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反腐败中的网络影响力

2015-04-18 04:34:18■赵
法治新闻传播 2015年1期
关键词:腐败现象舆情腐败

■赵 信

论反腐败中的网络影响力

■赵 信

党的十八大以来,反腐败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腐败现象在网络曝光日渐频繁,网络发声对反腐败的作用越来越凸显。无论官方也好,民间也好,都对网络反腐的作用越来越重视。 “网络反腐”成了当下反腐舆论中的一个高频热词。

一、信息场和舆论场的释放合力,形成反腐败的网络影响力

腐败现象在网络曝光,一般是通过两个路径:其一,公民在网上披露腐败现象、举报腐败案件线索;其二,相关部门查处腐败现象、腐败案件的情况(主要是指官方通报、官方新闻报道和自媒体披露)上线网络。

第一个路径,主要释放的是信息场;很多时候,这些信息就是相关部门查办腐败案件的线索来源。第二个路径,主要释放的是舆论场,就是网民对腐败与反腐败的态度。信息场和舆论场释放的合力,所形成的网络反腐影响力,就是我们所指的 “网络反腐”。也就是说,网络反腐,不是指个案披露,而是指一种态势。一方面,这种态势多是由腐败个案曝光聚增而生成;反过来呢,这种态势又会促进公众自发反腐和官方主导反腐的有机结合,使一些腐败个案 “落地有声”,受到查处,形成震慑。

从网络自身去看,它是以其什么样的特质在释放信息场、舆论场,并形成这种态势呢?笔者认为,这主要来自网络舆情的十个方面特质:

——开放性。这是网络的最基本特质。其它种种特质都是由此生发而来。

——自主性。在自媒体时代,只要有一部手机,就能成为信息发布者。对任何一个信息,发布或不发布,没有人能控制其自主性;

——互动性。信息发布以后,就在网民的互动过程中被围观、被筛选,“大浪淘沙”,有的信息发酵升温,最终形成舆情热点;

——去隐私性。任何一个被围观的信息,其信息当事人几乎都没有了隐私,都面临被 “扒光”的可能;

——不可测性。舆情发酵后,它的方向、范围、深度,是难以预料、无从把控的,并且与其相关联的舆情也可能会被 “殃及”、被晾晒出来;

——评论性。网络跟帖评论可能没有新的事实,但它往往是决定舆情的方向、范围、深度的重要拐点;

——娱乐性。在网络意见的初步形成并相对稳定后,八卦、调侃和解构就成了网民的发帖习惯,这也标志着舆情热度到了沸点;

——模糊性。网络信息的不确定性特点,更加提升了公众对有关部门发布信息真相的期待,进而也更加放大了舆情;

——质疑性。在反腐公信力并未得到充分认可的情况下,网民往往对官方的回复频频质疑,对舆情疑点穷追不舍,对信息细节刨根问底;

——叠加性。一般来说,信息在网络发酵后,传统媒体 (党报党刊电视、官方网站、都市报等)都会跟进,这样就是信息场发生叠加效应。

正是通过这样十个特质,聚焦在反腐败舆情上,就生成了 “人人可以披露、人人有话想说、人人非常关注”的态势,汇聚成了反腐败的网络影响力。

二、在 “围观”效应中,聚集网络反腐力量和声势

网络反腐得益于互联网的开放性。在这种开放性中,腐败现象被 “围追堵截”,遭频频曝光;在这种开放性中,形成了对腐败现象 “人人喊打”的舆论挤压态势。面对这种开放性,任何遮掩腐败现象的企图都会遇到阻力。

网络反腐与互联网发展相伴相行。2012年,可以说是网络反腐坐标直线上扬的一年,也是十八大以来至今,网络反腐势头不减的起始。就在这一年,微博占尽风头。网络反腐借助微博的强大传播场,一时间风生水起, “搅得周天寒彻”。陕西省安监局局长杨达才在交通事故现场的 “莞尔一笑”,重庆北碚区委书记雷政富的淫乱视频截图,郑州市二七区房管局原局长翟振峰拥有29套房产,中央编译局局长衣俊卿的一段细腻“情史”……,都成了当时网络反腐的标志性事件。

据检察日报正义网络传媒研究院对该年度的网络反腐的舆情监测显示,对网上曝光的腐败形象,有这样八个 “看点”容易引起网络围观:

人事腐败。人事腐败舆情高发,约占20%的反腐舆情与人事问题相关联。通过个案分析,可以看到,由人事腐败问题引发的在职务晋升、人员招考、问责处理等负面舆情时有发生,其中尤以违规提拔引发的非议最多。

团伙腐败。贪污受贿的在一些地方出现了公开化、无遮拦、共同性苗头,形成了 “塌方式”腐败。行贿受贿已经成为行业、系统之间默认的 “潜规则”,更为严重的是,对这种 “潜规则”,社会似乎普遍 “被认同”。

