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州县城镇化建设状况与对策

2015-04-18 02:14徐东伟
奋斗 2015年6期
关键词:城镇城镇化规划

徐东伟

城镇化建设对于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扩大内需、提高广大群众生活水平以及促进产业升级有着重要意义。为此,肇州县委做出了推进全县新型城镇化的重要部署,并专门成立了相关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先后深入永乐镇、双发乡、兴城镇等地进行了实地调研和专题座谈,基本情况如下:

一、全县城镇化建设发展现状

规划引领不断加强。县委、县政府制定了“两城两带五镇”工作思路,启动了包括肇州镇总体规划、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县城南城新区控详规划在内的五大类规划的编制工作,科学谋划了城关镇、杏山工业新城等区域的战略定位、发展方向、建设目标和产业布局。城乡面貌得到改善。2014年以来,投入资金5.9亿元,推进了城镇棚户区改造、商品房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并强化了城乡环境整治。产业基础显著增强。以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为引领的工业经济发展迅速,农畜产品加工、绿色食品、生物科技、优势新兴四大主导产业链条更加清晰,为全县城镇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在最低生活保障方面,城乡低保基本实现“应保尽保”,2014年城镇低保对象的补助水平由月人均301元增长到376元,农村低保对象由年人均1718元增长到2181元。在养老保险方面,全面推进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2014年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参保率由原来的41.2%增长到48.5%,新农保农村参保缴费率由原来的80.03%增长到83%。在新农合医疗统筹补偿方面,2014年人均筹资标准提高至390元,将22种重特大疾病全部纳入保障范围。文化、卫生、教育、就业等惠民项目也有序推进,有力促进了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需求逐渐增加。随着我县对城镇建设的投入力度逐年加大,全县各城镇尤其是城关镇的住房、供水、供电、道路、通信、供热等设施配套日益完备,对农民进城的吸引力不断增强。城镇产业发展也是吸引农民进城的主要因素,随着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和人口的不断聚集,围绕城镇生产和生活的所需的劳动岗位越来越多,农民进城务工的就业性需求不断增加。

二、制约全县城镇化发展的瓶颈

规划引领滞后,难以指导城镇建设。部分集镇和村庄规划还未编制,而且有的规划缺乏前瞻性,需要重新完善。例如,修编前的城市总体规划预测到2013年县城居住总人口约为8.7万人,而目前,县城实际常住总人口却达到11.5万人,已经超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需要对规划进一步完善。

乡镇基础设施不完善,环境整治力度不够。从全县乡镇集镇建设情况看,历史欠账太多,供水、排污、交通、环卫等基础设施不完善,与县城差距较大,综合环境治理力度也相对不够,使小城镇的地位和作用不能充分发挥。

城镇主导产业薄弱,吸纳农民进城能力不强。

我县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发展势头良好,预计全部项目建成后,能够安置至少8000农民就业,进入杏山工业新城,并且通过产业聚集发展,龙头企业可与120家合作社、1.7万农户建立合作关系,农民获益超过2亿元。但目前,各乡镇产业与之配套融合不够,农业产业化水平低,二、三产业发展也滞后,缺乏吸引农民进城的主导产业。

传统观念影响依然存在,部分农民向城镇转移的自觉性不高。一部分群众存在满足现状的惰性观念,怕变求稳;故土难离的保守观念,循例重俗;以农为本的传统观念,重农轻商,这些观念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流动。此外,近年来由于“三农”投入逐年增加,民生工程广泛实施,改革红利惠及农民,导致部分农民不愿进城。

三、加快城镇化发展的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4月在海南考察时曾提出 “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思想,2013年7月在湖北考察时进一步提出“农村绝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2013年底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并践行“城镇化而不是城市化”的理念。综合这些政策因素,可以看出我国已坚定决心,要走出一条使海量农村人口有序转移,宜城则城,宜乡则乡,尽可能做到“离土不离乡”的新路。 因此,城镇化的重点应放在区域内小城镇的发展上,通过发展生产和增加收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社会事业,提高农民自身素质,实现“就地城镇化”。结合我县实际,目前我县的城镇化工作应该以强化城关镇、杏山工业新城及各乡镇集镇、中心村庄的综合承载能力为重点,增强对农民吸引力。具体要做到以下几点:

