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罡
容克计划与中国机遇
李 罡
(一)欧洲经济复苏势头疲弱,投资增长乏力
受全球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的影响,2009年欧盟经济衰退幅度达到4.4%,2010年欧盟经济恢复正增长,但2012年再度陷入衰退,衰退幅度为0.5%。自2013年第二季度以来欧盟经济表现出复苏迹象,但是复苏趋势十分疲弱。2013年欧盟经济陷入停滞状态,2014年欧盟经济增长仅为1.3%,仍然没有达到危机前3.1%的增长水平。欧洲经济增长疲弱主要是由于消费、投资、出口增长乏力。2014年第二季度欧盟个人消费总量只相当于2007年的水平,固定资本投资总额比2007年投资水平低15%。2013年欧盟固定资本投资总额约为2.6万亿欧元,占当年GDP总额的19.3%。经济学中将可持续的投资率界定为,投资总额占GDP的比重应为21%~22%。按照这一比重,2013年欧盟固定资本投资总额应为2.84万亿~2.97万亿欧元之间,而欧盟国家的实际投资比理想的投资低2300亿~3700亿欧元。
(二)劳动力市场情况有所改善,但失业率高企仍是巨大挑战
欧盟采取的改革劳动力市场、促进就业的措施使得劳动力市场环
境有所改善。2014年就业率提高0.9个百分点,欧盟委员会预测2015年欧盟就业率仍然呈上升趋势。但欧盟国家严峻的就业形势仍未从根本上缓解,高企的失业率仍然是欧盟各国的一大心病。自2012年以来,欧盟的失业率一直处于10%的高位。2014年欧盟失业率为10.2%,与上年相比虽有所下降,但下降幅度仅为0.7个百分点。欧盟失业问题的严重性在不同成员国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2014年,欧盟28国中失业率水平超过欧盟平均水平的有12个国家。其中希腊(26.5%)、西班牙(24.5%)、克罗地亚(17.3%)三国的失业问题最为严重。欧洲国家的青年失业问题更为严重。2014年,欧盟青年失业率水平为22.2%,有13个成员国的青年失业率超过欧盟平均水平。西班牙(52.4%)、希腊(53.2%)的青年失业率甚至达到50%以上的惊人水平。
(三)财政状况有所改善,但债务压力依然很大
欧盟的财政整顿和财政紧缩措施效果明显,欧盟财政状况明显改善。2010—2014年欧盟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持续下降。2014年,欧盟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由2010年的6.4%降为3%,降至稳定与增长公约规定的3%上限。根据欧盟委员会的预测,今明两年欧盟财政赤字比重将继续下降,分别降为2.6%、2.2%(见表1)。从国别来看,2014年,实现财政赤字低于3%而达标的国家有18个,其中德国、卢森堡、丹麦3个国家实现了财政盈余。其余10个欧盟国家财政赤字仍未达标,其中西班牙、斯洛文尼亚、英国、匈牙利4个国家的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超过5%。欧盟公共债务占GDP的比重虽然仍呈上升趋势且仍高于60%的上限,但增长幅度呈下降趋势。从整体来看,欧盟的财政状况有所改善,但各国财政面临的压力大小不同。2014年,公共债务占GDP比重超过100%的国家有6个,分别是比利时(106.4%)、爱尔兰(110.8%)、希腊(176.3%)、意大利(131.9%)、塞浦路斯(107.5%)和葡萄牙(128.9%),南欧国家
表1 2010—2016年欧盟财政状况变化
注:2014—2016年为预测数据。
资料来源:欧盟委员会欧洲经济冬季预测报告
乌克兰危机爆发后,欧盟对俄制裁措施不断升级,由资产冻结、旅行禁令等针对个人和企业的制裁手段逐渐升级为实质性的经济制裁。俄罗斯也采取了诸如禁止从欧盟进口农产品的反制裁措施。欧盟是俄罗斯最大的贸易伙伴,俄罗斯是欧盟第三大贸易伙伴。欧盟各国与俄罗斯在不同领域存在不同程度的依赖,俄罗斯不仅是欧盟成员国重要的能源供应国,还是法国军火和德国机械设备的重要出口市场。俄欧相互制裁对地缘上与俄罗斯接近的北欧国家和波罗的海国家的冲击更为严重。芬兰是欧元区中对俄罗斯经济依存度最高的国家,俄罗斯是除欧盟外芬兰的第二大出口市场。俄欧相互制裁对芬兰对俄出口造成了冲击。根据芬兰海关的数据,2014年芬兰对俄出口额为46.3亿欧元,比2013年同期下降7.3亿欧元,下降幅度为15.8%。俄欧相互制裁导致俄欧双边贸易额和相互投资的下降,对复苏乏力的欧洲经济无异于雪上加霜。
特别是希腊和意大利仍然是公共债务问题比较严重的国家。
(四)结构改革难见进展