生活作风。官员 “艳事”层出不穷,一些官员包养情妇、不雅视频、裸照和“长篇情史”在网上被频频爆料,腐败官员不堪入目的丑态和言行,突破社会道德底线,让网友匪夷所思,大大吐槽。

言行不当。官员的个人言行与政府的公众形象密切相关。个别官员的不当言行遭遇网络曝光,官员辱骂、殴打百姓,官员互殴等行为都让政府形象和公信力屡屡 “受伤”。

异常财产。2012年度,涉及官员财产问题的网络舆情呈井喷之势,被网络曝光的 “表哥”、 “房叔”、 “车爷”此起彼伏,由此引发舆论对官员财产申报制度的热议。

滥用职权。涉及滥用职权的舆情数量不算太多,但对政府形象的 “杀伤力”却极大。太原市公安局局长李亚力 “因子获罪”事件可谓典型,其为了保护醉驾殴打交警的儿子,涉嫌徇私枉法、干预办案、打击报复等行为,暴露了公权私用的严重现实。

三公问题。三公问题一直都是公众关注的焦点,在公务接待费用过高、公车超标配置及公车私用、出国考察变旅游等问题被网络屡屡曝光的背后,反映出公众对当下诸多公务活动公务性、正当性的普遍质疑。

高官腐败。可以这样说,高官腐败是上面种种腐败现象的集大成者,网络舆论对此给与的关注也是空前的和迅疾的。当一个高官因腐败问题被曝光后,网络往往把他的 “身前身后”信息集中晾晒出来,占据首页,顶置头条。

需要指出的是,网民围观的 “看点”是随着一段时间腐败现象的变化而变化的——比如,2014年上半年, “家族利益链”、 “军队反腐” “塌方式腐败”就是围观的 “看点”——正是在这种围观“看点”的变化和集合,编织了对腐败的监督网络,聚集了网络反腐的力量和声势。

三、“网络反腐升级版”生成,提升了反腐公信力和政府形象

从网络反腐进入公众视野,成为热词,到党的十八大以后,网络反腐反响空前,这都有赖于官方对网络反腐作用的全新认知,和在这种全新认知下生成的 “网络反腐升级版”。

“网络反腐升级版”是一个超大版块。它有两个特点:一是官方网站主导。2013年9月2日,中央纪委监察部正式开通了 “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此后,各省市区、副省级城市的纪检监察网站也全部开通,形成全国纪检监察机关网站集群。并且,这个集群还和相关国家政府机关官方网站链接。二是多网互联互动。官方网站主导,但不是封闭的,而是与各大新闻网站、知名商业网站“互联互动”,真正发挥 “网效应”。

相比较过去的 “版本”,网络反腐升级版在内容上 “很网络”、 “很给料”、“很给力”——

腐败高官高频曝光。2014年6月,全国政协副主席苏荣和山西神常务副省长杜善学、政协副主席令政策 “一副国、两副部”案件相继在网上曝光,被网友称为中央反腐 “最牛一周”。十八大以来,所有副部级以上腐败官员案件,都是第一时间在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网站发布的,并以此为信息源点,迅速波及各大网站首页。最高人民检察院官网,也一改以往,及时公布了立案侦查国家能源局官员涉嫌腐败案件等信息。

及时即时回应舆情。比如,上海四名法官嫖娼案件、国家能源局局长刘铁男案件、华润集团董事长宋林案件等,都是被举报人在网上曝光后,相关部门不仅及时介入调查,及时将调查情况上网发布,而且还会发布进展情况的 “即时”信息,公开度、透明度超过以往。

案情详情很快披露。在官方公布“某某官员正在接受组织调查”几行字的一两天后,网络关于该腐败案件的相关信息,很快就在网上有多篇、多角度的详尽披露和分析。尽管此时详而未必实,但这些披露顺应公众对反腐信息公开的期盼。

网上举报渠道通畅。随着官方对处理网上举报的新要求,网络举报功能及其优势,得到了充分显示。据统计,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一开通,网络举报数量就呈现明显上升之势。开通一个月时,网络举报量就到了2.48万件,日均超过了800件。与此同时,人民网、新华网、新浪网、搜狐网等12家新闻网站和知名商网,也开设了 “网络举报监督专区”,并与中纪委、中组部、高检院、最高法院、国土资源部等5个国家机关官方网站的举报网址直接链接。

宣示反腐倡廉举措。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开通后,中央纪委所有副书记,都先后到该网站就反腐倡廉的相关话题,接受网络访谈,解读政策举措。不仅如此,结合落实八项规定要求,每到年节,中央纪委监察部都会通过该网站发布年节廉政具体要求,并且在年节过后,汇总公布各地违反规定的查处情况。

与网友深度互动。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有个栏目,叫 “每月e题”,与网友就反腐倡廉热点话题深度互动,向网友探社情、问计策。最新一期的话题是“克服组织涣散、纪律松弛现象”,之前有 “晒晒你身边的 ‘四风’”、 “‘老虎’、‘苍蝇’怎么打”等话题。

