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 云
(辽宁科技大学 人文社科部, 辽宁 鞍山 114051)
高校思政课爱国主义教学实效性研究
——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堂教学为例
施 云
(辽宁科技大学 人文社科部, 辽宁 鞍山 114051)
爱国主义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点,课堂教学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掌握当前高校思政课爱国主义教育教学现状,分析其形成原因,进而采取建设性的举措来提升思政课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是高校思政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面临和解决的问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作为高校思政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发挥其对当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思政课; 爱国主义教育; 实效性; 课堂教学
爱国主义教育是个历久弥新的课题,爱国主义精神不仅在革命时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民主革命胜利的精神动力,也是当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力量源泉。因此,爱国主义精神的传承和爱国主义的教育问题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并相继发布了相关的指导意见。1994年8月23日,中共中央发布《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中指出:青少年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点对象,特别要发挥好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1]。2004年10月15日,中共中央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提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是: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2]。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三个倡导”,指出“爱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之一。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发布《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提到:“要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3]从以上文件精神当中,我们不难看出爱国主义教育是思政课教学的重点,课堂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是高校思政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对象、教学方法、甚至是教学内容方面与其它思政课程存在共性。由此,本文以该课程为例,具体研究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提升思政课爱国主义教育实效性。
笔者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为切入点,通过问卷调查对我校思政课爱国主义教育满意度进行调查。发放问卷500份,收回489份,收回率97.8%。本次调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目前对思政课教育教学的态度。
问题1:您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是否感兴趣(图1)?
图1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从调查结果来看,70.3%的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有兴趣,但其中53.1%的学生表示兴趣一般,也有29.7%的学生对该课程兴趣不大,甚至个别学生对该课有厌恶情绪。调查表明,教育对象对该课程具有一定的学习兴趣,但有待于进一步调动。在思政课课堂上对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有一定的可行性。
问题2:您是否对思政课的爱国主义教学的现状满意(图2)?
图2
从调查结果可见,学生对思政课的爱国主义教学效果达到满意的只有14.1%,不满意或说不清的情况高达85.9%。笔者将这一数据与2007年进行的同一项调查结果进行比较。当时,广东省九所高校900名大学生参与了调查,结果是:90.6%的学生表示“不满意”或“说不清”,表示满意的只有9.4%[4]。通过调查对比可知:长期以来,思政课爱国主义教育实效性问题一直是教育研究者重视的问题;大学生对思政课爱国主义教育实效性满意度虽稍有提高,但总体满意度差强人意;大学生思政课课堂教学有待于进一步改进,以满足和适应学生的学习需要。
解铃还须系铃人。要提高思政课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必然要找到制约爱国主义教育实效性的原因,这样才可以做到有的放矢。笔者总结教学实践经验,分析原因如下:
(一)社会环境因素
社会环境因素包括国际环境和国内环境,这属于制约高校思政课爱国主义教育实效性的客观因素。
从国际环境来看,在全球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各国间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密切,营造出地区间相对和平稳定的大环境,为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人们形象地称其为“地球村”。但“地球村”弱化了国家安全意识、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精神,也使西方的各种思潮和价值理念更加快速而广泛的传播,意识形态领域的矛盾和斗争也层出不穷。这一方面使一些大学生缺乏居安思危的国家安全意识,另一方面也容易使一些大学生的社会主义信念受到冲击,或被敌视、攻击党和社会主义的思想渗透而不自知。
从国内环境上看,首先,经济发展中社会问题的出现是影响高校思政课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因素。我国目前正处于改革和发展的攻坚阶段,挑战与机遇并存。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社会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也凸显出来,如贫富差距问题、腐败问题等。此外,在追求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重利轻义”的情况。这些都使大学生们更多关注个人利益问题,而缺乏对社会的责任感;崇尚个人至上,割裂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联系。其次,网络和媒体的文化传播也对高校思政课爱国主义教育实效性有不利影响。在网络时代,高校思政课的爱国主义课堂教学显得“势单力孤”。大学生在网络和媒体上获得的信息量和受到的影响要远远超过课堂。然而,学生们往往关注娱乐性较高的新闻、影视、综艺节目,偏爱手机微信、微博等“快餐文化”。他们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历史问题虽有关注,但有时却会被各种失实或偏颇的网络言论所误导而产生认识偏差,认为思政课的爱国主义教育是过时的、无用的而产生抵触情绪。
综上可知,客观环境因素导致了大学生爱国主义意识模糊,削弱了他们的爱国主义价值取向,淡化了他们国家民族意识[5]8-11。这无疑加大了思政课上爱国主义教育的难度。
(二)课堂教学因素
课堂教学因素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对象、教学考核等因素。这些因素在授课教师的主导之下形成完整的教学过程。可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教学内容的选取,教学方法和手段的使用,以及考核方式的制定直接影响到教育教学效果。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具有个体能动性的主体——学生,对思政课的学习态度也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教学效果。综上可知,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的状态是制约高校思政课爱国主义教学实效性的主观因素。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在目前思政课的教学中,往往存在着思政课教师一言堂、照本宣科的情况,从而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效果不好。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是教师课堂教学设计不足所致。不可否认,大班授课的教学模式,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教学难度。作为思政课教师,只有不断提升个人素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想方设法,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此外,在教学组织和管理的过程中,基于教学评价的考虑,也有教师对课堂纪律疏于管理,考试评分出现“放水”现象,以迎合、迁就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的状态。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在目前的思政课教学中,往往存在着学生重视程度不够甚至是厌学的情况,这必然会影响思政课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除环境因素、教育者因素之外,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是与考核方式有关。学生在学习思政课时,除兴趣之外,最大的目的是为了应付考试。而目前的考试方式主要以试题形式进行,考试题目大多来自于教材基本知识点,机械生硬。因此,学生花在思政课上的时间和精力要远远少于专业课,只是在考前才匆忙复习,死记硬背。这种考核方式不仅不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也很难调动他们去主动关心社会和国家大事,进而提升其思想道德觉悟,实现思政课的爱国主义教育的目标。
