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影,郑小琴
(东华理工大学 师范学院,江西 南昌 330013)
《儒林外史》中的实业教育探索对我国发展职业教育的启示
杨 影,郑小琴
(东华理工大学 师范学院,江西 南昌 330013)
《儒林外史》是清代吴敬梓所写的我国古代著名的长篇小说之一,而作者吴敬梓也深受颜李学派重实业教育的影响,在小说中以故事的形式写出个人观点。其中以几位祭泰伯祠、萧云仙重农桑和市井四奇人的故事对于我们探寻中国古代实业教育有着深远的意义,也给当今职业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儒林外史》;职业教育;实业教育;启示
《儒林外史》是吴敬梓花费二十年心血所著,也是他一生创作水平的巅峰之作。鲁迅先生在其所著的《中国小说史略》中称:“书中攻难制艺及以制艺出身者亦甚烈,如令马二先生自述制艺之所以可贵云”(下引马二在第十三回“论举业”的全文)。此外,还说他的议论“则不特尽竭当时对于学问之见解,且洞见所谓儒者之心肝者也”等话[1]。胡适先生也提到:“小说见识高超,技术高明。马二先生论举业的一段话,句句恭维举业,其实是句句痛骂举业”[2]。由此可见,虽然小说描写很多不同的事件及人物,看似毫无关联,但是其中的一些故事中也有中国古代实业教育的缩影,比较突出的是萧远山重农桑和市井四奇人的案例。
正因为这部作品情节中简单提到的一些实业教育的内容,可以让笔者理解为是中国古代实业教育的一个缩影。从历史发展进程看,职业教育是由实业教育演变而来。因此,这部小说中的一些实业教育的缩影及小说中所描述的一些人物对实业教育的探索对中国发展职业教育有一些借鉴意义。笔者将从小说中祭泰伯祠、萧云仙重农桑兴学堂及市井四奇人三个情节来加以阐述。
在《儒林外史》众多情节中,祭泰伯祠无疑使其中的一大亮点。不仅仅是因为作者用了大篇幅的文笔描写了祭泰伯祠的起因、过程及结果,更重要的是这些内容与后来的萧云仙的重农桑和市井四奇人以技艺为生形成鲜明对比。小说在第三十五回,通过皇帝之口把“百姓未尽温饱,士大夫亦未见能行礼乐”视作朝政的两大不足。统治者认为百姓不能够解决温饱,当官的也不能遵行礼法。一些士大夫遵从圣意,想方设法遵从礼法。因此便有了第三十三回里迟衡山对读书人的批判:“放着经史上礼乐兵农的事,全然不何里我本朝太祖定了天下,大功不差似汤武,却全然不曾制作礼乐。”后来他与杜少卿等人结伴盖了一座泰伯祠,供人祭拜来学习古礼。他们认为这样不仅能够帮助统治者教化百姓,也能让百姓学习到礼乐,培养有用之才。他们认为仿古制便能使社会和谐、百姓温饱。
泰伯被奉为一个偶像来供世人膜拜,一方面是因为有孔子以来的文人都信奉礼治为治国安邦之本;另一方面也恰恰反映了吴敬梓想通过这一事件来表达他对社会发展模式的一次探求,要靠建泰伯祠让文人懂礼,进而传播扩散。然而这一则故事的结尾在小说第五十五回中提到:只见“那一轮红日,沉沉的傍着山头下去了”[3],很明显的揭示了想改变社会面貌仅仅通过效仿古人,恢复古制是行不通的,换句话说,仅仅通过思想引导而不去通过一些方法去实践是难以成功的。这也为下文中小说对实业教育探索做了一个重要的铺垫。作者也在此事件中埋下伏笔,用以与小说结尾作出呼应。
在这篇小说中,萧云仙无疑是非常出彩的人物。之所以把他的故事作为作者对实业教育的初探,主要因为在《儒林外史》第三十九回,萧云仙从父亲那学到弹珠绝活,从而行侠仗义救人,进而郭孝子盛赞萧云仙扶危助困,劝他为国效力、长留青史。因此才有后来萧云仙投军后建功立业,进而安抚流民百姓,使他们聚集在一起,筑边城、兴修水利、开垦天地和种植经济作物。他还带领百姓开办学堂,在秋收时节建坛祭农,萧云仙亲自教百姓礼数。数年间,居然把边塞地方治理成一派江南风光。小说中所叙述的萧云仙的办学堂,重农桑的实践和祭泰伯祠中倡导的礼乐兵农,可以看成是作者吴敬梓对颜李学派的继承和发展。也是颜李学派的“实文、实行、实体、实用”的实学思想体系的体现[4]。小说第四十回中,少保班师回朝后,留萧云仙重筑青枫城,足足三四年才完成——可见是座固城。然后出榜招流民定居,开垦荒地,兴修水利。萧云仙亲自指点百姓开渠,“沟间有洫,洫间有遂,开得高高低低,仿佛江南的光景”[5]。劝课农桑无非是中国古代实业教育缩影的典型,然而萧云仙不仅重视实践的农桑,而且主张兴办学堂,可以得出这不仅仅是一种只注重劳动的实践方式,也是一种追求丰富理论知识的一种早期的实业教育的探索。
小说中作者用了简明的语言生动地描述了萧云仙的故事。故事因为萧云仙的贪污腐败而结束。看似是一个悲剧结尾,于是作家开始了一番迷茫和困顿,但是他没有沉沦而是将目光投入到了市民阶层。在小说结尾描绘出市井四奇人形象。这则故事是古代劳动人民对于实业教育的一次大胆的尝试。文中萧云仙重筑青枫城,使得青枫城仿佛有江南的光景,不难看出这种以重视农桑、重视教育的早期实业教育是成功的。
显然,如果萧云仙的重农桑、兴学堂的故事是作为小说中实业教育的初探的话,那么在小说第五十五回推出不同于儒林人物的四位市井奇人形象则是对实业教育阐述的点睛之笔。《儒林外史》是一部伟大深邃的古典小说,却在结尾处增添市井四奇人的角色,着力塑造市井四奇人,赋予四奇人崭新的形象,寄托着作家转折性的新希望和新追求[6]。
在吴敬梓生活的年代,中国江浙一带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当时的城市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市民文化兴起,一大批文化人应运而生。他们已经开始摆脱传统的封建社会顺民形象,在他们身上开始浮现崭新的人文主义精神和民主思想的光彩。在小说第五十五回中描写具有高尚人格和傲视抗俗、藐视权贵和技艺超群的四奇人形象。可以看出,这些有一技之长安身立命的人正是掌握某种专业技能并且以这种技能生活的早期实业教育人才的缩影。
小说中所描述的市井四奇人,分别是姓季、王、盖、荆四人,他们分别有琴、棋、书、画的特长。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无疑是与众不同、生活无忧殷实的奇人。更重要的是,他们具有娴熟超群的技能。由此可见,不管是古代还是现在实业教育对于社会都很重要。拥有一技之长是安身立命的根本。而作者吴敬梓以市井四奇人结尾更有着深刻的意义,他深受颜李学派的影响,在小说中形象化地倡行礼乐兵农教养。五十五回中的市井四奇人,每人都有自己的一技之长,并且以自己的一技之长谋生寻出路,作者字里行间有赞扬之意。这正是实业教育在小说中的具体体现。
