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档案工作者职业展望:宽广还是无望

2015-04-18 02:25王根健姚冬香阜阳师范学院安徽阜阳236037
关键词:工作者职业工作

王根健,姚冬香(阜阳师范学院,安徽 阜阳 236037)

□文献学、档案学研究

高校档案工作者职业展望:宽广还是无望

王根健,姚冬香*
(阜阳师范学院,安徽 阜阳 236037)

本文从高校档案工作者职业的价值体现、社会认可和发展空间等现状着手,探讨了在高等教育变革发展和高校人事制度深化改革过程中,高校档案工作者如何根据档案职业特点,更加科学合理地进行职业定位和规划,从而使自己贴近档案职业,让职业生涯能够适应形势、健康发展和满足自身需求。

高等学校;档案职业;职业定位;职业规划

一、档案职业概况

档案职业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基于社会分工和档案工作的需要,随着社会实践活动逐步形成的一种职业[1]。倪丽娟将档案职业界定为:“档案职业是一项通过为人类提供系统的历史记忆来满足人类自我认知、自身权益维护与自我发展以及社会生活正常运行需要的社会事业。”[2]

在我国,档案工作长期与史官、文书、资料、机要、保密、图书的管理工作交织在一起,没有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职业体系,直到新中国成立,各级档案行政主管部门和业务主管部门相继成立,1956年4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强国家档案工作的决定》,1987年 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颁布实施,并于1996年7月修正。伴随着档案机构和档案法规的建立健全,档案管理活动的主体性地位才得以基本确立,档案才逐渐作为一门独立的职业范畴[3]。在我国劳动部1999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中,档案管理职业作为我国1878个社会职业之一名列其中。

2001年,在中国人民大学第一届博士研究生论坛上,第一次将档案职业以议题形式提出,引起了社会和档案界对档案职业的研究和探讨。特别是胡鸿杰在其“档案职业状况与发展趋势研究”中对档案职业的形成、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详细的梳理和论述。

国际上,大多发达国家尤其是欧美国家整体档案事业水平远远高于我国,特别是档案信息化建设、档案意识和档案职业的认可度更是高于我国。我国的档案工作,存在着地区发展不平衡、体制机制不健全、档案现代化建设力度欠缺等诸多不足。档案职业更是面临着巨大压力,为了加强档案工作,提高档案职业的影响,2014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档案工作的意见》,给档案工作者带来了新的期望与憧憬。

二、高校档案工作职业现状

1989年10月10日,国家教委制定施行了《普通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第6号令),2008年8月20日,教育部、国家档案局为进一步规范高等学校档案工作,提高档案管理水平,有效保护和利用档案,制定了《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第27号令),国家教委6号令和教育部 27号令是高校档案职业长期以来的保障和纲领性文件,但是与其他职业规章相比,有些条款过于宽泛和缺乏操作性。2014年,《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档案工作的意见》的颁布实施,是国家针对档案事业和档案职业的困顿而提出的具体指导性意见,表明了在国家层面加强档案工作的决心。

高校档案工作主要是围绕高校教学中心地位,为高校教学、科研和管理等活动收集整理、保管开发档案资源,进而为高校提供全方位信息资源服务,是高校一项基础性的保障工作。但是,由于档案自身的属性、档案价值的特点和体现方式,决定了档案价值的发挥具有选择性、滞后性和不确定性,加之传统档案工作的封闭性,高校档案工作一直游离于教学科研等中心工作之外,处于管理活动的边缘,从而很难得到重视。同时档案事业又是个历史沉淀和建设的过程,功利性微乎其微,可以说公益性更大,为后人、后来者利用居多,要想让大多数公务繁忙、头绪繁多的现任领导去真实感受档案工作的重要性,去重视和加强档案工作,可以想象难度是相当大的。凡此种种,导致长期以来高校档案专职人员人心不稳,档案职业荣誉感极低。

职业竞争力的不足和社会档案意识的不强,需要高校档案工作者审时度势,立足档案岗位,准确给自己定位,给档案职业定位,统筹谋划好档案事业,在促进高校档案事业发展的同时,改变传统的档案意识和职业偏见,实现自身职业价值的升华。

三、高校档案职业主要危机

(一)高校档案职业处于高校管理边缘,职业认可度较低

档案职业不仅是高校档案工作者谋生的手段,同时也是高校档案工作者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2]。但由于档案资源利用不具有社会普遍性,与其他行业相比,档案职业权力较为边缘,职业威望和职业层次社会认可不高,在福利保障上同比相对较低甚至出现下降的趋势,这使得高校档案职业群体倦怠和消极现象较重,形成档案工作重之不得、弃之不行的尴尬局面[1]。

