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再认识

2015-04-18 01:16孙渝莉
纺织科学与工程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形势政策

孙渝莉

(重庆交通大学形势与政策教研室,重庆400074)

现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入新阶段,站在新的起点上。“形势与政策”课却在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方面未能很好地展现自身的优势,成为一些高校进一步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短板。要充分发挥其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中最“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潜能,就必须全面把握其课程特性,找到创新课程的突破口和着力点。

1 “形势与政策”课程的背景再认识

党和国家极为重视大学生的形势与政策教育。1986年,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教委下发了《关于对高等学校学生深入进行形势政策教育的通知》。1987年,国家教委下发了《关于高等学校思想教育课程建设的意见》,规定“《形势与政策》和《法律基础》两门为必修课”。1998年,国家教育部颁布、实施了“两课”课程设置“98方案”,2005年,颁布了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在这两个方案中都专门规定了在大学生中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2004年11月17日,中宣部、教育部又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教社政〔2004〕13号,以下简称《通知》)。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课程化,它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运用多个学科的综合知识,探求“形势”和“政策”的发展规律,区别于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殊性的三个主要表现是:第一,政治性和政策性。其直接目标是帮助大学生认清国内外形势,全面准确地认识和把握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自信心和责任感。第二,教学内容广泛性。既有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又有国家的政策部署问题,还有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实际问题。第三,对教师的要求很高。教师既要能理论分析,又能实践总结;既能坚持正确导向,又能坚持解疑释惑;既能讲宏观形势,又能讲微观动态。

“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对象已经处于网络时代的新形势下,他们普遍思想活跃,自主意识和求新求异意识浓厚,视野开阔,主流思想状况是健康向上的。但是,由于他们经受挫折较少,一些人缺乏社会责任感或道德意识,心理承受能力弱,容易产生心理失衡和心理障碍。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能够教给他们观察社会现象和分析社会问题的科学方法,而掌握这些科学方法又是每个合格大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这是开展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实践基础。

2 “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内涵再认识

1957年,毛泽东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中首次提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这是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念、道德规范对社会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的社会实践活动,这既是受政治制约的思想教育,又是侧重于思想理论方面的政治教育。可见,思想性与政治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性。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形势与政策”课首先是具有思想性与政治性。

2.1 “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思想性

“形势与政策”课的思想性,可以从指导思想、教育动力和教学任务三个层面得到体现。

从指导思想看,“形势与政策”课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为指导,并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教育动力看,“形势与政策”课帮助大学生认清国内外形势,引导大学生全面准确地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坚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伟大事业的目的。无论是认清形势、理解路线、方针、政策,还是坚定信心和决心,都是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观念的影响,是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从教学任务层面看,“进行马克思主义形势观、政策观教育”的教学目标,也是对“形势与政策”课思想性的体现。

2.2 “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政治性

政治性是政策的基本属性。“形势与政策”课也是一种政治教育,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中。《通知》对“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任务与教学内容作了总体规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高校“形势与政策”课需着重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教育;进行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形势、任务和发展成就教育;进行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重大活动和重大改革措施的教育;进行当前国际形势与国际关系的状况、发展趋势和我国的对外政策,世界重大事件及我国政府的原则立场教育;进行马克思主义形势观、政策观教育。无论是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还是国际形势、国际关系状况,世界重大事件及我国政府的原则立场,都是政治性的内容,涉及到与政治相关的理论、事件、状况、立场、原则和措施。

2.3 “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公共性

“形势与政策”课作为一门课程具有公共性。1961年4月,教育部《改进高等学校共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意见》就将“形势和任务”课规定为“各专业、各年级的必修课程”。在改革开放时期,从1987年10月,国家教委下发《关于高校思想教育课程建设的意见》,

重新将“形势与政策”课纳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真正实现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课程化起,“形势与政策”课一直是高校必须开设,“每个学生必修的课程”。“每个学生”表明了课程受众范围的公共性,“必修”表明了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共性。所以,“形势与政策”课也同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中其它四门必修课一样,是以公共课的身份存在于高校的教学计划中的。

3 “形势与政策”课程改革的逻辑起点

许多学者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取向过于理想化,教育内容过于教条化,教育环境过于封闭性等不同角度提出了质疑,主要认为:理想化、知识化和工具化是目前思想政治教育脱离生活的三个最主要的表现。随着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进程的推进,“形势与政策”课作为最“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交往实践课程,必然依据相应的理论基础和遵循相应的逻辑规律,其课程内容的设置、教学方式的制定都充分体现了其生活化的改革趋势。因此,对“形势与政策”课的任何思考都不能偏离了源于生活、为了生活、运用于生活这一基本的界域。