实业教育成为职业教育的发展可以描绘成这样一条轨迹:它最初是在生产劳动中传承经验与技术的纯自然形态的职业教育,发展到在生产劳动中有目的的有计划地培养职业人的学徒制教育,后来又出现了专门化的学校职业教育,再发展到校企结合、学习与工作通融的职业教育。《儒林外史》中所涉及的实业教育的缩影对于当今我国发展职业教育也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当前,根据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国家多次召开会议明确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这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我们在向前期待、展望的同时也应回顾历史,尤其是吸取历史上在相关方面取得过重大成就的人物,对他们的思想进行借鉴会使我们少走弯路,多出成果。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就是要能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文化成果,不仅从我国古代实业教育中吸取宝贵经验,也能根据具体实际制定有利于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方针政策。《儒林外史》中的实业教育探索也给我们当代职业教育带来一些启示。
由于我国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职业教育在广大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地位远低于以本科为主的普通大学教育。因此职业教育在人才供应商出现紧张不足,也使得企业、与学校培养人才之间产生矛盾。这就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来缓解供需紧张的局面。目前,许多高校大学生面临就业压力,而企业却面临用工紧张。这种矛盾的形成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一方面,传统的教育观念使得广大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上普通全日制的大学本科教育,而不希望他们就读中高职教育。另一方面,企业需要大量有一定理论知识、技能娴熟的技术工人,而很多本科毕业生不愿意从事一线技术工作。结果工厂招不到人,学生就不了业。因此,我们更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人才,缓解就业压力。另外,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由于生产技术落后,农民的文化水平和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两级分化,导致了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普遍重视生产而忽视学习理论知识。因此,目前在我国农村地区,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出不仅有扎实的文化知识,也兼备相应的熟练技能的新型农民。小说中萧云仙就是一个代表人物,他不仅着力于发展农业,而且向农民传授相应的文化知识。在懂得技能的同时也要提升农民的文化生活水平。所谓“沟间有洫,洫间有遂,开得高高低低,仿佛江南的光景”。不仅仅指百姓实现温饱安居乐业,从另外一个层面也说明了百姓文化水平提高的同时精神文化生活也得到发展。《儒林外史》中萧云仙式的人才,既能重视技能的传播,又兴学堂来传播相应的科学文化知识,是值得我们借鉴的。但是仅凭一个人或者几个人是发展不起来实业教育的,实业教育的发展需要全社会的共同配合。由此得出,我国必须全社会共同努力协调配合,才能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为农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也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人才。
洋务运动时期中国最早的实业学堂萌芽。这也是晚清开始重视实业教育的标志,洋务派提倡学习外来先进技术来谋求自强以抵御外敌侵略。然而一种新的思想观念的发展不是仅依靠几个或者几十个人的努力就能做到的。封建制度的局限性和统治者的腐朽导致洋务运动的失败。因此,实业教育需要的是先进的制度保证和适宜的外部环境。
一直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提倡为社会培养优秀的专业人才,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增强就业稳定性”等新的要求[7]。要求政府政策与学校共同努力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氛围,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职业教育人才。学校的发展与学校自身的课程安排和教学管理师分不开的,学校也要根据实际制定教学计划及课程安排,注重实践动手能力,加强与企业之间的联系,时刻了解市场动向,有利于缓解学生就业和企业用工之间的矛盾。社会各界通力合作,努力优化职业教育发展的外部环境。《儒林外史》中之所以实业教育没有得到长足的发展是因为:社会制度的局限性没有给实业教育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外部环境。因而我们要借鉴其失败的原因,利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为发展职业教育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不管是实业教育还是职业教育,传授相应的技能和经验都是它们的教育目的。显然,掌握相应技能的教师队伍必不可少,师资队伍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没有专业的教师就不能培养质量过硬的人才。根据我国职业教育的现状,要求我国:一方面,要大力培养“双师型”教师;另一方面,要进行校企合作,吸引企业中有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士来学校兼职,也使学生有机会去企业实习。小说中的一些实业教育探索中也有相应的教师进行农业知识的传授和实践知识的传播活动。这也是一些实业教育内容的体现。