通过前文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由于社会环境和课堂教学的制约因素,实现高校思政课爱国主义教育实效性确有一定的难度,但也并不是“无药可救”。我们可以针对制约思政课爱国主义教学实效性的因素,尤其是对课堂教学设计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努力,以期改变困局。下面就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为例提出一些可操作性对策,以供各位教育界同仁参考、指正。
(一)优化教学内容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的基本内容是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6]。这一教学内容恰恰体现了思政课爱国主义教育的指导思想。历史事件纷繁复杂,浩如烟海,我们必须优化教学内容,为爱国主义教育的指导思想服务。
优化教学内容,首先要做到史论结合,详略得当。这主要是指要对重要历史问题进行理性的分析和解读,而不是仅对历史事件本身做详细的描述,做到史论结合,突出“纲要”课的特征。比如,在学习先进的中国人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这个问题时,涉及三个重大的历史事件,即新文化运动、十月革命、五四运动。我们要着重抓住这三大历史事件与该问题之间有内在联系的史实进行分析,而对其它历史细节可以适当忽略。这既有助于学生对这一问题的理解,也会帮助学生对“三个选择”问题开始构建一个连续性的认识体系,对帮助学生树立社会主义信念提供理论支撑。
优化教学内容,还要做到历史与现实相结合,这更容易贴近学生。比如在学到为什么中国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这一问题时,我们可以将历史事件与目前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联系起来。在解放战争时期,陈毅说过:“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而今,我们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也体现出党的“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通过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爱国主义教育贴近了学生,帮助他们树立起共产党执政为民的理念。
优化教学内容,还可以对教材的内容做适当的补充。比如在学习近代早期探索救国道路的问题时,我们可以通过选取一些有代表性的历史人物去理解相关的历史问题。如孙中山、康有为、洪秀全等。从他们的事迹中让学生理解探索救国道路的得失成败,感受英雄伟人振兴中华的民族精神。这会更加形象生动的感染学生,培育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又比如,通过钓鱼岛问题和目前中日关系问题的补充,既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又提升了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二)提高课堂互动,积极开展课堂活动
课堂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在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现师生互动的最大化。在讲授式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精心备课,用优美的语言,饱满的精神状态感染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师生间产生情感上和认识上的共鸣,这是一种有效的互动方式。
课堂活动的组织更有助于提升思政课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课堂活动的组织更有利于提升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度,这不仅可以实现课程教育教学目标,而且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益。因此,笔者认为: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课堂上,可根据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有针对性地设置形式多样的活动内容。比如:可以组织研究性课题的汇报,如日本侵华问题的研究报告;也可以组织疑难问题的辩论,如李鸿章的历史评价问题;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关于乡土文化、红色文化、社会经济发展新变化、革命历史人物的事迹演讲以及历史小品排演等。这些活动或是答疑解惑,或是贴近生活,或是学术研究,或是寓教于乐,会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课堂活动在组织形式上可以分组进行,明确分工。教师可对每一分工进行指导和量化考核。对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考核结果也可以作为该课程期末成绩的一部分,这也解决了学生为应付考试而被动学习的问题。
下面(图3)列出分组活动的具体组织方法,这一方法对大多数的课堂活动有参考作用:
图3
课堂活动的有效组织,可以使学生真正参与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课堂教学中来,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个人与国家、历史与现实的紧密联系,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社会,提升对社会的责任感和历史的使命感。在思政课的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实现“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式的实效性。
[1]中共中央.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中发[1994]7号)[BE/OL].人民网,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8198/65833/65839/66928/4514382.html.
[2]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BE/OL].中国教育新闻网,http://gaojiao.jyb.cn/xwbj/200910/t20091023_318695.html.
[3]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办发[2013]24号)[BE/OL].中国共产党新闻网,http://cpc.people.com.cn/n/2013/1223/c64387-23924110.html.
[4]许婕.关于当前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状况调查报告[J].当代教育论坛,2007(9):67-68.
[5]邵璀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强化爱国主义教育的探讨[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8-11.
[6]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教社政[2005]9号)[BE/OL].中国教育部网,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1615/200708/25615.html.
Research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Patriotism Education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aking the Classroom Teaching ofOutlineofModernHistoryofChinaas an Example
SHI Yun
(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Liaoning,Anshan,Liaoning114051)
Patriotism education is the focus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teaching,and the classroom teaching is the main position and the main channel.By mastering the current teaching situation of patriotism education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analyzing the causes,the thesis puts forward some constructive measures to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patriotism education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which is the problem that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eachers must face and solve in classroom teaching.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OutlineofModernHistoryofChinashould also play the positive role in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patriotism educ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patriotism education; effectiveness; classroom teaching
2015-09-07
辽宁科技大学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成果“高校思政课爱国主义教育实效性研究”(2012QN37)。
施 云,1979出生,女,辽宁盖州人,讲师,博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G641
A
1671-9743(2015)09-01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