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区庄边中心小学 吴锦寿
设境悟情以文会情
——小学高年级语文情感激发阅读例谈
◎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区庄边中心小学 吴锦寿
情感如文章的血液,文章有了情感,生命力才更旺盛。阅读就要阅读出文章蕴含的情感。没激情的阅读课堂,如同一潭死水。作为语文教师,应以文本为依托,通过声音、图画、音乐、动画等方法挖掘文本中的亲情、友情等真情因素,在课堂上创设情境引读,有激情地触情、释情、煽情,为语文课堂增辉、增彩,让学生学得快乐、激动,让学生在情绪高昂中得到情感的熏陶,在智力振奋中得到知识的领悟。
体验情感;亲情测试;演中煽情;图画释情
教育大家叶圣陶说过:“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文章显有情,情到自然浓。入境始于亲,入心始于情。不管是什么年代,文章情感是不会减弱的,小学高年级语文课本里的范文,大都情感丰富,作者往往以文载道,以文寄情。教学中,教师应创设悟情情境,想方设法让学生进入文本的情感世界。
文章不是无情物。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诗文都是以情铸成的,文字不是无生命的符号,都是有血有肉、给人丰富情感的东西。语文教师要有一颗敏感的心,在阅读教学中,要凭借文本挖掘情感因素,让学生从心底体悟文中情感。如《窃读记》一文,可以让学生了解作者的生平及文学成就,问:作者家境如何?读书容易吗?课文标题为什么不用“阅读”而用“窃读”呢?你家有藏书吗?你平时是怎样读书的?作者的窃读给你怎样的启示?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要引导学生去了解作者的悲惨遭遇,从作者贫困的家境入手,让学生同情作者,把情感投入到书中,催生他们的叹息、伤心、同情的情感;再通过补充阅读《窃读记》的原文等途径,进一步体会“读书可以丰富人的精神世界”这一隐性情感因素。还有《穷人》可让学生查电脑资料,了解沙俄时代穷人穷的原因。《最后一头战象》也可通过查资料,了解战象以前鏖战疆场奋勇杀敌的情景,而现在旧地重游,伫立江滩,激越悲壮,英雄末路,悲从中来,学生读了,泪就情不自禁了。朗读时体态语言与情感自然流露,二者融为一体。这种情感因素的挖掘,使情更浓,使学生对课文理解更透彻。
亲情测试,能激发情感的迸发。以《慈母情深》一课的教学为例,可以结合《幸福账单》和古诗《游子吟》及阅读短文《为生母洗脚》等,以亲情测试的方法,先读后测的方式展开。
在这节课中,笔者引入心理学的一个测试。我对学生发出指令:请你们拿出一张最干净的白纸,画成图表,一边写上自己最爱的人的名字,一边是他(她)最爱你的几件事。拿起你的笔,划掉一个名字,等于这个人不存在了,然后再划去一个,依次划下去,直至只剩下一个。当学生划名字时,有的学生满面通红,有的眼泪在眼眶打转,有的在小声啜泣,他们都舍不得,还小声抗议。这个案例,虚拟“生死抉择”,并让学生在抉择中不停地思考、倾诉、交流,学生在学习中反思。有的说:我剩下妈妈和奶奶时,我内心十分复杂,因为这两个人都是我生命中最舍不得的人,她们都非常爱我,叫我难舍难分。
这时再导入课文,引导学生再读课文,划出母亲坐、转身、又弯曲了背、又将头发扎起、立即又陷入忙碌等动词。
我让学生找出最能体现母亲为儿子辛劳的字词,让学生反复推敲关键词,在现实与想象中比较,读中想象,读出感情。
在阅读前设置一些读前导问。
教师:母亲这样瘦弱,如此疲惫,劳苦挣钱,为的是什么?她在这么差的环境下,如此拼命挣得这么微小的收入多么不容易,但为了给儿子买书,竟一点儿不吝惜,这是为什么?“我鼻子一酸”又是为什么?
学生的真情被点燃了,情感被充分激发出来,他们有的留着眼泪朗读,有的哽咽着读,因为他们心底处处涌现爱的暖流。有感情的朗读,是培养学生人文性的活动。
读文章要用心,体察文中每一个字词,理解体会作者的情,教学生发现文章内蕴的深情。边读边想边体悟。如,落叶飞花,本是平常物,在黛玉眼里,却是自己的凄美情感和人生际遇的缩影;月缺月圆,见怪不怪,可在东坡心中,恰是作者坎坷生活的写照。告诉学生,读文章,要读出情感心声。读梁晓声的《慈母情深》,要读到心底悲酸,热泪盈眶,眼前要闪现出慈母慈祥善良勤劳的形象,久久不去,这样才行;读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小女孩》要读出黯然神伤,心如刀割,要为小女孩悲惨的命运忍不住深深扼腕叹息才行;读《长城》,则要读出荡气回肠,对祖国历史油然而生的敬意和自豪之感才行。要让学生体会课文的情感因素,将心比心,以情促读,才能撞击心灵,拨动情感的心弦。
课堂更需有情人,师生真情共参与。教师要以真诚强烈的情感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深处。教师就像导演,用真情演绎,用声、色、心、动作来影响、感染、拨动学生之情,要会煽情。
如,教《桥》时,笔者组织学生演课本剧,我先分角色,自己先示范当“老汉”,让一位学生当“小伙子”,一位当“大娘”,其余当逃难的群众。我用课件配了大风暴雨的声音,在课堂上我声若洪钟,精神饱满,充当起“支书”,用很有激情的言语和表情来突出老汉的威严、冷静和无私。
通过人们慌乱的状态来表达老汉的沉着镇定,并通过语言表达人物的情感,传达老支书在洪水中摇摇欲坠的“生命桥”上自己临危不惧让别人获得生的希望,给自己留下死的危险的大义,在深情朗读中让学生明白“桥”的含义。这样,学生在参与“演”,模仿教师“演”的过程中,听、说、读、写、做全方位调动,再配上合适的动作、神情,在听中悟情,说中入情,想中生情,直至水乳交融,和谐共振。主动以情为动力的知识传递,学生易于配合、接受,在满足他们的情感需要中,激起学生愉快的情感体验。这种带着浓烈感情的师生共演共读法,能煽动情绪,主动融入到语文学习中。
教师还可适当画画。课堂上若能用画表示文之言中言,能用图表示悲中悲,其效果十分显著。(实在不能自己作画的可用课件图片代替)文本中的喜怒哀乐,教师能以手中的粉笔,用简笔画或素描的方式,勾勒细描出一幅幅有情有义,似乎会说话,能笑能流泪的图画,来感染学生。如,教《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我用粉笔在黑板上作画,先画“雪花”,再画一个赤脚瘦骨嶙峋的小姑娘,手中捏着一根火柴,让学生学画,再以缓慢、低沉、冰冷、哆嗦的语调,向学生讲述:“天冷极了,下着雪,天又黑,一个光着头、赤着脚的小女孩,在冰天雪地中走着……”学生看着画,听着讲述的语调,全场寂静,声音哽咽,悲伤莫名,深深地为悲惨命运的小女孩伤感。这种以画表情,用图释情的方法,大巧不工,易让学生随图入境,随画入情,取得比单调朗读更好的效果。
当然,这种技术要充分的备课,备学生的情感因素,根据文本的实际内容,才能确定,才能把作者情、学生情、教师情及教科书编者的情融会贯通,从而获得“耳濡目染”的情感体验。这样,才能最真实地通过看图,画图,读文,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感知语言和美术的魅力,获得更充实丰富的情感感染。
左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