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欧元区国家遭受严重冲击,多个国家陷入债务危机,各国纷纷采取反危机措施进行应对。反危机措施虽然见效快,但不能调整引发危机的经济社会结构,甚至会强化现存的导致危机的结构性问题。因此,以德国为代表的欧元区核心国家坚持认为推进以提升增长能力和经济效率为目标的结构改革才是欧洲国家实现真正复苏和持续增长的根本之策,即欧元区国家应积极推进以下几个方面的改革:减少对产品市场的管制,解除产业管制,推动产业竞争,提高企业效率;进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优化社会保障,避免社会福利过度膨胀;改革劳动力市场,增强劳动力市场弹性和活力。欧元区国家推进结构改革缓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缺乏坚定推行结构改革的强硬政治领袖。结构改革是利益的调整和再分配,自然会遭到来自不同利益集团的反对。因此,需要有号召力的强势政治人物来平息反对结构改革的声音。其次,结构改革的效果不是短期内能显现的,改革初期还可能引起经济增长的下降、社会福利水平的降低、失业率的提高,这些问题会引来不同程度的社会不满甚至抗议,甚至会导致现任政府的下台。从这个意义上讲,结构改革对现任政府来说具有很大的政治风险,这是结构改革推进缓慢的政治原因。最后,欧盟和欧央行采取的一些反危机措施缓解了经济危机的冲击,削弱了危机国家进行结构改革的动力。
(五)地缘政治危机令欧洲经济雪上加霜
乌克兰危机爆发后,欧盟对俄制裁措施不断升级,由资产冻结、旅行禁令等针对个人和企业的制裁手段逐渐升级为实质性的经济制裁。俄罗斯也采取了诸如禁止从欧盟进口农产品的反制裁措施。欧盟是俄罗斯最大的贸易伙伴,俄罗斯是欧盟第三大贸易伙伴。欧盟各国与俄罗斯在不同领域存在不同程度的依赖,俄罗斯不仅是欧盟成员国重要的能源供应国,还是法国军火和德国机械设备的重要出口市场。俄欧相互制裁对地缘上与俄罗斯接近的北欧国家和波罗的海国家的冲击更为严重。芬兰是欧元区中对俄罗斯经济依存度最高的国家,俄罗斯是除欧盟外芬兰的第二大出口市场。俄欧相互制裁对芬兰对俄出口造成了冲击。根据芬兰海关的数据,2014年芬兰对俄出口额为46.3亿欧元,比2013年同期下降7.3亿欧元,下降幅度为15.8%。俄欧相互制裁导致俄欧双边贸易额和相互投资的下降,对复苏乏力的欧洲经济无异于雪上加霜。
投资是拉动经济增长、创造就业的重要因素。投资者信心不足,投资不振是欧洲经济复苏乏力的原因之一。2013年,欧盟国家的固定资本投资总额为2.6万亿欧元,与危机前2007年的峰值3万亿欧元相比,低出近14个百分点。其中,西班牙、意大利、希腊投资下降幅度最大,成为拉低欧盟投资总水平的主要国家。为了促进欧盟国家的投资,新任欧盟委员会主席容克提出了欧盟未来三年种子资金为210亿欧元(预计带动3150亿欧元)的欧洲投资计划(也称为容克计划),并于2014年11月26日正式公布。容克计划主要由以下三部分内容构成:
(一)建立“种子基金”——欧洲战略投资基金
根据容克计划,欧盟委员会将与欧洲投资银行合作,建立欧洲战略投资基金(European Fund for Strategic Investments ,简称EFSI),由欧洲投资银行全面负责该欧洲投资计划的相关投融资事宜。欧洲战略投资基金的融资来源主要有,欧盟投入160亿欧元财政预算资金,欧洲投资银行出资50亿欧元,总计210亿欧元作为“种子基金”,鼓励成员国直接或者间接(通过各国的国家促进银行)为种子基金的扩大再融资做出贡献,同时吸引私人和外国投资者的进入。总额为210亿欧元的欧洲战略投资基金中,将有160亿欧元的资金用于带动基础设施(交通、能源、宽带)、教育、研究、创新、可再生能源等领域的长期投资,计划撬动2400亿欧元的资金进入上述长期投资领域,50亿欧元用于促进中小企业投资,计划撬动750亿欧元资本进入中小企业(见图1)。2015年1月13日,欧盟委员会提出了关于建立欧洲战略投资基金的立法提案,并于3月10日获得欧盟财长会议的通过。4月20日欧洲议会的相关委员会对该提案进行了投票。欧洲议会立法机构正对该提案进行立法讨论,拟以法律的形式确保欧洲投资计划的资金流向急需资金支持且具有较高附加值的部门。欧洲投资计划的相关法律文本将于6月份正式出台。届时,欧洲战略投资基金将开始正式运转。
图1 欧洲投资计划(容克计划)图示
资料来源:欧盟委员会网站(http://ec.europa.eu/priorities/jobs-growth-investment/plan/financing/index_en.htm),2015年5月25日访问