著名实业教育家教育家黄炎培曾提出“敬业、乐业”的思想,陆费逵也曾提到关于要发展职业教育的理论。对于我们现代职业教育中的职业道德教育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社会上出现许多学生毕业频繁跳槽的事例,使得我们对职业教育人才的职业道德教育更加重视。根据当前的实际情况,应该更加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接下来提出两点建议:一是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多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明确理想信念意识的教育。二是与企业密切合作,根据学生的不同阶段的思想动态制定相应的培训课程,制定学生职业道德素养评价体系,使学生在企业的表现得以反馈。
小说中四奇人的形象,他们既有高贵的品格,又有超群的职业技能。得到了很多百姓及官员的赏识,有别于许多知识分子的软弱,他们又有别具一格的胆识。让我们在当今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去思考这样的四奇人,他们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无疑使成功人士,这种成功源于两样东西:娴熟的技能和良好的道德。我国发展职业教育的过程中可以借鉴四奇人的案例,在注重专业技能的传授的同时,也要注重职业道德品格的培养。
通过《儒林外史》中实业教育的探索,说明我们古代社会中就就存在对实业教育的探索,对我们现当代职业教育的发展有着启示意义,在我们现代的职业教育中应该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从多方面把握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克服现实存在的不足,借鉴过去各个时期的实业教育发展出现的问题,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我国的职业教育的未来一定更加美好。
[1]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释评本)[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5.
[2]胡适,李汉秋,项东升.吴敬梓传.胡适学术文集:中国文学史(下册)[M].1998.
[3]李汉影.《儒林外史》泰伯祠大祭和儒家思想初探[J].中国学术电子期刊出版社.
[4]袁行霈,黄霖,袁世勋,等.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5]吴敬梓.儒林外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9.
[6]张莉姗.《儒林外史》市井四奇人的思想意义探析[J].名作欣赏(学术版),2011(7).
[7]徐春霞,董杜斌.近十年高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研究[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1(4).
(责任编辑:朱 斌)
Enlightenment of the Industrial Education in The Scholars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Vocational Education
YANG Ying,ZHENG Xiao-qin
(Normal College of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Nanchang 330013,China)
The Scholars is one of the famous ancient Chinese novels written by Wu Jingzi of Qing Dynasty.The author,Wu Jingzi was also deeply influenced by industrial education of Yan-Li School,he expressed his personal views through the form of stories in his novel.Among those stories,Offering Sacrifice to Taibo Temple,Xiao Yunxian Emphasize Agriculture and Four Talented Persons in Marketplace are of profound significance for us to probe into China’s ancient industrial education,which also provides important reference and inspiration to present vocational education.
The Scholars;vocational education;industrial education;inspiration
I206
A
123(2015)02-0009-04
2014-10-10
杨 影(1989-),女,安徽阜阳人,东华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职业教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