3.1 回归生活:“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本体追求

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实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之一,功能心理学的先驱,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代表,约翰·杜威(John Dewey,1859—1952)提出“教育即生活”。这个命题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要求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相结合,学校教育与受教育者的生活相结合;二是要求教育应体现生活、生长和发展的价值,建构一种美好生活,教育要直接参与受教育者的成长过程。思想政治教育既从生活出发,最终又回到生活,意即“高于”生活。“高于”生活,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并不是简单地迎合现实生活,机械地反映生活,滞后性地品评生活,而是要用思想政治教育所指引的美好生活引导一般的生活,使人过上更有意义的生活。陶行知说,就是要用“前进的生活”引导“落后的生活”,而且要用善的生活引导其非善的生活。这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对生活的改造,对落后的生活和个人的改造。这样,“从生活中来再回到生活中去”,生活始终是思想政治教育蓬勃发展的不竭源泉和现实动力。生活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起点,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归宿点。当然,这里的生活起点及其过程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在实际生活中作为“终点”的生活己不是原来意义上的生活,而是被改造了的、前进了的生活,是新的教育的起点。

3.2 交互实践:“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实施路径

在“形势与政策”课主要遵循的方法论原则上,生活化的要求强调要把实际生活过程作为教学的根本途径。从生活开始的教育不能从生活中走开,也无法从生活中走开。“准备生活的唯一途径就是进行社会生活。离开了任何直接的社会需要和动机,离开了任何现存的社会情境,要培养对社会有益和有用的习惯,是不折不扣地在岸上通过做动作教儿童游泳”。在“形势与政策”课中采用实践教学的目标主要在于三个方面。

1)有助于实现“知行合一”的教育目标。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知”与“行”的关系集中体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之间的辩证关系。德国教育家、哲学家和心理学家,约翰·弗里德里希·赫尔巴特(Johann Friedrich Herbart,1776—1841)作为“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和真正实践“教育心理学化”思想的第一人,他提出:“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的完善,道德的完善是知与行的统一,知与行统一的人才是具有完全人格和多方面教养的人。思想政治教育独特的心理学特征和社会性特征决定了其固有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即“知”与“行”的统一。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要实现认识与实践的统一,必须建立在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之下,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实现二者的统一。而目前,知行分离的问题比较突出。在大学生中存在的知行不一的问题集中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大学生在表现上的言行不一致;二是由重知轻行的传统教育模式引发的学生实践和动手能力低下。之所以出现这一问题,并不是完全由于大学生的价值认知和判断能力的欠缺,而是没有真正实现知行的结合和转化。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将“知行合一”的理念一以贯之,将道德体验和道德实践纳入教学的重要环节。

而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构建出“知”、“情”、“意”、“行”有机融合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学生养成正确的社会道德观和价值观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古往今来的教育实践告诉我们,对学生道德和价值观念的培养不仅仅是通过传授知识来实现的,也不仅仅只是依靠知识转化实现的。而是需要经过认知转化到知行转化整个过程来实现。社会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在内化成个人的思想意识观念和价值观念的过程中,实质上就是一种知行转化的过程。因此,“知行合一”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重要目标,是实践教学开展的动力。

2)是践行“以人为本”的教育哲学的有效途径。“以人为本”作为一种现代哲学价值观,在教学过程中也应得到充分的体现。实践教学是践行这一教育哲学的途径。首先,实践教学强调的是教师和学生的全体参与,在充分尊重学生受教育权的基础上,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在实践教学活动中,学生和教师的主体性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以人为本”在实践教学中为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提供了展示和发挥的舞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学生不仅仅被视为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和改造道德观和价值观的对象,而且还应当是践行的主体。此外,实践教学中体现出的“以人为本”还表现在对人自然属性以外的社会属性的重视,将教学过程融入到社会环境之中。学生在将所学得的道德规范和人际交往能力运用到现实生活中的过程中,在提升自己道德和价值观的同时,也是对社会价值规范的进一步理解。