欧洲战略投资基金虽然还未正式运转,但已经获得欧洲主要国家的支持。如表2所示,德国、西班牙、法国、意大利、卢森堡、波兰六国先后宣布将通过本国的国家促进银行为本国获得容克计划资金支持的项目提供配套资金支持。2015年2月,德国和西班牙宣布向欧洲战略投资基金注入80亿欧元和15亿欧元,以支持本国获得容克计划支持的项目。3月,法国和意大利又分别承诺向欧洲投资计划注资80亿欧元以支持本国的获批项目。4月9日,卢森堡也宣布将通过国家促进银行向容克计划支持的项目注资8000万欧元。4月21日波兰政府宣布向受到欧洲战略投资基金支持的本国项目注资80亿欧元。
如图2所示,欧洲战略投资基金的出资机构欧盟委员会和欧洲投资银行共同指派人员组成指导委员会(the Steering Board),指导委员会成员人数和投票权由出资机构的出资金额大小决定。出资越多,指派人员数量和投票权就越多。指导委员会通过投票决定有关战略投资基金的若干重大决定,并采用一致通过原则。指导委员会有权就投资方向、投资风险、投资政策、资金分配等重大问题做出决定。指导委员会下设投资委员会,投资委员会对指导委员会负责。投资委员会由6名独立专家和正副执行总监各一名组成。执行总监在副总监的协助下全面负责战略基金的日常管理工作。执行总监和副总监由欧盟委员会和欧洲投资银行共同提名,由指导委员会任命。投资委员会负责对一些具体项目进行评估,以决定哪些项目可以获得欧洲战略投资基金的支持。投资委员会在项目选择时,没有地区或部门限制,只要属于欧洲战略投资基金优先支持项目都可获得批准。
(二)容克计划的优先支持项目与技术支持
容克计划在项目选择上将优先支持有利于促进欧洲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投资项目。具体来讲,优先支持项目的标准为:生产附加值高;具有经济可行性且社会经济效益高;在未来三年(2015—2017年)可以开始运营。根据上述标准,容克计划将支持项目确定为战略性基础设施(数字、能源)、工业中心的交通基础设施、教育、创新研发、可再生能源等长期投资项目。欧洲国家的中小企业和中型上市企业在创造就业机会、促进经济增长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容克计划将中小企业投资项目也列为优先支持项目。
为了为项目遴选提供技术支持,遴选出那些符合容克计划优先支持标准的项目,2014年9月经欧盟经济与财政部长会议提议,欧盟投资特别工作组(EU Task Force on Investment)建立。特别工作组由欧盟委员会和欧洲投资银行共同领导,成员包括所有欧盟成员国的代表。特别工作组负责对欧洲各国的投资项目进行遴选。12月9日,欧盟投资特别工作组发布报告,认为全欧洲约有2000个潜在投资项目,投资规模达1.3万亿欧元,未来三年有可能启动的项目投资规模为5000亿欧元左右。
投资者缺乏信心及投资信息透明度不够是影响投资欧洲的主要障碍。容克计划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建立投资项目的透明通道,以恢复投资者的投资信心。如果进展顺利,2015年6月欧盟委员会的投资计划提案将通过欧洲议会的最后立法程序后生效,欧洲战略投资基金也将于9月份正式开始运作。届时,欧盟将建立一个更加专业的投资咨询中心(Investment Advisory Hub)以更加有效地对欧洲各国的投资项目的社会经济价值进行评估,并提供专业化的技术支持。
表2 已宣布向欧洲战略投资基金注资的欧洲国家及注资金额一览表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欧盟委员会网站公布的数据整理绘制。
图2 欧洲战略投资基金的治理框架
资料来源:作者自制
欧洲战略投资基金尚未开始运转,但已经在项目遴选上取得进展。2015年4月22日,欧洲投资银行宣布,已选定4个投资项目作为容克计划的第一批支持项目,支持总金额约为3亿欧元。这四个支持项目分别是:西班牙的医学研究项目、克罗地亚的机场扩建项目、爱尔兰兴建14个医疗卫生中心的项目、意大利工业创新支持项目。
(三)消除投资障碍,改善投资环境
