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和享受绝对的幸福
——简论池田大作的幸福观

2015-04-18 01:12张喜平
关键词:池田大作价值追求

张喜平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部,广东广州510640)

追求和享受绝对的幸福
——简论池田大作的幸福观

张喜平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部,广东广州510640)

池田大作把人生幸福区分为“相对的幸福”和“绝对的幸福”两种形式,其中,相对的幸福,为绝对的幸福提供了基础和前提;绝对的幸福,则标志着精神对物质的跨越,保障了人的境界的高尚与自由,从而避免享乐主义的滑落和颓唐。对于如何实现从“相对的幸福”向“绝对的幸福”的递进,池田大作展示出“福由心生”的智慧和“渐悟”成福的路径。关键词:池田大作;相对的幸福;绝对的幸福;价值追求

对于“幸福”,人们都有自己的理解和期待。古往今来关于“幸福”的观点如汗牛充栋,各种伦理学派别通过对幸福的阐述介入生活以表达出对人生的态度,从而产生对社会和历史的持久影响。按照亚里士多德幸福的定义,最高善的美德是合于完满德行的灵魂实现活动,完善的幸福是沉思而不在于消遣,幸福还需要外在的善,诸如中等财富、健康身体、朋友等等。[1]康德提出,道德律是以先天普遍规律的规范作为人们道德实践的普遍法则,隶属于经验范畴的一切质料的和基于自爱这一原则之下的实践原则都不能作为实践法则,唯有在伦理道德领域里将道德律与具体经验划清界限,方能通过立足于上述普遍法则获取真正的幸福。[2]功利主义关于幸福的观点在当下则拥有较多的信众,视趋乐避苦为人的天性,追求幸福利益为人的行为目的。一切能增进幸福或利益的行为皆善,反之则为恶。道德就是追求“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3]可以说,上述不同的幸福观,既给出了理解幸福的价值指引,亦因为这些指引之间的相互否定,使处于复杂多变生活境遇中的人们往往无所适从。池田大作先生的幸福观,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它对抉择幸福的人们有一种峰回路转的启示。

首先,两种幸福的功能与递进。

在《谈幸福》一书中,池田大作开宗明义断言:“人生的幸福,大致可分为两类,即由于欲望得到满足而感到的幸福,和由于生命本身的跃动、充实而感到的幸福。前者常常依存于外界,并受其左右,因而应该称之为‘相对的幸福’。而返回到自我,争取自我的成长和内在的充实的人生,从生命深处洋溢出来的幸福感,是不会为外界所左右的。这是‘绝对的幸福’”[4]。两种幸福观的分类思想不仅承传了以往伦理学幸福观的精华,而且在新的综合中赋予人们明智抉择的指导。池田大作认定,人们的幸福既与物质基础不离不弃,脱离物质生活追求幸福无疑是缘木求鱼,也不能沉溺于物质欲望的陷阱而不能自拔,从而贬低人生的幸福价值。

关于“相对的幸福”的合理性,池田大作先生有着精彩的描述,他以生活体会为例比喻说,人们都想吃好吃的东西,想得到漂亮的汽车,想拥有宽敞的房子,等等,特别是在刚刚到手的时候,高兴得不得了,简直是百看不厌,还会因此而感到快乐和幸福。为什么要肯定物质欲望带来的快感,池田大作的解释是,因为这是人的本性,同时又是人类文化的前行动力,所以,追求这种欲望没有什么不好。

在充分肯定“相对的幸福”的价值之后,池田大作先生笔锋一转,以物极必反的哲理解析了“相对的幸福”的局限性和短暂性。因此,如果人生仅把这当作终极的目标,那是绝对不会得到真正的幸福的,由此把“相对的幸福”直接引入新的方向。

池田大作对“相对的幸福”的认识和把握,蕴含着对其局限性的洞悉。在他看来,“相对的幸福”把自己禁闭在自我的笼子里,其结果难免陷入利己主义、保守主义,这暴露出作为人的一种退化。他指出,沉溺于相对的幸福,会使人患得患失,变得目光短浅、视野狭隘,人生道路在自己视角里越来越狭窄,生命的可能性因而变得渺小。与“相对的幸福”形成鲜明对比,“绝对的幸福”要求返回到自我和内在的充实的人生,从生命深处洋溢出幸福感,而不为外界所左右。可见,在与美德论和规范论的幸福观形成鲜明差异的同时,池田大作的幸福观凸显出其思想的独特价值。

其二,福由心生的智慧与养成。

对“相对的幸福”和“绝对的幸福”两种形式的区分,意味着两个阶段的渐次递进:作为第一阶段的相对的幸福,为绝对的幸福提供了基础和前提,解除了达到绝对的幸福后不会再为五斗米折腰的顾虑;作为第二阶段的绝对的幸福,标志着精神对物质的跨越,保障了人的境界的高尚与自由,从而避免享乐主义的滑落和颓唐。对于如何保持绝对的幸福的福祉,池田大作以其日莲教的佛学背景,提出了独到见解。在与金庸的对话中,池田大作首先高度点赞了金庸关于人生的问题及其思考。金庸叩问人生的意义,面对人生的选择困境,认为中华文化传统的“知足不辱,知止不殆”[5]的处世之道,赋予人们释疑解惑的高明智慧,这一智慧告诫人们,一个人能克制自身欲望,懂得知足和适可而止,就不会受到羞辱与垮台。在点评了金庸的上述观点后,池田大作对绝对的幸福做了精辟的总结:“美好的心灵”产生“美好的人生”,“深刻的心灵”产生“深刻的人生”,“丰富的心灵”产生“丰富的人生”。

