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芳
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
——有感于山东平度纵火案采访经历
■陈 芳
一场大火,1死3伤,80多亩土地,197户村民,200多万元补偿,1亿多元征地款。这是2014年的山东平度纵火案一周内留下来的数字。背后是否隐藏涉地犯罪、权钱勾结、拆迁暴力?人们不得而知。
3月21日凌晨2时左右,山东省平度市杜家疃村农田里的一处帐篷被纵火,四名守地农民一人死亡、三人受伤,明知村民在帐篷内,缘何仍持砍刀放火?令人震惊的纵火血案,全都在当地公安机关称涉及刑事侦查而止步。为何村干部敢如此大胆?征地背后又有多少不能说的秘密?囿于信息的破碎和封锁,公众对这一事件的反应几乎只能停留在对“纵火”行为的义愤。
事件发生后,平度市在官方微博对公众质疑回应,称征地 “手续合法”,“征地补偿均已到位”。土地问题关系到老百姓切身利益,而不能将 “真相未明”作为责任缺失的 “挡箭牌”。面对平度纵火案这样的敏感事件,我们应如何做到既充分报道又不招致 “炒作”之嫌?能否有效揭示 “标本事件”背后的 “含金量”,成了一大难题。由于纵火事件后村民心存惊惧,家家闭门锁户,记者往往需要敲门十几分钟才有人应门。为了保证记者采访安全,有些村民自发地50米一岗放起了哨。在透风的瓦房中,村民们说起7年的遭遇放声痛哭。屋外狼狗不停地叫,让人心情更是难以平静。村民声泪俱下的控诉,使我们明白,在金钱构筑的关系网庇护下,要想揭开真相,扳倒 “硬钉子”,没有确凿的事实,只能让敢言的村民们处境更加悲惨。
几天的进村调查,记者终于拿到了违法征地等关键证据,但很快地方上又拿出了 “轻描淡写”的处理结果,是“见好就收”还是 “紧追不放”?坦白地说,对发生于几年前的征地猫腻,我们已尽全力挖掘。现在再对地方政府或政法机关已经作出的处理方案进行质疑,一是难度太大,二是易留下 “干扰”口实。
然而,一个更严重的问题不得不让我们深思:从这几个村2006年卖地至纵火案灾发生,前后历时近7年,7年多了,7年啊,其间被征地的老百姓多次向有关部门反映,但不是拖就是推,没有一个部门真正出来解决矛盾,最终酿成了纵火案的极端事件。这绝对不是一般意义上为民伸张正义的冤案昭雪,而是有更深层次的问题。就在真相逐步显现时,一些干部又开始 “躲”起了记者。我们要找的人不是出差了,就是生了重病,唯恐避之不及。就在屡屡受阻的背后,我们看到了当地部分干部对群众疾苦高高挂起的冷漠之心。
面对这一次次激烈的交锋,我们也使出浑身解数,尽全力收集各类证据,力求客观全面。面对采访的重重阻力,兵分几路,采访平度市委主要领导及国土部门有关负责人。报道的难度可想而知,在采访中,既要 “充电”各种土地管理法法规、文件,又要就若干信息研判找准问题切入点,使得事实准确,分析犀利。
这场因征地而起、以命案告终的悲剧,堪称暴力拆迁 “五毒俱全”的标本,汇集了当前征地中的诸多不规范问题:暗箱操作,伪造签字,不经村民知情确认;补偿款不到位;村班子混乱,财务不透明;黑恶势力介入,强制征地等。
面对日益复杂的媒体环境,很多新情况、新问题把握起来难度越来越大。“人民至上”理念的落实,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如何以深入、翔实、客观、权威的调查以及对国家重大政策的准确掌握写就高质量的报道。 “土地矛盾怎就拖到‘炸’?”的发问引人深思,最终报道引起中央有关部委和领导的高度关注,7名犯罪嫌疑人被依法批捕,12名 (包括2名副市长在内)责任人受到严肃追究。数十万网民点赞新华社的监督报道带来的“正能量”。
此刻,我想起老记者汤计,他奔走呼吁9年,终于推动呼格案件再审并改判无罪。在2014年岁末,他的名字被许多人记住的同时,更为 “新华社记者”这五个字赢得了更多的敬意!
一支笔,有轻有重,做记者有易有难。职业的生涯中,不断体会,记者的称号,不是桂冠而是担子。调查研究很苦,更要耐得住寂寞。忘不了,那动辄下乡、奔赴 “一线”的岁月。一些朋友总是真切地问: “你柔弱的肩膀扛得住吗?”想想也是,报道中那些被帮助的一方,大多是弱势群体,很多连面都没见过,讲不讲感谢不得而知;而得罪了的一方,往往是利益部门。但我理解,真正伟大的新闻作品和记者,从来都是将推动社会进步的思考,不露声色地通过无数次艰辛甚至危险的采访、报道,发现幕后真相,思辨社会改革,来完成国家、社会交给记者的神圣使命。
“书生报国无他物,惟有手中笔如刀。”如果说我们的一些报道为老百姓做了一点工作,那是新华社赋予记者的职责,更是党和人民赋予记者的职责。
“把根扎在最厚的土层里,就会有最肥沃的养分,他的作品也能代表最大多数的人。”我们将时刻牢记这一职责,不断追寻正义,以无愧于在我们名字前面有那五个金光闪闪的大字——“新华社记者”。
(作者系新华社高级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