么当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时,对外开放便成为必然选择。 “要继续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前提下,执行一系列已定的对外开放的经济政策”④。 “中国是一个大的市场,许多国家都想同我们搞点合作,做点买卖,我们要很好利用。这是一个战略问题。”⑤党的十二大报告确定了改革开放头 “两个十年”的奋斗目标,即“前十年主要是打好基础,积蓄力量,创造条件,后十年要进入一个新的经济振兴时期”⑥。陈云早就指出过,改善人民生活是搞经济建设的最后目的⑦,改革开放决策之所以伟大就在于其能够最大限度地释放出 “经济人”的趋利性,这种彻底放松状态下的劳动积极性是最高的。事实胜于雄辩。截至1997年,我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七位,GDP年均增长率为9.8%,其中1985年竟高达16.2%,这是新中国历史上发展最快的时期。我国主要工农业产品总量跃居世界第一位,年利用外资额跃居世界第二位,外汇储备跃居世界第二位。我国农村居民纯收入年均增长8.1%,城镇居民纯收入年均增长6.2%。按可比价计算,我国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年均增长7.7%,储蓄存款额年均递增32.8%。⑧改革开放20年,中国高质量完成了预期目标,为这一时期海洋战略的成型打下了扎实的经济基础。

(二)经济全球化成为最强的外部推手

在中国作出改革开放伟大决策的同时,英美两国也先后陷入到严重的经济衰退当中,而这一老一新两个资本主义国家选择了几乎相同的改革道路,政治上的新保守主义和经济上的新自由主义将 “自由市场”演绎成全球模式。20世纪60年代的拉丁美洲曾以军事独裁为标志,并始终质疑自由主义经济和美式资本主义,可为了解决波及广泛的经济危机,拉美各国陆续实行了经济开放和政治民主。同时代的苏联,使用频率最高的两个词就是 “重建”和 “开放”,可这一重建和开放便是全方位的、彻底的。短短两年多时间,10个原社会主义国家分化成了28个非社会主义国家,欧亚大陆相接地带重回碎片时代。诚然, “香蕉成为奢侈品”才是柏林墙轰然倒塌的真相——人民迫于生计而改变,无关乎意识形态。最奇特的当属印度,当别国纷纷开放市场、自由贸易时,它竟反其道而行之。直到1991年,海湾危机爆发引起原油价格飙升导致国际资本撤离直接触发了印度的经济崩溃,它才不得已以超常速度展开经济改革。 “印度将崛起为世界主要大国,一个……摆脱贫困、蒙昧和疾病的经济大国。随着印度逐渐成为世界经济的主要参与者,这一切将成为现实”⑨。总之,在改革开放之初,经济全球化的序幕已全部拉开,它将给中国的战略抉择带来深层的影响。

这无疑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任何力量都无法阻止这个时代的到来。1985年3月,邓小平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东西南北四个字。南北问题是核心问题。”⑩和平与发展已然成为时代主题,中国支持南北对话,更积极参与南南合作。意识形态的绝然对抗转移到了隐性战场,血与火的军事较量转变为综合实力的比拼,以国家利益为根本出发点的战略需求顺应着全球化经济浪潮,使得中国的海洋战略也作出了相应调整。

二、邓小平时代中国海洋战略的主要内容及特征

邓小平时代是一个变革的时代、开放的时代,所以邓小平时代中国的海洋战略也必然打上了深刻时代烙印,有着与众不同但又承前启后的特征。

(一)海洋经济发展:以经济特区开发为龙头牵引,以水产业和航运业为支柱产业,形成系统工程

1979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同意在广东省的深圳、珠海、汕头三市和福建省的厦门市试办特区,在经济上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因为 “深圳毗邻香港,珠海靠近澳门,汕头是因为东南亚国家的潮州人多,厦门是因为闽南人在外国经商的很多”⑪。1984年4月,国家决定逐步开放天津、上海、大连、秦皇岛、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和北海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实行特区的某些政策,让它们和经济特区一道 “在沿海从北到南联成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带”,因为这些地方交通便利,工业基础好,技术和管理水平较高,科教文化事业发达,既有对外经贸的经验又有对内协作的网络。⑫1985年初,中央又决定先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区,继而将辽东半岛、胶东半岛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由此形成 “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依次放开、逐步推进的开放布局,以沿海地区特别是沿海城市的经济繁荣来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1987年6月,一个更大的经济特区——海南岛浮出水面,因其中国第二大岛的特殊地理位置和优越环境而单独建省,由此成为中国最大的经济特区。1990年4月,上海浦东新区获中央批准而建立,因为上海既有人才方面的优势,更有金融中心的传统,由它来带动长江三角洲和长江流域的发展是最好不过了。1992年7月,沿长江主流自上而下的重庆、岳阳、武汉、九江、芜湖等五个城市也加入开放行列。到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时,中国已经初步形成了沿海、沿江、沿边和内陆省会城市全方位开放的格局。