一方面当前高校档案机构急需档案专业人才,另一方面由于档案职业本身并不直接创造利润[4],于是在改革发展过程中高校普遍存在档案工作投入不足。高校档案工作者与纯粹的档案系统从业人员相比,文化程度较高,具备档案学专业学历人员比例较高。但与高校内部其他人员相比,学历又偏低,形成了一个业内和校内同比不同层次的矛盾面。从高校进人分布情况看,学历要求基本降低一个档次。

(二)职业人员各种待遇相对较低,工作热情较低

档案职业形成时间较短,应该属于比较年轻的职业,但是短短几十年,据相关调研,图书和档案管理员已经属于“衰落和消退”的职业范畴,对档案职业而言是个非常危险的信号。

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高校人事制度几经变革,档案职业亦几经变化,档案机构逐步完善,职能日渐规范,但是与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比,高校档案职业群体总量不升反降,档案职业群体各种待遇普遍下滑,特别是各高等院校实行绩效考核后,档案工作者更是雪上加霜,所有这些严重打击了档案工作者的工作热情,之所以委身档案职业,大都是权宜之计。

(三)档案职业工作技能的要求不高,人员队伍的整体专业素质不高

传统的高校档案工作,基本是按照既定的档案工作规范,收集整理、保管利用归档材料,不需太多的理论知识,也没有一个严格的职业准入制度,档案职业没有形成自身的核心技能优势。所以社会普遍认为档案工作简单易学,人人皆可为之。正是因为传统档案工作自身的不足,一方面导致了档案机构被安置了很多学历不高、技能欠缺的工作人员,另一方面导致了即使是档案专业出身的工作人员,专业知识在实际档案工作中很难得到充分运用,与高校其他从业人员横向比较,档案职业群体教学科研能力较弱,学术空间有限,内部竞争力不强。

另外档案管理的长期封闭性,造成了社会档案意识的缺失,很多人不了解档案和档案工作,甚至也没见过或即使看见也未必知道档案和档案工作,档案机构行政色彩更浓,档案职业客体内容贫乏,主体价值得不到认可,档案职业自身的缺陷或将是档案职业逐步衰退亦至消亡的主要因素。

(四)职业发展空间有限

信息化时代,随着电子文件的大量生成,电子信息的易传输、易复制、易获取等属性决定着传统纸质档案材料的利用率正显著下降,即获取一些公共属性的档案信息资源渠道比传统的方式更多更灵活,很多信息在归档时已有很方便的备份,无需以后再到档案保管部门去查阅,档案和档案工作许多传统的概念也已在悄悄起着变化。档案工作如何适应海量电子文件的保管和利用,很多领域现在还在摸索阶段,如何借助现代技术来改革创新档案工作,当好高校记忆的卫士,是摆在高校档案工作者面前的首要任务。

档案资源作为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得档案职业有可能在社会发展中取得机会,然而如果档案职业定位不准,规划不科学,在全球产业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档案职业也极有可能被挤占,甚至有被替代的危险[3]。就高校档案职业来说,一者档案工作内在动力不足,档案工作职业者自身存在局限,二者档案工作的外在驱动力不足,社会档案意识不强,档案和档案工作的价值难以体现,制约了社会对档案信息的利用[2]。

四、高校档案职业前景展望

说实在话,档案职业的走向实在难说,因为创新点难找,现代社会已经不是靠“记忆”来支撑了,甚至“文化”也只是附属的休闲品,现代实力凭的是科技、经济等实力。这样说也许有些极端和消极。档案职业要想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高校档案职业前景如何,不能简单归结于好或不好,前程宽广还是道路艰辛,更多地取决于国家和社会对档案职业的规划和认可程度,取决于普遍的社会档案意识,取决于档案职业从业群体自身素质的提高,取决于档案职业技能的特色形成,取决于档案职业的信息化融合度。笔者立足档案职业,结合高校档案工作特点,从以下几方面分析和展望高校档案职业的前景和趋势,以期达到发展高校档案事业、提升高校档案职业自信心的目的。

