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立以人为本的唯物主义世界观

2015-04-18 02:14康渝生
奋斗 2015年6期
关键词:唯物主义世界观现实

康渝生

在论及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性时,习近平总书记总结说:“学哲学、用哲学,是我们党的一个好传统。”他还号召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领导干部努力学习和研读经典著作,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共产党人的“看家本领”。习近平总书记对于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着重强调,不仅深刻彰显了我们党的优良传统,而且向全党同志提出了思想建设的新任务。显然,不断增强“学哲学、用哲学”的自觉性,提升全党的理论水平,既是党员干部自身修养之必须,更是党的事业深入发展之必然。

依据日常生活的经验,几乎所有的人都会将唯物主义视为我们的世界观,这已经成为众所周知的哲学常识。然而,当我们将这种朴素的哲学理念诉诸于实践时,又往往会遭遇诸多的思想困惑。物质是某种现实存在的物吗?坚持唯物主义还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吗?诸如此类的问题往往影响乃至于动摇我们对于唯物主义的信念。简言之,产生这一理论纠结的根本原因在于,我们所要坚持的并非一般唯物主义,而是马克思主义的“新唯物主义”。为此,我们必须准确把握新旧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厘清我们的哲学致思理路。显然,着眼于新唯物主义世界观的理论追求,对于我们的人生发展,是不无裨益的。

其实,作为哲学的基本问题,存在与思维、物质与精神的矛盾只存在于“人”自身,而不可能成为自然界的普遍性矛盾。换言之,只有人才具有思维,离开了人对于外部物质世界的精神把握,就无所谓存在与思维、物质与精神的矛盾。因此,人对于人自身的反躬自问始终是萦绕于哲学之中的一个主题。然而,正是由于传统的本体论思维范式所拥有的绝对话语霸权,“人”失去了人的理论观照,远离了哲学研究的视野。传统哲学在思辨的理性“天国”中构建了用以“解释世界”的理论体系,却不能为“尘世”中的现实的人提供任何有助于“改变世界”的思想指南。自从马克思基于现实的人及其实践活动所开创的新唯物主义问世之后,哲学才真正成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并因此而改造自身的思想武器。

在日常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们往往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为一种唯物主义的学说。然而,马克思主义主义创始人并没有固持旧唯物主义的理论传统,而只是在“新唯物主义”的理论意蕴中阐发了他们的哲学思想。在被恩格斯誉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明确指出:“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马克思的论述不仅超越了旧唯物主义仅仅局限于部分人利益的狭隘理论境界,而且将新唯物主义奠基于全人类的诉求,拓展了哲学唯物主义的理论视野。

在总结哲学发展的历史时,恩格斯曾经将新唯物主义的理论特征概括为“不是单纯地恢复旧唯物主义,而是把两千年来哲学和自然科学发展的全部思想内容以及这两千年的历史本身的全部思想内容加到旧唯物主义的永久性基础上”。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视野中,所谓“旧唯物主义的永久性基础”并非一般性的物质存在,因为“在我们的视野的范围之外,存在甚至完全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正是依据这样的思想逻辑,马克思主义哲学得出了“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的结论,从而开拓出以人为本的致思理路。

在论及新唯物主义的出发点时,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明确表述说:“这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已有的和由他们自己的活动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概括新唯物主义以人为本的致思理路,其中逻辑地包含着“现实的个人”、“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三个基本要素,从而彰显了理论从理性的“彼岸世界”回归现实生活世界的价值取向。

(1)“现实的个人”是新唯物主义的理论出发点

新唯物主义完全摈弃了旧唯物主义“物中无人”的理论主张,并且以其对“现实的个人”的理论诉求超越了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哲学“仍然停留在理论的领域内”的抽象视野。在哲学发展的历史上,曾经生成了多种本体论的理论形态,从朴素的“物本”到虚幻的“神本”,再到思辨的“心本”,无不体现着一种脱离现实生活世界的理论倾向。与传统哲学完全不同,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来,所谓“现实的个人”必定是“有血有肉的个体”,而这正是新唯物主义得以生成的现实的“人本”。因此,只有“从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本身出发”,才能够彻底推翻所谓“从人的概念、想象中的人、人的本质、一般人中能引伸出人们的一切关系”的唯心主义谬说。

(2)人的活动即实践是新唯物主义的理论底蕴

在马克思看来,“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马克思的论断不仅强调了实践对于哲学的功能性意义,而且诠释了关于实践的思考所具有的哲学意义。基于新唯物主义的理论立场,人的活动即实践恰恰是人得以生存的基本条件,也是以人为本哲学思路得以确立的必要前提。正是有鉴于此,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彻底颠覆了“意识决定存在”的唯心主义思维逻辑,形成了“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形成”的致思理路。

(3)物质生活条件的变更是新唯物主义的理论旨归

遵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逻辑,在动态的进程中把握人的物质生活条件的变更,不仅有助于进一步确立以人为本的致思理路,而且充分展现了新唯物主义对“现实的个人”的强烈关注。究其理论底蕴,实践并非仅仅是对人的活动的别样称谓,而是对作为活动主体的人与活动对象之间关系的概括。人类实践活动的根本目的在于,在已有物质生活条件的基础上不断创造出新的物质生活条件。正是在这一进程中,人们也在不断创造出新的社会关系。诚如马克思所说:“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社会联系”,只有在社会生活“共同体”的意义上,“现实的个人”才能真正获得自由,从而实现其存在的价值。着眼于物质生活条件的根本变革,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揭示出,人类社会的发展必然趋向于一个以发达生产力为前提的、更加符合“现实的个人”自由、全面发展需求的“自由人联合体”。在那个未来的社会生活“共同体”中,个体并非隶属于某个阶级的成员,而是真正占有了自己全部本质的“现实的个人”。有鉴于此,马克思断言:“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共同体”,而这正是共产主义学说得以深刻阐发的哲学底蕴。

坚持以人为本的哲学致思理路,确立新唯物主义世界观,并非依靠单纯的理论学习即可奏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层面上,新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完善与提高无疑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首先,中国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即是以人为本哲学致思理路的实践体现。毛泽东曾经说过:“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毛泽东对于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深刻诠释,既是对当代中国共产党人行为的规范性要求,也是对新唯物主义世界观哲学底蕴的现实性阐发。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理念核心在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以人为本的新唯物主义致思理路不仅表现为“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的理论诉求,更是具体化为推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实践行为。党中央不断强调“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从“强调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的政治主张到将“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确立为经济发展的基本目标;从以“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为取向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到“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生态文明承诺。党中央的每一项民生诉求,无一不在彰显着以人为本的新唯物主义。

第三,坚持以人为本的新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实践旨归在于“保证人民过上更好生活”。习近平总书记在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未来发展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既是对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奋斗目标的深刻诠释,也包含着对全体党员干部思想修养的更高要求。只有把人民群众始终放在心上,我们才会有奋斗的方向;只有为人民群众努力奋斗,我们才会获得丰硕的成果。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而这正是我们追寻新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初衷所在。

猜你喜欢
唯物主义世界观现实
唯物主义何以言“否定之否定”?——“否定之否定”的“前世”“今生”与“再生”
实践唯物主义的三重辩护
我对诗与现实的见解
智能化的“世界观”
《世界观—雕塑遗产》
远洋东方境世界观售楼处
走向理性:近代以来中国世界观的嬗变
哲学唯物主义不必拥抱量子力学的多世界解释
一种基于Unity3D+Vuforia的增强现实交互App的开发
“新唯物主义”与马克思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