对外开放必然要求参与国际交换、准备国际竞争,而鲜活水产品的出口则成为解决创汇难题的重要突破口。所以,我国水产业在改革开放初期便形成了 “捕养一致、保护近海、合理利用资源、扩大外海、探索远洋”的有效方针,并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走上了 “高产、优质、高效的路子”。⑬在服务对外贸易、配合经济发展的需求下,交通运输尤其是海洋运输必不可少。所以,国家在加强沿海城市建设的同时也加快了主要沿海港口的建设,并依次采取了将能源和交通结合起来建设、进一步提高运输设备的自主制造技术、支持相关省份联合建立海上运输船队、调整海洋运输行业指标等举措。国家在利用海洋发展经济的同时,也十分注意减少对海洋环境的破坏。1991年1月,首次全国海洋工作会议提出,开发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要围绕权益、资源、环境和减灾四个方面展开,以保证海洋事业持续、稳定、协调的发展,繁荣沿海经济和整个国民经济。⑭

为刺激发展生产力的积极性,不仅要充分发挥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和开放地带在改革开放中的示范、辐射、带动作用,还要将靠近沿海开放城市和经济特区的农村发展成为 “农业方面的对外窗口和 ‘外引内联’的基地”⑮,并形成上海经济区、东北经济区、以山西为中心的能源基地、京津唐地区、西南 “四省 (区)五方”地区等全国一级经济区及其它二、三级经济区。正是在这样一张纵横交错的经济发展网络中,拥有两亿人口的沿海地区才能在改革开放20年之后成为我国首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地区。

(二)海洋权益维护:用 “一国两制”来解决港澳台问题,用 “共同开发”来处理海洋争端,维护稳定局势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战略构想原本是为解决台湾问题而提出的,这也是第一代领导集体在世时的共同意愿。1979年元旦,人民解放军停止了对金门等岛屿的炮击,这天发表的 《告台湾同胞书》也表达出了 “一个中国”的共同立场,表达出了台湾与大陆血脉相连、骨肉相亲的永恒情谊,表达出了尽快实现通航通邮通商的现实愿望。⑯借着台海和缓气氛的东风,1981年国庆前夕,叶剑英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的名义,向新华社记者发表了 《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的谈话,第一次比较明确地指出:如果台湾作为特别行政区,可享有高度自治权,包括 “台湾现行社会、经济制度不变,生活方式不变,同外国的经济、文化关系不变”等具体内容,由此开启了 “一国两制”由构想到现实的进程。随后,对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进行了修改,其序言中加进了 “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神圣领土的一部分。完成统一祖国的大业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神圣职责。”第三十一条修改为 “国家在必要时得设立特别行政区。在特别行政区内实行的制度按照具体情况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法律规定”⑰。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完成了立法程序,并由香港和澳门的顺利回归而将其变成现实。其实,周恩来早在1957年就专门谈到:不能把香港看成内地,既要收回香港的主权,也要保持香港纯粹的资本主义市场制度。⑱经过长期艰苦的谈判,我国终于在1984年公开宣布将在1997年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应该说,香港和澳门回归的协议达成和顺利实现都为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可供参照的有效经验,也预留出了更广阔的空间,国家一再表示对台湾的政策会比对香港和澳门更宽,也就是说还允许台湾保留自己的军队。不过,无论台湾问题何时解决,不管祖国统一如何实现,有一点是肯定的,即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其解决的时间和方式都必须在 “一个中国”的框架内进行考量。

和平时期解决争议问题要讲究方法,尤其是面对日益复杂的海洋权益争端,更需要坚定的信念和高超的策略。毫无疑问,南沙群岛历来就是中国领土,联合国没有异议,其它国家没有异议,就连世界地图也历来将其划属为中国领域。可现在为了石油资源,菲律宾非法占了几个岛,越南非法占了几个岛,马来西亚非法占了几个岛。怎么办?一个办法是用武力把这些岛屿统统收回来,中国有这个实力。另一个办法就是近邻国家在承认中国主权的条件下,组成公司,共同勘察、共同开发这些岛屿。因为只有这样才不会引发武力冲突,才有利于和平,有利于友好合作。于是,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 “在主权属我的南沙群岛问题上,我国提出 ‘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主张,并愿为南中国海地区的长期稳定与互利合作而努力。”⑲