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中有关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存在着一些问题,长期以来的传统教学模式形成了以教师和课堂为中心的模式,教师主导了整个教学过程,通过教材和传统教学形式开展思想政治教学工作。这一过程实质上体现出的是理论知识与实践之间的分离、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分离。这种传统的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整个教学过程侧重于从理性和非体验式的教学活动。这种教学模式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学生在课堂上收获的只是书本知识和认知方式,却没有从亲身体验的角度获得价值观念的变化。这样的教学模式束缚了学生个体的发展需求,是有违教育规律的。实践教学能够有效弥补传统教学模式带来的诟病,在调动学生自主性、增强教学的体验和时效性上具有重要作用,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3)完成实践性知识和实践智慧的传授。知识从层次上划分可以分为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两类。其中理论知识是基于经验知识,通过分析和推理,对本质和规律进行认识的知识类型;实践知识则是源于实践,并且在实践中得到检验的知识。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之间有着密切关联,二者相辅相成,从不同层次构成了知识的结构体系。理论知识是系统化了的知识,并且可以通过阅读和听课等方式获得;实践知识与之相比,需要经过整合和实践操作才能获得。我国高校长期受到理性主义知识观的影响,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内的课程教学中较为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教学实践中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状和问题。在此观念下,实践教学常常被视为依附于课堂教学的一种教学补充形式。实践教学没有独立的教学目标和体系,实践知识的习得便受到影响。实践知识无法直接通过课堂教学获取,实践知识的获取途径只在于实践活动中。因此,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便是探索如何使学生习得实践性的知识。

3.2 和合思想影响下的合作教学:“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有效开展形式

目标是一个网络,包括总目标一共同愿景和分层目标一具体任务,这个网络来自于参与的每个人和组织。如何实现目标的统整,尽量减少冲突内耗,正如教学合作共同体的成员,各个人最初的共同愿景可能不会达成一致,这就是表明目标之间是存在冲突融合现象的,目标在实施过程中也具有不稳定性,出现不平衡的复杂,因此要尽量通过调节目标实施者之间进行协调合作,融合一致,让和合产生新的能力或新质要素,让构功能大于各要素的功能之和,这也就是系统论中的1+1>2的原理。

在教育生态学中融合了和合思想,为构建教师合作研修共同体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一是在生物界,生物之间的营养关系并非简单的直线联系,而是形成了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共同发展的生态链,构建为复杂的网络关系。同样道理,教育系统中的生态链不仅仅局限于基于能量流传递和摄取的单向度关系,更多的是知识流的富集关系,不仅有横向的,更有纵向的,还有纵横交叉的。因此,根据教育生态法则,为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教师的教学和研究不应该独立进行,更应该强化整体效应,提倡教师合作。

4 “形势与政策课”课程改革策略

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是“形势与政策”课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出发点。《通知》将这个出发点具体化为教学目的,集中表现为“形势与政策”课程思想性、政治性、公共性的的实在化。教学目的是教学活动的依据,它支配和指导着整个教学过程,可以据此选择相应的教学途径、教学形式、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但是“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变化快、涉及面广,教学时间跨度长等现实,教师长期以来大多采取直接宣讲《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要点》的教学方式,简单追求课程的思想性与政治性,片面注重教学内容的普遍性、标准化。这种做法,在青年的自我归属感已经从“社会本位”、“社会—个体本位”转化为“个人本位”,进而从生活方式到精神世界都表现出对政治社会化的拒绝或摆脱,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产生排斥的情况下,忽视了身为青年人的大学生的主体性、选择性和多样性的特征,忽视了“形势与政策”课的可接受性,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教与学之间的对立,使课程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减弱。

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站在思想性、政治性、公共性所表达的基本立场上,主动对“形势与政策”课做一定程度的处理,使思想性、政治性、公共性能够蕴含于技术性、生活性、专业性之中。这是把教学目的与学生需要结合起来考虑,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思想需要,决定如何组织与呈现教学内容的做法。它将增强“形势与政策”课的实践性,拉近课程与学生的距离,进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程的说服力,也就能更好地使学生接受课程的思想性、政治性的面向所表达的信息,从而实现“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目的。

4.1 技术化处理“形势与政策”课程的专题师资配置

目前,“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师,一般由思想政治理论课专职教师、学生辅导员、哲学社会科学相关学科的教师担任。此外,《通知》还要求学校的党政领导也要积极承担一定的教学任务,并聘请地方党政领导、社会精英等先进人物担任特约报告员。