投资管理环境会对投资、增长和就业产生直接影响。投资管理框架和制度清晰、稳定且可预测,企业才能对投资收益做出正面的预期,才能增强其投资信心。一项长期投资项目通常要持续几年甚至数十年,投资管理制度的稳定和可预测对长期投资项目至关重要。开办新企业的成本、融资渠道、行政审批的繁杂程度、公共管理效率都是投资环境的构成部分,都会对投资决策和商业运转产生影响。欧盟虽然在投资环境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各成员国的投资环境还存在很大差异,融资环境和部门投资环境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改善欧洲投资环境是容克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优化企业融资环境,促进企业投资。目前,欧洲企业融资过度依赖银行,而非资本市场,因此在银行贷款收紧时融资易受到冲击。为了稳定金融市场,为长期投资项目和中小企业提供良好的融资环境,容克计划提出加快欧洲资本市场联盟(European Capital Union)建设步伐。单一资本市场的建设将有利于消除欧洲金融市场碎片化问题,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提升企业投资信心。为推进单一资本市场建设,欧盟将进一步加强透明、简化、稳定的高质量资产证券化市场建设。第二,目前,欧洲各国的经济部门还存在不同程度的管制,还未真正实现市场要素完全自由流动的单一市场目标。为此,欧盟委员会首先要消除存在于能源、电信、数字、交通等基础设施部门的各种管制壁垒,同时也要消除服务市场和产品市场的各种壁垒,优化市场环境,以真正建立各种产品和要素自由流动的单一市场,促进企业投资。
(一)容克计划的出台将激发中国企业赴欧投资潜力
近年来,中欧投资关系出现的一个新趋势是中国企业对欧盟投资增长势头强劲。欧债危机爆发后,中国对欧盟投资逆势增长,呈现跨越式发展态势。2009年中国对欧盟直接投资存量达到62.78亿美元,比2008年增长了近一倍。截至2012年年底,中国对欧盟直接投资存量已达315.38亿美元,比2005年增长了40倍。欧债危机背景下,中国企业加快对欧投资步伐,为欧洲经济注入了活力,带来诸多好处:缓解了欧洲流动性缺乏困境,为欧洲创造了更多就业岗位,促进被并购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帮助欧洲企业扩大其全球市场份额,有利于提高欧洲企业的资产价值。但应该看到,中国对欧投资仍然处于起步阶段,投资增加的空间很大。根据中国官方的统计数据,截至2013年年底,中国对欧盟直接投资存量为400.97亿美元,占中国当年海外直接投资存量总额的6.1%。中国对欧盟直接投资虽然增长迅猛,但在欧盟吸收外资中的比重仍然较小。根据欧盟统计局的数据,截至2012年年底,中国对欧盟直接投资存量为1180亿欧元,占欧盟吸收域外国家直接投资存量总额的2%。而美国对欧盟直接投资存量为16550亿欧元,占欧盟吸收域外国家直接投资存量总额的比重为32%。二者相差悬殊,中国对欧投资增长潜力巨大。作为容克计划种子基金的欧洲战略投资基金总额仅为210亿欧元,投资杠杆乘数为15倍,计划撬动3150亿欧元进入欧洲实体经济。容克计划明确表示,既鼓励欧盟各国政府为欧洲战略投资基金出资,也欢迎私人资本和外国资本进入欧洲,这为中国企业赴欧投资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二)与容克计划支持项目的合作有利于中国企业转型升级
欧盟经济体位居全球产业链分工上游,社会总体稳定,市场成熟透明,劳动力整体素质高,创新能力强,尤其是德国、英国、法国、荷兰等欧盟核心国家,在先进技术、管理经验、知名品牌等方面具有领先优势。根据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2014—2015年全球竞争力报告》,竞争力排名前十的国家中有六个是欧洲国家,分别是瑞士(排名第一)、芬兰(排名第四)、德国(排名第五)、荷兰(排名第八)、英国(排名第九)和瑞典(排名第十),其中瑞士连续六年蝉联榜首,成为全球最具竞争力的国家。核心国家良好的投资环境和较高的科技水平对中资企业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成为中资企业在欧投资的理想目的地。研发创新、可再生能源等科技含量高的投资项目属于容克计划的优先支持项目。中国企业应该积极参与这些科技含量较高投资项目的招投标,以提升自身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增强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
(三)与容克计划支持项目的合作有利于中国产业优势的发挥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工业基础相对薄弱,技术优势不明显,只能利用自身的劳动力优势生产和出口价格低廉、技术要求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中国制造曾一度被贴上低端、廉价、技术水平低的标签。随着现代工业体系的建立和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中国的高端制造业规模持续快速增长,积累了丰富的科技创新成果和自主知识产权。中国政府积极倡导和扶