的确,稳定是压倒一切的大局。和平与发展已成为时代主题,中国已将重点工作置于经济建设之上,只有维护团结和稳定,保持政策稳定、政局稳定,才能创新性地解决棘手的海洋、海域、海岛问题。

(三)海上力量建设:以 “近海防御”为战略指导,以 “精干”、 “顶用”为建设目标,建成强大的人民海军

1977年9月,邓小平在会见菲律宾军事代表团时谈到:我们要发展海军,但是是为了防御,不是为了扩张,是要做好反侵略准备。⑳1978年6月,邓小平在听完海军等部门领导同志的工作汇报后指出, “我们的战略始终是防御,包括核潜艇也是战略防御武器”, “海军不能向全球伸手,我们永远不称霸。”㉑翌年4月他又重申了这一思想, “我们的海军,应当是近海作战,是防御性的,不到远洋活动,我们不称霸,从政治上考虑也不能搞。海军建设,一切要服从这个方针……近海就是太平洋北部,再南也不去,不到印度洋,不到地中海,不到大西洋。”㉒1979年5月,邓小平在会见西班牙王室成员时又指出, “我们的海军不准备发展得太大,主要是用于防御。我们不会到国外去侵占别人的地方,也不需要在世界上建立什么基地,不搞霸权主义,只要有自己的防御力量就够了”㉓。

为了应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侵略和威慑,为了反对和制止少数分裂分子破坏祖国统一的恶劣行径,为了捍卫和巩固我国的海洋权益,国家在重申建设强大的人民海军的同时,也提出了建设强大海军的具体要求和标准。1979年4月,邓小平明确指出: “究竟要建立一个什么样的海军,我看是要顶用的。”同年7月,他在接见海军党委常委扩大会议的全体与会人员时再次强调 “要把海军搞好”,“要加强,要有一点力量才行”。 “面临霸权主义强大的海军,没有适当的力量也不行。这个力量要顶用。我们不需要太多,但要精,要真正是现代化的东西”, “只看表面不行,要看实战能力”。㉔“精干”、 “顶用”,具有现代战斗能力,是人民海军建设的新目标。

正是在这样的战略思想指导下,人民海军走出国门,迈出了国际化的步伐。1976年底,经过多方努力,人民海军252号潜艇突破第一岛链远航西太平洋的训练计划被批准并执行,这是中国征服远海的开端。随后便有271号潜艇成功突破第二岛链,再次掀起人民海军赴太平洋进行远航训练的高潮。1980年,人民海军第一次组舰成特混编队开赴太平洋,为我国第一枚洲际导弹 “东风五号”的发射试验承担护航警戒任务,我们自主建造的导弹驱逐舰也首次荣登大洋。两年后的10月,中国首次成功地以潜艇从水下发射运载火箭,人民海军先后共有73艘舰艇和19架飞机参加了发射,中国由此一跃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水下发射战略导弹能力的国家,这不仅标志着中国科技水平达到了一个新高度,也标志着人民海军的反侵略自卫作战能力有了大大提升。大概是从1985年开始,人民海军的建设在 “质量建军”的基础上成功完成转型,中国人民海军第一次正式海外出访,到访了巴基斯坦、斯里兰卡、孟加拉国,这引起了国际上的高度关注,中国海军由此从黄水走到了蓝水。

(四)海洋科学研究:以进军深海、大洋和极地为突破口,以舰船制造和石油勘探为平台,发展 “第一生产力”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对于经济颓势中的世界和改革开放中的中国来说,科学技术的地位和价值显得尤为重要。1978年2月,中国科学院在南海中沙群岛和西沙群岛附近海域所进行的海洋科考获得了恢复和继续。为了合理开发和利用海岸带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宝贵的空间资源,1980年中央军委和国家科委、国家计委、农牧渔业部、国家海洋局及沿海省、市、自治区一起,开始了全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的综合调查。与此同时,我国对世界深海洋区的资源展开了调查。经过多次综合性调查以后,1983年5月至7月间, “向阳红16号”远洋调查船在太平洋特定海域展开了锰结核资源的专项调查,数年后,我国科学家基本弄清了锰结核的成分及其洋底分布。经过申请、评审、通过、授权的多重程序,我国于1991年正式成为继印度、法国、日本、苏联之后的第五个海底多金属结核开发的先驱投资者。对于两极地区的科考工作,我国同样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艰苦历程。在我国加入南极条约之前,就同许多国家合作展开了对南极及南大洋的科学考察。1985年,中国在南极的第一个常年科学考察站——长城站建成,由此使我国顺利成为南极条约协商国。1993年3月10日,北极考察筹备组经过两年多的准备正式成立,两年后,他们将五星红旗插到了北极点。