在肯定绝对的幸福的基础上,如何打通从“相对的幸福”到“绝对的幸福”的路径,池田大作展现出“福由心生”的智慧,以自己“渐悟”成福的经历现身说法。他清晰地回忆说,初次遇上创价学会户田先生,他就劈头直率地向户田提出了“什么是正确的人生”、“怎样才是真正的爱国者”等困扰自己的问题。户田先生的谆谆教诲和他从内心深处迸发出来的“生命之光”和“人格之光”照进了池田的胸间,促使池田大作和创价学会结缘。池田大作揭示出实现“绝对的幸福”的路径,与传统儒家哲学的“心性论”、“致良知”,以及与中国化佛教禅宗“明心见性”教诲的契合,也更容易为中国读者所理解和接受。

其三,池田大作幸福观的启示。

池田大作关于实现从“相对的幸福”向“绝对的幸福”的递进,以及“福由心生”的智慧和“渐悟”成福的路径,对于我们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深刻的启迪价值:

一是内化于心的价值导向。池田大作指出,“要成为一个完全的人”,就应当培养忍耐、勇气和正义感以及对政治、经济、科学、教育等社会问题的关心和洞察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破了以往伦理学的门户之见和学派分野,整合了德性伦理与规范伦理、功利伦理与正义伦理的价值资源,把伦理与道德有机地结合起来。既是国家、社会、个人层面的规范伦理,亦是个人对规范伦理的信守和践行,当个体开始把伦理准则转化为价值认同时,伦理准则也就具有了可普遍性。换言之,当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升为国家意识形态的时候,它不仅需要国家政权的倡导和推广,不仅需要良好的社会氛围及机制的营造和激励,更需要国民的主体认同和积极践行,这就是落细、落小、落实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价值升华引领。

二是与人为善的道德践履。池田大作指出,“要成为一个完全的人”,就应当具备深刻睿智、丰富教养以及对他人亲切关爱的友善品质。即使你认为是基于善良的愿望,也仍然无法避免主观的偏颇。可以说,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友善,是从社会立场和人文关怀来加以定义的,集中体现了“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的道德立场,它具有两个维度:一个是由尊老爱幼、尊重别人,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等所呈现出来的个人品德;另一个是由与人为善、克己奉公、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等所呈现的社会公德。前者是后者的内在坚守和承诺,后者为前者的价值传递和表达,两者共同汇聚成道德养成的人生课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倡导的友善以及由友善所构建的人际关系的和谐,促成了私德和公德的有机结合和联动效应,为德行天下开拓出新的空间。习近平总书记曾用“扣子论”精辟地概括出“道德养成”的过程。他指出: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6]可见,道德养成需要通过生活细节一点一滴地积累,需要聚少成多集腋成裘的升华。或者说,当我们学会劳动、学会勤俭,学会感恩、学会助人,学会谦让、学会宽容,学会自省、学会自律,就意味着逐渐跃入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人生境界。

三是享受幸福的文明生活。池田大作指出,“要成为一个完全的人”,就要像享受冲浪运动那样,去享受人生的快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理论形态与价值存在的双重统一,它一方面倡导正确的人生理想、生活态度、性情情趣和人际关系,戒掉不良习惯,建立正确的幸福观,养成文明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它也蕴含着道德让生活更幸福的预期,这种幸福就像千家欢笑万家灯火,是发自内心洋溢脸庞的笑容,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与温暖,是对身陷困境的陌生人伸出的援助之手。

[1]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M].廖申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9-310.

[2]康德.实践理性批判[M].邓晓芒,译.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3:1-31.

[3]边沁.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M].时殷弘,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11-58.

[4]池田大作.谈幸福[M].卞立强,张彩虹,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7.

[5]李耳.老子[M].王弼,注.楼宇烈,校.北京:中华书局, 2011.

[6]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 2014:10-172.

【责任编辑:戢斗勇,梁念琼】

On Pursuit of Absolute Happiness——Discussion on the Viewpoint of Daisaku Ikeda’s Happiness

ZHANGXi-ping

(Facultyof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Foshan University,Foshan 528000,China)

Daisaku Ikeda asserted that the purpose of life is to become happy.From Ikeda’s point of view,there are two kinds of happiness,“relative happiness”and“absolute happiness”.“Relative happiness”,as the foundation of“absolute happiness”,is happiness that depends on things outside us.While the happiness that such things bring us is certainly real,it shatters easily when external conditions alter.“Absolute happiness”, on the other hand,is something we must find inside us.It means establishing a status of life in which we are never defeated by trials,and where just being alive is a source of great joy.To transform“relative happiness”to“absolute happiness”progressively,Ikeda reveals that the heart is what is important.

Daisaku Ikeda;relative happiness;absolute happiness;the value of pursuit

B821.2

A

1008-018X(2015)02-0029-03

2015-03-05

张喜平(1957-),男,湖南长沙人,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教授。

猜你喜欢
池田大作价值追求
池田大作诗歌小论
池田大作生命尊严观及其对日中友好的思考
池田大作高等教育思想架构
童诗教学的基本取向
马克思主体性思想的三重意蕴
妖魔化爱国主义的几个错误论调
论刑事侦查中诉讼程序的价值追求
大数据时代政府治理的机遇、挑战与对策
从“完美人格”到“人类幸福”——论池田大作人生教育思想体系的内在逻辑
政治道德的价值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