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婷 杨威
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中心医院 郑州 450004
限制性与充分性液体复苏治疗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效果观察
王婷 杨威
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中心医院 郑州 450004
目的 探讨限制性与充分性液体复苏治疗失血性休克的效果。方法 将90例失血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46例)采用充分性液体复苏治疗。B组(44例)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比较两组红细胞压积、血清乳酸水平、血气剩余碱值,并记录两组患者输液量及失血量。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红细胞压积、血清乳酸水平及血气剩余碱值等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均在30~60min内止血,A组输液量及失血量均多于B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病死率(11.36%)低于A组(19.56%)但两组比较,差异无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限制性液体复苏比充分性液体复苏治疗失血性休克患者更具优势,在维持组织灌注压的基础上,可避免对正常内环境及代偿机制的干扰,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限制性液体复苏;充分性液体复苏;失血性休克
失血性休克是创伤患者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该症可导致败血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及多脏器功能衰竭等严重后果,甚至威胁患者生命[1]。早期液体复苏是抢救失血性休克患者、提高治愈率的关键措施,但目前医疗界对充分性液体复苏与限制性液体复苏存在较大争议,本文回顾性分析对失血性休克患者实施两种不同液体复苏治疗的临床救治资料,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1-08—2013-08间收治的90例失血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46例)患者中,男24例,女22例;年龄17~70岁,平均35.1岁。发病至入院时间15min~6h,平均79min。创伤评分AIS伤情评分≥3分者24例。B组(44例)患者中男23例,女21例;年龄16~72岁,平均34.9岁。发病至入院时间15min~5h,平均82min。创伤AIS伤情评分≥3分者23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救治时间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患者入院后立刻开通静脉通道。监测血压、呼吸、心电等生命体征,吸氧。A组:采用充分性液体复苏治疗。快速输注平衡液和胶体液,晶体液与胶体液之比为2:1。保持平均动脉压85~95mmHg(1mmHg=0.133kPa)。B组:应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患者快速输注平衡盐液及胶体液,晶体液与胶体液之比为2:1。保持平均动脉压在60~70mmHg后,降低输液速度并限制液体量。两组患者入院后30~60min内均接受手术止血及足量液体输入治疗。
2.1两组患者红细胞压积、血清乳酸水平及血气剩余碱值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红细胞压积、血清乳酸水平及血气剩余碱值比较±s)
注:差值比较,相比B组,*P<0.05
2.2 两组输液量及失血量比较 两组患者均在30~60min内止血,A组输液量与失血量多于B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输液量及失血量比较±s)
2.3两组患者病死率 比较 B组病死率相比A组病死率较低,但差异无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患者病死率情况比较(n,%)
注:病死率比较,相比B组,*P<0.05.
既往认为为保证失血性休克患者脏器及组织的有效灌注,避免休克进一步深入发展,需要及时、快速、足量输入等张晶体液及胶体液,促进有效血容量恢复至正常水平。但在临床实践中发现,在早期行大量、快速输入晶体液后,患者可出现呼吸功能恶化,并可增加出血量,造成氧供不足,凝血功能障碍及低体温,致患者于酸中毒、凝血病及低温的死亡三角中,故部分学者认为早期充分液体复苏并不科学,而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才较为合理。通过适量液体复苏后,既能保证组织器官血流灌注,又不会干扰机体正常代谢及代偿机制的运行[2-4]。
我们经限制性液体复苏后,患者病死率低于充分性液体复苏,表明前者在保证心、脑、肾等重要脏器血流灌注的前提下降低了病死率。血乳酸水平可直接反应无氧代谢情况,是评估休克严重程度,观察复苏效应的重要指标。该值增高提示氧债增加,有研究[5-6]表明失血性休克患者血乳酸水平相比氧动力学参数与血pH值对血容量减少的敏感性及可靠性更强。本组中,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前后乳酸水平相对更低,表明在治疗后组织脏器血流灌注及氧供得到明显恢复,同既往研究结果类似,血乳酸水平高低同患者生存率密切相关,通过限制性补液可明显降低血乳酸水平,并提高早期存活率[7-8]。
另外,血气剩余碱值是反映组织酸中毒的参考指标。本组中限制性液体复苏患者血气剩余碱值升高幅度相比充分性液体复苏治疗患者较大,提示限制性液体复苏改善组织灌注方面更有优势。有研究[9]表明,失血性休克患者中的碱缺失可反映休克严重程度及复苏效果,持续性高碱剩余具有较低氧耗及氧利用率,多器官衰竭发生率及病死率亦可增高。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患者失血量明显较少,而红细胞压积下降幅度亦明显较低,表明充分性液体复苏可导致血液过度稀释,降低凝血功能。有研究[10]发现限制性液体复苏组相比标准液体复苏组出血量明显较少,并认为在快速大量液体输入后血流增快,血压升高;且血压恢复及回升过程中,小血管已形成栓塞被冲掉、血管扩张;血液黏稠度降低原因促进了出血量的增加。
总之,我们认为限制性液体复苏相比充分性液体复苏治疗失血性休克患者更具优势,可在维持组织灌注压的基础上,避免对正常内环境及代偿机制的干扰,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1] 黄健,刘承志,蒋雪梅,等.创伤失血性休克合并慢性肾功能衰竭进行限制性体液复苏在代偿期相关探讨[J] .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3, 7(13): 91-92.
[2] 王云川.不同液体复苏抢救创伤非控制出血性休克的对比分析[J] .中国医学创新, 2014, 11(5): 44-46.
[3] 叶家茂.允许性低血压复苏在上消化道大出血失血性休克治疗中的体会[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3, 17(21): 153-154.
[4] 陈洁,张海光,王明.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液体复苏临床分析[J] .中国医 师进修杂志:综合版,2010,33(11): 59-60.[5] 万俊平,尚雪梅.不同模式液体复苏治疗失血性休克的疗效观察[J]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0,12(27): 88-88.
[6] 严四军,邓波荣,刘燕,等.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肺挫伤合并失血性休克的疗效评价[J] .临床军医杂志, 2010, 38(3): 354-356.
[7] 王梅. 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创伤失血性休克中的临床应用[J]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2010, 17(1): 31-33.
[8] 崔广清,孙卫和,冒秀宏.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肺挫伤合并失血性休克分析[J] .中国医药指南, 2012, 9(31): 85-87.
[9] 孙洋,张永创,赵鸿,等.严重多发伤休克早期液体复苏疗效分析[J] .医学新知杂志, 2013, 23(2): 132-132.
[10]邱健春,徐敏雯,黄淑英,等.创伤性休克应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救治时的临床护理应用研究[J] .赣南医学院学报, 2011, 31(1): 24-25.
(收稿 2014-07-09)
R
B
1077-8991(2015)01-00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