其实,早在中国提出四个现代化的时候就已经关注到科技的重要性了,而在改革开放过程中也十分强调知识的力量,国家领导人甚至提出了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论断。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就特别注意将科学技术从各个方面转化为生产力,坚持 “由实验室向生产转移,单纯军用向军民兼用转移,沿海向内地转移,国外向国内转移”㉕的基本方针。船舶制造业从引进先进而全面的技术、兼顾创汇和提高建造水平、科学管理和人才队伍建设、结合航运和资源选址建厂等各个方面展开了全方位改造。由于坚持实行 “油气并重、向气倾斜、自营勘探开发与对外合作相结合、上下游一体化”的政策,我国海洋石油历史才填补了多项空白。到了90年代,进入经济高速发展期的中国更加清醒地意识到,世界范围内的经济竞争和综合国力的竞争, “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㉖。针对海洋资源开发和综合利用等问题,不仅要加强海洋基础性学科研究,还要在海洋前沿领域有所突破,甚至要在世界海洋高技术领域占有一席之地。1995年5月,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作出总结, “我们仅用了十几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十年的路程,大大增强了综合国力和国防实力,其中科学技术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㉗

三、邓小平时代中国海洋战略的前瞻性准则

如同中国的改革开放是 “摸着石头过河”一样,邓小平时代的中国海洋战略也是在探索中渐渐成型的。尽管仍然存在考虑不周之处,但总体而言,它给中国的海洋未来奠定了一些不容更改的基本原则。

(一)解放思想,方能实事求是

行动的自由取决于思想的解放,思想上的固化必然导致行动上的偏激。1979年7月底,邓小平在接见海军党委扩大会议全体同志时作了题为 《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的实现要靠组织路线来保证》的讲话,明确要求海军补课,即要了解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基本建设,不解决思想路线问题,不解放思想,正确的政治路线就制定不出来,制定了也贯彻不下去。我们的政治路线就是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㉘因此,只有彻底地解放思想,才能真正地实事求是;只有真正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党性原则,才能保证人民海军的建设发展,才能保证国家的稳定和四个现代化的建设。

诚然,中国的海军建设确实要强化,但怎样强化又是一个更基础的问题。就改革开放之初的现实来看,起码有几个方面的情况促使国家去寻找更合适的发展战略。第一,我们的经济实力达不到,快30岁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还没有足够的能力养活生产过剩的人口,因此得先解决温饱问题。第二,我们人数庞大的军队虽然成就了人类陆战史上的神话,但武器装备的异常落后使我们付出了惨重的代价。第三,就当时的情况看,周边国家的力量都比较弱,大家关注更多的是各自内部的政治事务。第四,世界级大战短时间内爆发的可能性非常小,在和平与发展逐渐成为时代主题的形势下,军队富余的生产力就应该用到更需要它们的地方。正因为如此,当国家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时,人民海军在力所能及的基础上制定了 “近海防御”的战略,也在全军 “质量建军”的总体要求下参与到百万大裁军的行列。正如徐向前在30周年国庆献礼上所指出的, “为了适应国防现代化建设和今后作战的需要,我们必须用先进的军事思想武装头脑。现代化的武器装备与掌握现代先进军事思想的人相结合,才能形成强大的战斗力量”㉙。

(二) “主权属我”,无须争议

世界各国在战后将经济发展的平台再次瞄准了海洋,中国面临的海上威胁也有了更现实的挑战,突出表现为台湾问题日渐复杂,海洋划界矛盾与争端加剧,海洋资源被掠夺,特别是周边小国利用中国经济困难、社会动荡的空隙,将一些与之邻近、主权属我的岛屿纷纷占为己有,企图造成既成事实。一方面由于和平与发展已成为时代主题,另一方面也因为当时中国还不具备多方应付的强大实力,于是,在既要有效保卫国家安全和领土领海领空完整,又要坚决合理地维护海洋权益、处理海洋争端的情况下,国家的战略设计者们作出了将主权“悬置”起来的抉择。 “悬置”不失为一种解脱困境的艺术,但 “悬置”绝不是简单地避而不谈、悬而不决,它暗含着一个重要前提,那就是现在不需要谈,也没有必要谈,以时间换空间才是 “悬置”的真正价值所在。因此, “搁置争议,共同开发”不失为两难博弈中的明智之举,但主权问题是不容争辩的事实,不能成为讨价还价的筹码,更不能成为权宜之计的备选,所以,必须始终牢记的前提是“主权属我”。

