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有效提问”路径探析

2015-04-18 01:37:30苏桂芳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父与子有效提问文本

苏桂芳

(海沧区东孚中心小学,福建 厦门 361027)

提问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手段。一堂课的教学过程是由若干个问题组合起来的。问题的质量直接影响着课堂的教学效率。目前,小学语文课堂的提问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问题过于浅显,没有思考价值。有些课堂问题浮于文字表面,远离文本内涵,学生无须动脑就能找到答案,没有探究价值。如一位教师在《印度洋上生死夜》中提问: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是谁和谁的生离死别?印度洋在哪里?克勒松和皮埃尔是什么关系?(学生分组讨论,不到2分钟纷纷举手)[1]2.问题过于杂碎,没有思维聚焦。有些课堂问题太多、太碎,整节课纠缠于课文情节的繁琐分析,导致教学支离破碎,学生思维松散。3.问题过于平淡,没有认知的冲突。纵观很多的语文课堂教学,很多教师忽略语文学科的特点: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只关注“写什么”,忽略“怎么写”。如一位教师在《詹天佑》教学时设计问题:詹天佑为什么要勘测线路?他怎么说?怎么做?怎么想?问题就内容而内容,不具有挑战性,形成不了认知的冲突,也就形成不了学习的动机。

针对此,笔者认为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教师提问至关重要,有效提问则是教学成功的重要保证。以下就有效提问的特点与实施途径做一探讨,以期为小学语文教学实践提供一些建议。

一、有效提问的特点

何谓小学语文课堂的有效提问?它是指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精心设计问题,有计划地、针对性地、创造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处理信息,参与探究,并通过师生、生生、师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引导学生成功完成学习任务的课堂教学提问方式。有效提问是教学成功的密码,应具备以下四个性质:

1.目的性。有效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主动探究,在语文实践中展开思维的翅膀,“生产”出自己的观点、思想。

2.规律性。有效提问是教师根据学生学段特征和已有的认知水平为学生搭建的自主学习的“支架”。

3.开放性。有效提问能引导学生围绕文本的内容、表达方法、单元主题、学习方法等方面进行拓展,能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4.差异性。有效提问是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需要设计的不同层次的提问。它能调动不同水平学生的积极性,使教师听到来自不同领域、不同陈述方式的声音。

二、有效提问的实施途径

怎样使课堂提问巧妙、有效呢?关键在于教师要练就一双解读文本的慧眼,找准切入口,精心设计问题串联整堂课的教学,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

1.围绕目标提问

教学目标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要共同达到的任务,是课堂教学的方向标,也是课堂教学评价的准绳。围绕教学目标提问,能使课堂教学不因教师个人的喜好而偏离方向,能让学生明明白白“学什么”“怎么学”,有助于学生提高语文素养。例如教学《白鹅》时,教师紧扣“学习作者抓住特点写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和幽默风趣”这一教学目标来设计了问题:

师:有的同学说课文写得很有趣,你从哪里看出来呢?

生:第四自然段。作者拿鸭子和鹅对比。我能模仿它们走路的样子 (模仿)。我现在明白了“局促不安、大模大样”的样子!作者观察真仔细。

生:我喜欢第6自然段,尤其是“鹅老爷”这个词。鹅吃饭,自己死板饭被狗吃了还敢对主人大叫!白鹅的确像个老爷,主人倒成仆人了!

生:一口饭、一口草、一口泥,固定不变。这就是“三板一眼”。真有趣![2]

2.围绕课题提问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阅读教学,更应该深知此法。精彩的设疑,往往疑在题眼。课题是文章的眼睛。它或是记叙的主要内容,或是描写的主要对象,或是表达的中心思想,或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围绕课题提问,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达到以“问”促“读”的目的。教学《草船借箭》时,我先让学生围绕课题质疑,然后梳理核心问题:(1)谁向谁借箭?(2)为什么借箭?(3)怎样用草船借箭?(4)借箭的结果怎样?问题一提出,学生就被深深地吸引了。解决这四个问题,也就完成了教学任务。

3.围绕中心提问

中心思想是课文的灵魂。重点词句尤其是中心句,它或是文章内容的总括,或是作者的写作意图,是文章的点睛之笔,可以使文章的外部结构交织缝合、内部意义脉络贯通。于此处设计问题,有助于辐散沟通,突破课文的难点,理解主题。《地震中的父与子》最后一句话“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拥抱在一起”是全文的中心句。教学可围绕这一个中心句来设计问题:父与子的了不起体现在哪些地方?并围绕这个问题开展探究性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再抓住“无论发生什么事,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追问:“这个句子在文中出现了几次?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作者为什么要多次强调这句话呢?”通过对这几个问题的探究,学生不但深刻体会到:正是这份承诺,这份信任,造就了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同时也学到了反复,多处照应的表达方法。