在科学规划中求质量。基于县委、县政府提出的打造“两城两带五镇”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当务之急是将城市总体规划、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工业新城规划等进一步完善。在城关镇的规划中,进一步完善城市总体规划和各类专项规划,抓好居住区、行政办公区、商业区、娱乐休闲区等各功能区的控详规划编制工作,对重要地段、重要节点、标志性建筑的设计方案要优中选优,突出特色,切实解决“千城一面、千街一面”的问题。在工业新城的规划中,按照“产城互动、产城融合”的思路,将工业园区、工业新城和原料基地三大要素完美融合。在强化产业支撑的同时,增强新城的生产生活服务功能,注重挖掘人文潜力,使其成为我县带动一产、拉动三产和吸纳就业的发展龙头。在“两带和五镇”规划中,围绕明沈路、大肇路、绥肇路等国省干道的交通优势,积极打造城乡经济带和生态示范带,以产业带动人口和发展要素的聚集。明确各城镇的功能定位,尤其要找准各乡镇产业发展定位,让农民在城镇化过程中有稳定的就业。要克服“重地上、轻地下”的思想,谋划好城镇给排水、供热等各类地下管网的综合布局,夯实发展基础。

在经营城镇中筹资金。坚持城镇资源资本化,要在守住耕地红线的基础上,垄断土地一级市场,完善土地收购储备制度,统一组织开发、出让、拍卖,以地生财,以地建城。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通过政府、集体、个人一起上,内资外资一起投,构筑多元化的投资格局。打造融资平台,把具有较好经济效益的城建项目包装好,采取项目打捆的方式推向市场,争取银行支持。用足用好财政资金和财政政策,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投入的导向、示范和催化作用,采取贴息、税收优惠等多种形式,引导吸收社会资金投向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在加快建设中强功能。把文化元素植入城镇化建设,加强对肇州金元历史及近现代史的挖掘整理,保护与开发托古龙江工委等抗日遗址以及强化对青马湖、萨日湖、大白水等自然景观的人文塑造,在打造具有浓郁肇州特色的文化旅游产业的同时,培育城市发展之魂,增强城市吸引力。抓好城关镇重点建设项目,加强城区道路、供热、垃圾处理、休闲广场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等民生项目,提高城镇的综合服务功能。加快推进县城南城新区建设和旧城区改造,大力实施棚户区改造及商业开发项目,打造功能完备的中心城区。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增强城镇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交通网络、商贸物流网络、金融服务网点等向农村延伸,带动周边集成发展。根据各集镇和中心村庄的资源秉赋、传统习俗、原有风貌,结合生态文明理念,确立建设风格,逐步达到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所要求的那样,“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在创新体制中筑平台。推进土地制度改革,探索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及农民承包地和宅基地流转或退出机制,保障“两栖人”的承包地和宅基地用益物权,坚决不以牺牲农民利益为代价换取城镇化。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家庭农场、龙头企业等,有序促进承包土地流转,在提高收入的同时,使农民从土地上脱离出来。推动城乡社会保障制度衔接与整合,建立适应小城镇发展要求的住房、医疗、教育和社会保险等保障体系,解除进城人员的后顾之忧。

在加强管理中提品位。坚持建管并重,坚持把城市管理放在与规划、建设同等重要位置,把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理念贯穿于城镇建设管理全过程。把防治污染和节约利用资源结合起来,进一步增强城镇经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资源环境对人口的承载能力,有效预防和治理“城市病”。探索长效机制,要树立“以人为本、服务优先”的城镇管理理念,完善城镇治理结构,强化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创新社会治安综合管理,增强防灾减灾应急能力,让我们的城镇居住安心、生活舒心、充满活力、宜业宜居。总结二井镇实现示范新村和双发乡双发示范新村的经验,探索符合我县实际的农村社区管理模式,因地制宜建设农村新型社区,让留在农村居住的群众过上具有农村特色的幸福生活。提升城市意识和文明素质,借助精神文明创建、文化科技法律三下乡等平台,逐步提高农民的学习、就业和生活能力,使农民在思想观念和生活习惯上适应城市生活,最终使农民在城镇能够“进得来”、“留得下”、“过得好”。

猜你喜欢
城镇城镇化规划
2.5 MPa及以上城镇燃气管道与输气管道区别
文化边城镇远
规划引领把握未来
快递业十三五规划发布
多管齐下落实规划
迎接“十三五”规划
城镇排水系统量化指标体系研究
城镇医保支出为何跑赢消费支出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城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