面对岛屿被侵占、资源被掠夺、海洋安全遭受威胁的事实,国家始终强调主权第一。 “关于主权问题,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回旋余地。坦率地讲,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㉚即使是用 “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方式来处理海洋权益争端,那也是有前提、有原则的, “国家的主权、国家的安全要始终放在第一位”㉛。虽然和平与发展已成为时代主题,虽然中国已将重点放在经济工作上,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的国家主权就任人践踏、 “主权属我”的岛屿就任人侵占, “我们绝不侵占别国一寸土地,也绝不容许别人侵犯我国的神圣领土、领海和领空”㉜。

(三) “近海防御”,也是积极防御

20世纪80年代,我们对国际形势作出了新的判断,认为战争危险已经迫近的观念发生了转变,中国海军必须改变 “沿岸防御”的战略,而应该进入到一个 “近海防御”的战略层面及阶段。 “近海防御”战略思想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对我国长期以来海防实践经验的高度总结,是对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 “积极防御”战略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近海防御”战略是由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的,绝不是权宜之计,绝不是短期行为,它是包含积极防御、长期防御、纵深防御的完整的总体战略。

邓小平指出: “我们未来的反侵略战争,究竟采取什么方针,我赞成就是 ‘积极防御’四个字。积极防御本身就不只是一个防御,防御中有进攻。”㉝那什么是 “积极防御”呢?早在1957年,彭德怀在 《军事建设概况》中就已明确指出,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就是在战争爆发之前,通过不断加强军事力量和扩大统战活动来制止或推迟战争爆发的可能;如果万不得已遭到侵略,一定要能够立即予以有力还击,阻止进攻。而对于具体的战略实施,则是在沿海重要地区构筑坚固工事,制定歼灭敌人的战役和战略空降的计划,预先发现敌人发动战争或使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征候,减少敌人突袭的危险及其它破坏和损失,以保证前线及纵深部队适时进入战斗状态、全国迅速由平时转为战时;要求大量强大的机动部队配合沿海守备部队组织反攻和进攻,消灭、消耗敌人并歼灭敌人空降部队,完成战略防御阶段,在我方掌握主动后转入战略进攻阶段。一般情况下我们是不会先发制人的,即不会在发现敌人有大举进攻我国意图之前先行到对方领土上去开战,因为这样做会失去卫国战争的正义性,会失去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广泛同情与支持,会得不偿失。㉞

注释:

① [英]亚当·斯密: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理》(四),赵旭东、丁毅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975页。

②④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39—240、363页。

③㉕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 《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168、338页。

⑤⑩㉚㉛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2、105、12、348页。

⑥⑫⑰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 《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13、386—393、133—134 页。

⑦⑯㉘㉙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 《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523—529、30—33、141—144、120 页。

⑧ 任仲平: 《评改革开放二十年》,《人民日报》(海外版)1998年12月17日。

⑨ [英]吉迪恩·拉赫曼: 《世界30年:全球政治、权力和繁荣的演变 (1978—2011年)》,曹槟、高婧译,中信出版社2012年版,第75页。

⑪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 《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4页。

⑬⑲㉖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 《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89、170、54页。

⑭ 杨文鹤、陈伯镛、王辉编著: 《二十世纪中国海洋要事》,海洋出版社2003年版,第96页。

⑮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 《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98页。

⑱㉞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0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215—216、418—419 页。

⑳㉓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 《邓小平年谱 (1975—1997)》,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208、514页。

㉑ 《邓小平关于新时期军队建设论述选编》,八一出版社1993年版,第43页。

㉒ 《邓小平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论述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281页。

㉔㉝ 《邓小平军事文集》第3卷,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160—161、177页。

㉗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 《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383页。

㉜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 《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212页。

猜你喜欢
海军海洋战略
晓褐蜻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我的海军之梦
战略
战略
爱的海洋
第一章 向海洋出发
封面人物·杨海军
New Approach to Calculate the Unavailability of Identical Spares in Cold Spare Configuration
导致战略失败的三大迷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