鉴于投资出口驱动型经济增长模式的弊端,以及当前中国面临的诸多结构性问题,中国在全面推进改革的过程中,应该逐步实现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型。建立新型增长模式的一个关键点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社会安全网,以此来提高中国居民的可支配收入,释放居民的巨大购买力,促进消费的增长,使消费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量。同时,不断推进中国的金融市场的市场化改革,消除金融压抑问题,为投资创造良好的融资环境。在消费需求增加和投资环境改善的驱动下,促进投资的理性增长,从而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的增加。
持中国企业在铁路、核电、汽车、船舶、化工、冶金等优势行业开展国际产能合作。容克计划将基础设施项目作为优先支持项目之一,一方面是因为随着欧盟的扩大,欧盟成员国间经济发展水平和基础设施建设存在较大差距,不利于欧盟各国的融合与欧洲一体化的发展;另一方面是因为作为早期资本主义国家,欧洲核心国家正面临着基础设施老化的问题,成为这些国家经济增长的一个瓶颈。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特别是高铁建设方面技术先进、性价比高,在国际社会优势明显,需求旺盛。从这个意义上讲,容克计划将为中国高铁项目提供走进欧洲的机遇。
(四)容克计划将为中国中小企业走向欧洲提供机遇
中国对欧投资企业的所有制形式多样,包括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企业、私营企业及个人。从投资规模来看,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对欧投资总额高于私营企业。根据美国荣鼎咨询(Rhodium Group)发布的报告,2000年至2011年中国对欧盟27国直接投资额中,国有企业和主权财富基金投资额占72%,私营企业和私人控股企业投资额占28%。虽然国有企业仍然是对欧洲投资的主力,但中小企业和私人投资者对欧投资日益活跃。美国荣鼎咨询报告显示,2000年至2011年中国对欧盟投资交易数累计573项,其中359项是由私营企业或私人控股公司完成的,占交易项目总数的63%。容克计划强调中小企业投资在促进欧洲就业、活跃欧洲经济、拉动经济增长方面的重要作用。容克计划210亿欧元的种子基金中,有50亿欧元(约占24%)是用来支持中小企业投资项目的,并计划撬动750亿欧元的资本进入中小企业。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中国私营企业日益成长壮大,在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中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中小企业赴欧投资,不仅有利于民营资本的成长壮大,其民间身份也有利于打消欧洲国家对中国资本的疑虑。
(五)容克计划与“一带一路”共同助力中欧经贸关系发展
欧洲是“一带一路”的终点,“陆上丝绸之路”将大大缩短亚欧之间的货物运输路程,节省物流成本,增强双方产品的价格竞争力,从而提升中国对欧洲投资、便利中欧产品进入彼此市场、促进中欧贸易投资关系的发展。待“一带一路”成熟后,可以预见亚欧之间的商品流动将更频繁,中国与欧洲国家自由贸易区建设步伐也将加快。“一带一路”和容克计划均将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优先支持的领域,欧洲东部和新丝绸之路的西段在地理位置上交互在一起,是连接欧亚的枢纽,这为欧洲和中国间的投资合作提供了契合点。容克计划的推出恰逢其时,符合中国自身的经济和地缘政治安排,将与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相互对接、相互呼应、相互促进,并且共同促进中欧之间贸易投资关系的发展。