4.围绕文脉提问

课文的脉络就是作者的思路。“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摸清作者的思路,按作者的思路去理解,理解才能透彻。在现行的语文教材里,很多课文的结构很典型:总分 (或相反)、并列、因果、点面结合等。这些文章都是学生习作的范本。围绕文章的结构进行提问,不仅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还能学到表达方法。例如教学《观潮》时,教师根据文本的逻辑顺序,依次提出问题:(1)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2)哪些段落写大潮来前?哪些段落写大潮来时的?哪些段落写潮头过后的情景?(3)哪些地方让你感到惊奇?通过这几个问题的解答,学生既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壮观,也学到了谋篇布局的写作技巧。

5.围绕重难点提问

围绕课文的重难点提问,有的放矢地设计问题,可以将难点浅化,为学生理解文本铺平道路。[3]例如,《杨氏之子》的教学难点是感受杨氏子语言的精妙。教学时就可这样设计问题:杨氏子为何要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改成“孔雀是夫子家禽”好吗?学生通过对两种不同句式的对比朗读后发现:杨氏子的语言不仅妙在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更妙在运用反问的方法委婉地回答孔君平,使孔君平无言以对。又如《草船借箭》的教学难点是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要突破这个难点,教师可围绕“军令状”设置问题:诸葛亮在跟周瑜立军令状之前,想过些什么?在学生汇报交流中,教师适时地添加诸如“诸葛亮还想到了什么?诸葛亮更想到了什么?”等片言之语引导、点拨,学生的探究不断深入,认识不断深化,自信心也不断增强。

6.围绕矛盾处提问

小学语文教材中常常有一些看似矛盾其实合理的地方,学生不易理解。围绕矛盾点提问引导学生大胆探究,能深化理解,让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最后一段写到:“第二天清晨,这个小女孩坐在墙角里,两腮通红,嘴上还带着微笑。她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了。”教师可以这样设问:冻死是件非常痛苦的事,可小女孩却带着微笑。这样写不矛盾吗?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挑战性的提问,能激发学生主动去探究,获取答案,从矛盾的内容中体会到小女孩的悲惨命运——唯有死,她方能解脱饥饿、寒冷、痛苦,同时也学到反衬的写法。

7.捕捉“空白”点提问

课文是例子,更是艺术品,有许多的“留白”之处。这是很好的探究性阅读切入点。抓住“情节拓展”设计富有思考性的问题,启发学生大胆想象,可以使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更加深入,发散性思维得到培养。《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中作者对废墟下的环境、阿曼达的表现均未交待。但这空白点却是体会阿曼达了不起的关键。教学时教师应围绕“空白”点来设问:(1)废墟下是什么样的情景?请用上“没有……没有……也没有……,有的只是……有的只是……”的句式说一说。(2)废墟下其他孩子表现是什么样的?阿曼达呢?正源于这一探究问题的设计,学生学会用两只眼睛读语文,一只读在文字上,另一只读到文字背后的故事。人物的形象瞬间鲜活起来,深化了探究的成果。

8.紧扣“争议”点提问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4]因此,在有争议的地方,教师不能强迫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而应设计探究的问题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和理解,允许不同意见的存在,允许相反意见的交锋。例如《地震中的父与子》中,人们认为父亲精神失常了!“父亲有没有失常?”教师巧妙地一问,学生各抒己见,但最终殊途同归——学生不仅感受到父爱的伟大,口头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提问的方法无法一一赘述。只要我们找准切入口,又何愁设计不出有效的提问?但同时也要记住:不能仅满足于教师的有效提问。提问最重要的作用,就是通过教师的示范、指引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这才是学习的高境界,这才意味着课堂教学的成功。

[1]祁明艳.教学限度,让语文教学更和谐[J].小学语文教学,2008(12).

[2]周小山,严先元.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导引[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黄桂林.精心设计提问 激活导学机制[J].小学教学设计,2007(6).

[4]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父与子有效提问文本
父与子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电子制作(2018年18期)2018-11-14 01:48:06
有趣的父与子
父与子
关于初中物理课堂的提问策略研究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
考试周刊(2016年86期)2016-11-11 08:16:48
小学英语课堂有效提问的研究
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09:28:09
基于新课程改革的高中数学课程有效提问研究
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08:20:33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