(一)顶层设计回暖,制度保障日渐完善

从建国伊始的《关于加强档案工作的意见》到2014年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档案工作的意见》,从教育部的6号令、27号令到各省市的档案工作条例、高校档案管理办法,各级各类档案主管部门均在建章立制,旨在切实解决高校档案事业发展过程中在意识层面和政策制度落实方面存在的困难和障碍,国家对档案事业的顶层设计一片大好,高校档案工作者一定要借此东风,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档案事业法律法规,依仗前行,既是高校档案事业发展的需要,也是贯彻落实高校档案法律法规的需要,更是实现档案职业人员自身发展的需要。

(二)社会档案意识不断增强,档案职业认可有望提升

目前很多人认为档案职业的门槛低,应该有个职业资格准入制度即资格认证制度。但即使门槛设得再高,职业认可度上不去,职业待遇上不去,门槛再高又有什么用!社会认可、社会重视是关键。可喜的是,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提升,档案和档案工作正通过不同方式让社会从不同方面了解它、认识它,通过档案理论研究者和档案实践工作者多年不懈努力和坚持,档案意识正在不同领域以不同方式影响着社会的各个角落,社会档案意识正在不断增强,激发了社会对档案职业的了解、肯定和需要。档案职业的行业差别逐步缩小,档案职业竞争力不断增强,从幕后到台前,档案职业渐渐崭露头角,职业荣誉感日渐攀升,社会认可度逐步提升。

(三)高校发展需要规范健全的档案管理,本职工作给予机会

在高校现代化建设发展进程中,自身的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办学模式和运行方式等都在不断健全和完善,高校档案工作者作为高校建设的一部分,是高校工作的广泛参与者。档案工作不仅是档案职业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高校发展的要求。随着中国梦的逐步实现,高等学校教育事业正蓬勃发展,校园文化建设丰富多彩,高校档案工作外部和内部环境正快速转变,高校档案管理工作日趋完善。特别是一些成立于建国初期至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高校,已经或正在或将梳理各自发展历史,筹建校史陈列馆(室)或博物馆。校史展览实际上是档案工作最好的宣传形式之一,让大家认识高校的同时也了解了高校的档案工作。

(四)信息化建设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时代发展驱动档案职业

档案信息资源是档案职业价值的核心内容,是档案职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档案信息资源的多少、优劣,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档案职业的状况和声望[1]。不论怎样,档案的价值体现是与社会档案意识和保管者以及利用者的能动性密切相关,一个称职的档案工作者能开发出很多有用的档案信息资源,一个合格的单位和机构能收集、加工、开发好的档案信息资源并广泛通过渠道向外界输送档案信息资源。

特别是现代化过程中的信息化建设,给档案职业带来了新课题和新机遇,电子文件的管理和归档,将打破传统纸质档案的管理方式,海量的现代信息必须依托一个更海量的信息存储机构和保管利用机构,信息化时代是挑战更是机遇,是新形势下档案职业能否有所突破的抓手。

(五)多路径发展的特点,给予高校档案工作者更宽更广的职业前景

高校档案职业依附于高校这个实体,有其自身的优越性。首先是公共性较好,本校所有重要材料基本归档,有师生员工需要的信息资源,范围小而单一,相对于政府部门档案机构,公众了解较为熟悉,同时利用较为方便。其次是高校给予档案工作者更多的发展空间,如教学机会、学术研究机会、相关专业深造机会。档案工作者可以结合自身实际,不断调整和适应工作环境,有着相对宽松的选择空间。总之,不论是与高校历史进程中的档案工作者相比,还是与其他领域档案工作者相比,高校档案工作者的职业发展空间更大更广。

[1]刘昆鹏,于兴成.新时期档案职业现实困境与发展研究[J].档案时空.2012,(6).

[2]倪丽娟.基于职业认知的档案职业发展审视[J].档案学研究,2015,(1).

[3]赵爱国,谢明园.近十年我国档案职业理论研究综述与分析(2002-2011)[J].档案学通讯,2013,(1).

[4]麻新纯,徐辛酉.论档案职业的原动力[J].档案学研究,2011,(3).

G27

A

1004-4310(2015)03-0151-03

10.14096/j.cnki.cn34-1044/c.2015.03.035

2015-03-21

安徽省高校档案工作协会基金研究项目“高校档案专职人员职业定位与规划研究”(2014dw06)。

王根健,男,安徽庐江人,研究馆员,主要从事高校档案工作实践和理论研究、高校电子政务建设研究;姚冬香,女,安徽黄山人,实验师。

猜你喜欢
工作者职业工作
关爱工作者之歌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致敬科技工作者
我们
——致敬殡葬工作者
普法工作者的“生意经”
职业写作
不工作,爽飞了?
我爱的职业
选工作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