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爱萍
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好传统,也是理论上的一大优势。2013年1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11次集体学习时,号召全党学习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看家本领。2015年1月23日,习近平在政治局第20次集体学习时又强调,全党要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提高解决我国改革发展基本问题的本领。
时值纪念陈云诞辰110周年之际,回忆陈云在实践中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并由此产生的一些重要的思想观点,是对他最好的纪念。
陈云参加革命时,年仅20岁。历经大革命、土地革命残酷阶级斗争的考验;这两个时期也是中国共产党在经历了极端艰难曲折革命道路探索后,逐步走向成熟的历史时期。到了延安,党在积极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做好抗战准备的同时,开始系统总结历史经验。期间,时任中央组织部部长的陈云,在参与领导和推动全党的理论学习过程中,反复思考党的领导“怎样才能少犯错误,或者不犯大的错误”。开始他认为:“自己过去犯错误是由于经验少”,并就此问题三次向毛泽东请教。毛泽东三次都给出明确答案:“不是经验少,是思想方法不对头”;并以张国焘的经验并不少为例加以说明,提醒陈云要学习哲学。陈云认真读书,反复思索,在实践中总结出了“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十五字方法论,并在以后的革命生涯中,认真践行。这十五个字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精髓的完整、准确、深刻的表达。
在决策中陈云十分重视从客观实际情况中找出对策,并认为这是避免主客相脱离而犯错误的唯一途径。他的这个理念在实践中的表现就是:“用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时间研究情况,用不到百分之十的时间决定政策。所有正确的政策,都是根据对实际情况的科学分析而来的。”陈云多次强调全党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并对调查研究的方法作了精辟总结。新时期他建议:“书记处讨论决定重大问题时,事先要调查研究,要准备好方案,而且要准备两个方案,不要只准备一个方案。”他毫不留情地批评了有的同志调查研究走马观花的简单做法。为全面了解情况,陈云特别强调,领导干部在决策时,要注意听取不同意见。决策时的研究不能仅仅局限于现时社会的存在,要把总结经验教训,作为把握现时社会存在的一个必要途径。“要从成功的经验中学习,特别要从失败的经验中学习。这是使我们减少错误的好办法。”在强调要从本国国情出发的同时,陈云同时提出,要放眼世界,从整个时代发展的大势中,立足本国实际,确立发展目标和措施。
陈云在工作中善用辩证法。他许多重要的经济工作方法都闪烁着辩证法的光辉。
比如:稳中求进,量力而行。经济建设要分阶段、分步骤,稳步推进,不能急于求成。“工作要抓实”是稳中求进思想的重要表现。有了好的方针政策,关键是要抓落实。要把从实践中形成的决策,通过扎扎实实的措施落实到实际中去,以达到决策的预期目标。稳中求进与量力而行要紧密结合,要在立足实际的前提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好事要做,但要量力”。“建设规模要与国力相适应”。
又比如:“搞经济工作,一定要多方考虑,统筹兼顾”。建设和民生要统筹兼顾,财经各部门要统筹兼顾,质量和数量要统筹兼顾。经济建设中的统筹兼顾又要与综合平衡紧密联系。
再比如:经济建设要有全局观和重点论。做财经工作的同志一定要确立“局部服从全体、目前服从长远的原则,树立整体思想,避免陷入局部观念和本位主义。”要“从全国范围来考虑财经问题的解决”。建设重点是客观决定的。经济建设不可能齐头并进。“不分轻重缓急,大家一齐上,你挤我,我挤你,势必因小失大,处处被动。”中国是农业国,又是人口大国,发展农业,任何时候都是基础,是全局,是重点。“农业增产是头等重要的大问题。”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建设,都要“先活跃农村,再活跃城市。农村活跃了,整个社会都会活跃起来。”
还比如:集中统一与因地制宜要相结合。建设从国力状况出发,就必须尽可能地集中物力财力,统一使用,才能办成几件大事。集中统一又要和因地制宜同时兼顾。要在中央统一领导下,尽量发挥地方积极性。许多工业企业由地方管,发挥地方积极性,给地方以机动权,国家根据情况予以必要调整,对全局只有好处,没有害处。
陈云在领导国家经济建设中多次提到,旧商人中有一种“头戴瓜皮帽,手拿水烟袋”的人,是专门考虑“战略性问题”的。“我们要有这样的战略家。”领导干部“要拿出一定时间‘踱方步’,考虑战略性问题”。陈云自己就是一个多谋善断的战略家。他强调:“做经济工作要有战略眼光,要算大账。”要善于在矛盾尖锐时摸索业务规律,“这样才能摸得准”,“顺利的时候是摸不出来的。”看问题一定要有历史与现实紧密联系的战略眼光,“新发展要从旧阵地出发”;“在历史上起过作用的办法,现在不应该全部照搬,但也不能一概否定”等等。陈云这些善谋发展的战略眼光,对我们今天搞好经济工作仍有重要启示。
陈云善用唯物史观指导和推进各项工作。在领导经济建设中,他始终把推进中国生产力的发展,提高生产力的质量放在首位。改革开放时期,陈云在总结以往经济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一系列引导经济增长质量与效率提高的观点。第一,在实现四个现代化建设中,不要盲目扩大生产规模,铺新摊子。要在国内现有企业基础上“引进新技术(软件),或则填平补齐,或则成龙配套,用这些办法来扩大我们的生产能力”;“要先生产,后基建;先挖潜、革新、改造,后新建”;要在“加强技术改造,提高质量,降低成本”上下功夫。第二,要紧跟世界科技革命的新潮流,以促进国家生产力的发展。第三,在国外先进生产力的引进中,要注重引进先进技术。要“立足国内,进口关键设备,锻炼自己的机械制造能力,把国内机械工业搞上去。”
在领导经济工作中,陈云十分注意在不断解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历史过程中,推进生产力的发展。建国初,五种经济成份并存,为处理好各种经济成份的关系,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又不偏离新民主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方向,陈云提出,统筹兼顾、各得其所的方针;在五种经济成份并存的系统中,因承担的任务和义务不同,决定了统筹兼顾“是在国营经济领导下的统筹兼顾”;而“要使私人经济跟着走,有一个条件,就是国营经济有相当的力量。”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确立后,为克服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陈云在党的八大时,就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经济体制模式;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又率先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的经济体制改革思想;并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为了发展生产力,逐步改善人民的生活”。
为确立社会协调、整体发展的唯物史观,陈云一再提醒从事财经工作的同志,要处理好政治与经济的关系,提出“七分经济,三分政治”的口号;明确经济中的政治,最根本的是为人民谋福利的问题;“所谓政策,无非是正确处理各方面的关系”。社会主义国家既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也要有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是我们永远要坚持的奋斗方向。”
陈云在领导党和国家工作中,始终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唯物史观,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他从不否定个人的历史作用。但明确指出:“根本的东西是老百姓,是共产党。”“任何人离开了人民,离开了党,一件事也做不出来”。共产党只有牢固确立以人民为核心的权力观、政绩观、利益观,谦虚谨慎,戒骄戒躁,才能最大程度聚合推动中国历史发展的正能量,完成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我们是党员,在党的领导下,适合老百姓的要求,做了一点事,如此而已,一点不能骄傲。”
陈云以领导党和国家出色的实践活动,印证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威力。他的许多哲学观点和在实践中总结出的带有哲学思维的经验,对我们今天搞好工作仍有重要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