网络反腐升级版的超大版块,集中显现了对腐败 “曝光、举报、预防”的网络效应,具有超强功能和超强作用,提升了反腐公信力,提升了党和政府形象。

四、网络反腐是一把 “双刃剑”,要让网络反腐在法治中发力

十八大以来反腐的强劲势头,网络反腐的实效,大大增强了公民参与反腐主观能动性。面对公众如此高的积极性,政府应很好地把握这种自发性,将网上反腐行动与网下反腐行动有机结合,使公众自发参与与官方主导推动良性互动。这其中,有诸多问题值得我们思考和研判。

第一、正能量的负效应。互联网为社会全体成员成为监督者提供了可能,一旦腐败行为的蛛丝马迹在网上暴露一二,网友们就会穷追不舍,社会舆论就会全力跟进,反腐败正能量在网上的生发、聚拢、放大。但与此同时,如何引导网络反腐正能量的正向发展,使之少出现、不出现负面偏差,不出现网民的极端行为,也是政府部门尤其是反腐败职能部门必须加以及时研判、应对和引导的。

第二、监督不反腐败。腐败在被监督,反不反腐败更在被监督。综合舆情分析可以发现,网络质疑主要反映在查处案件是否有力、案件信息发布是否及时、回应社会质疑是否合理、对涉事官员处理是否合规等方面。这就要求相关部门,办案机制和信息反馈机制要同步建立、同步部署,释放信息,稀释质疑。

第三、私生活示众的 “度”。官员的不合道德规范的私生活,极容易被网络追逐放大,诸如男女作风、酒后失态、大摆筵席、高调嫁娶、出入声色场所等等,都有可能被放到网上示众。但是,这种示众要不要有个 “度”, “度”在哪里,不能被我们忽略。

第四、官员财产有隐私。官员 “财产明示”是网络反腐中的应有内容,而且网络给了官员 “财产明示”的空间和便捷。但这样的 “财产明示”,应该是“能查到,但不能什么都能查;能看到,但不能什么人都能看”。就是说,对官员个人财产,要界定哪些是 “简历”,哪些是组织掌握,哪些是隐私。

第五、传统举报有 “瓶颈”。为什么很多人要选择网络举报?网络举报的形式成本低、更便捷、更透明,而最重要的是网络对举报具有的 “放大”和 “发酵”作用,能形成更大的舆论场,提高举报的有效性。网络举报在倒逼传统举报方式进行变革。

第六、提升互动的有效性。总体看,现在网络和官方两个舆论场还没有形成良性的互信互动。典型的例证是,职能部门委托统计部门统计做的反腐败工作满意度调查,其数据通常不被网民信服。互联互动,必须有互信。互信值不高,互联互动的有效性就打打折扣。

第七、网络反腐的 “边界”和局限性。网络的开放性不是无边界的。如果我们对网络反腐的 “边界”划定不好,对网络反腐的局限性认识不足,就可能适得其反。比如人肉搜索、非法调查、以讹传讹、恶意八卦、民意审判等等。更值得注意的是,部分民间反腐网站利用公众的反腐热情从事非法经营活动。这些网站,大都是假冒国家机关或公益组织名义,以 “反腐”、 “维权”、 “监督”为名招摇撞骗,如 “中国反腐败网”、 “全国网络反腐中心”、 “中国反腐败调查中心”、 “中国预防腐败网”、“预防腐败通讯网”、 “中华新闻监督网”等。2012年,有关部门进行过两次大规模的查处行动,共关闭89家 “反腐维权类”违法违规网站。

网络反腐是一把 “双刃剑”。我们在为网络反腐大声叫好的同时,应当理性分析、把握特性、扬长避短、完善规制,使网络反腐在理性中发声,在舆论中发威,在法治中发力。

(作者系检察日报社副总编辑、本刊主编)

观点速递

在一些走在前沿的实践者手中,数据新闻是个强大的工具。它融合了电脑科学、统计学以及社会科学几十年来在大数据研究方面的成果。数据记者可以通过编写算法寻找趋势,勾勒出影响力、权力或消息源之间的关系图。在全球,数据新闻记者的数量在增加,他们所做的工作不仅限于数据可视化或者发布互动地图,他们正运用这些工具追踪腐败,向权势者问责。

——郭恩强, 《新闻记者》2015年第2期

猜你喜欢
腐败现象舆情腐败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当代陕西(2019年6期)2019-04-17 05:04:02
水利工程建设领域腐败现象研究
舆情
中国民政(2016年16期)2016-09-19 02:16:48
舆情
中国民政(2016年10期)2016-06-05 09:04:16
浅析习近平总书记的反腐倡廉思想
腐败,往往由细微处开始……
支部建设(2016年15期)2016-04-12 01:01:36
国外警察腐败控制与启示
舆情
中国民政(2016年24期)2016-02-11 03:34:38
浅谈我国腐败问题和对策
智富时代(2014年9期)2015-04-02 07:49:24
给企业家腐败现象开“药方”
清风(2014年10期)2014-09-08 13: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