“形势与政策”课的政治性和政策性的鲜明特性使得在上述教师配置的基础上还得进行合适的技术化处理,根据当学期教学内容,充实课程所涉专业领域的专业教师。比如,当学期的教学内容涉及环保专题,要技术化处理课程,就得配置环保或者相关专业的教师来支持教学。专业教师有两种支持的方式,一是专业教师直接成为所涉专题的授课教师,二是专业教师对承担“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任务的教师进行专题所涉专业知识的辅导。

所以,对“形势与政策”课的技术化处理,需考虑整合全校的教师资源,专门建立教师配置的校级联席机制,为课程调配思想政治合格、专业水平高的教师。如果专业教师直接承担“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任务,还要建立对调配的专业教师的岗前培训机制,负责对专业教师上岗前的思想政治培训。

4.2 专业化处理“形势与政策”课程的相应设置

“形势与政策”课在两个层面上具有专业性。

“形势与政策”课在知识结构上具有多种专业知识融合和多学科知识交织的综合性特点,它涉及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法学、历史学、战略学、军事学、地理学等多个学科。但综合性的特点离不开专业性的存在。综合性是由多个学科的专业性构成的,综合性建立在多个学科的专业性的基础之上。“形势与政策”课,在讲述某一领域的形势与政策时,应该以所涉领域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为分析形势、论证政策的重要技术依据。所以,“形势与政策”课应该具有的技术性,使得它在某种程度上同样也具有专业性。

“形势与政策”课另一层意义的专业性,在于其虽然是公共课,但进入课堂接受“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则是具有各自专业背景的学生。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教育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教学的影响不是无条件的接受,不是盲目的模仿,而总是根据主体的条件来进行选择。这意味着在接受形势与政策教育的过程中,学生会更关心与自己所学专业关系更紧密的信息与内容。为了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的教学效果,教师要突出与学生的专业相关的形势与政策信息。

“形势与政策”课上述两个层面的专业性,都以专业的技术性为支撑。技术性的逻辑力量使专业性具有逻辑力量,“形势与政策”课的专业性同样可以展现课程的逻辑特性。

4.3 生活化处理“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实践途径

对“形势与政策”课做一定程度的生活化处理,使课程教学与社会生活接轨,除了在课堂上教师要细化和具体化“形势”与“政策”,通过列举实例和让受惠于“政策”,或者身边有受惠于“政策”的人或事的同学现身说法,充分体现“形势”、“政策”的生活相关性外,最为重要的是在“形势与政策”课体系中设置实践环节,构建“以活动为载体”的课程实践教学模式。

在实践课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开展社会调查、专题调研活动。通过调查与调研,让学生到现实生活中去感受时势发展的现状和态势,认识生活化的“政策”,并让学生以撰写调查报告、调研报告的形式,将自己的认识和体会反馈给教师。教师可以此判断实践课对“形势”和“政策”生活化处理的效果,也可以作为实践课考核的主要参考依据。此外,学校还应该与社区、企事业单位建立合作机制,设立“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基地,为实践课的开展创造条件。

4.4 灵活化处理“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授课方式

由于“形势与政策”课的时效性决定了教学内容在每一学期都存在着差异,为了最大限度的提高授课教师的教学效率,这样就需要组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团队,以专职教师为主,专兼结合。教学团队根据国内形势和国际形势专题成立两个教学指导小组,负责专题设计、教师备课指导和教学法研究。每学期从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印发的《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中选定4个理论专题题目,分成若干专题备课合作小组和专题教学合作小组,进行专题教学备课,制作教案和PPT,开展集体教学工作。

这种教学模式是为了实现尽量通过调节目标实施者之间进行协调合作,融合一致,让和合产生新的能力或新质要素,让构功能大于各要素的功能之和,这也就是系统论中的1+l>2的原理。在这种系统论的指导下,教研室采取这种灵活的方式开展“形势与政策”教学组织活动。这是一种灵活式的教学组织形式,有利于帮助授课教师从根本上树立合作与互动发展的理念,也有利于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

[1]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2]季苹.什么是课程?[J].中小学管理,2002(09).

[3]赵祥麟,王承绪.杜威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4]候怀银,祁东方.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影响[J].中国教育学刊,2008(01).

猜你喜欢
形势与政策形势政策
政策
政策
助企政策
政策
TBL教学模式在形势与政策课程中的运用
浅析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现状及成因
新媒体技术在“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论我国器官移植面临的新形势及其立法需求
东南亚地区形势:2015年
2011年中亚形势回顾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