(一)中国投资—出口拉动型增长模式及其转型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主要是投资和出口拉动的结果。1980年中国的固定资本形成占GDP的比重为30%,而2014年这一比重提高至50%左右。投资成为这一模式下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国居民的高储蓄率、国有企业的高额利润和流入的外资支撑了中国投资率的持续上升。在城市化进程中,中国农村的大量廉价劳动力从农村进入城市,为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而廉价的劳动力,由此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获得了很强的价格竞争优势。出口成为这一模式下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另一重要因素。全球经济危机爆发后,世界经济受到严重冲击,中国出口部门受到冲击。在出口增长乏力的背景下,中国政府出台了4万亿元的投资刺激计划,希冀通过扩大信贷来刺激私人和公共投资,以此来促进经济增长。不管是金融危机爆发前还是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都没有发生根本性的转变,投资仍然是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量。
这种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的增长模式的弊端逐渐暴露出来。第一,过度投资导致一些部门产能严重过剩,生产效率低下,经济失衡问题严重。第二,大规模的投资导致政府债务比重持续攀升。根据国家审计署发布的数据,截至2013年6月底,全国各级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20.7万亿元,其中11.1万亿元为政府直接债务,2.9万亿元为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6.7万亿元为可能承担一定救助责任的债务。截至2013 年6月底,省市县三级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余额10.6万亿元,比2010年年底增加3.9万亿元,年均增长19.97%。其中:省级、市级、县级年均分别增长14.41%、17.36%和26.59%。第三,过度依赖出口的增长模式使得中国经济容易遭受世界经济周期性变化的冲击。
鉴于投资出口驱动型经济增长模式的弊端,以及当前中国面临的诸多结构性问题,中国在全面推进改革的过程中,应该逐步实现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型。如图3所示,建立新型增长模式的一个关键点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社会安全网,以此来提高中国居民的可支配
收入,释放居民的巨大购买力,促进消费的增长,使消费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量。同时,不断推进中国的金融市场的市场化改革,消除金融压抑问题,为投资创造良好的融资环境。在消费需求增加和投资环境改善的驱动下,促进投资的理性增长,从而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的增加。
(二)容克计划对中国经济增长模式转型的启示
容克计划的核心目标是通过刺激投资来拉动欧洲经济增长,但容克计划并不是对所有投资项目都给予融资支持,而是非常重视投资项目的质量和社会经济效益,对予以支持的投资项目拥有严格的筛选程序。融资便利只是解决了企业的融资问题,营商环境直接影响企业的经营成本和利润的高低,是影响企业投资决策的重要因素。容克计划重视投资质量、促进投资环境改善、积极扩大就业的做法与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基本要求完全一致,值得中国借鉴。
1.提高投资质量,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
目前,中国投资占GDP的比重高达50%,产能过剩、产业失衡、资本效率下滑、环境污染严重,这种依赖投资数量的扩大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难以持续。新常态下,中国投资增速将明显下降,将以提高投资质量为核心。进行技术升级,使用先进的环保生产技术,提升投资质量,实现绿色投资,将对中国经济产生积极的影响。第一,促进中国经济的均衡发展和中国经济由投资拉动型模式向消费拉动型转变。第二,制造业部门投资成本的上升和投资回报率的下降,会引领资本流向服务业部门,促进中国服务业的发展。第三,绿色投资还有利于中国经济的现代化,促进中国企业向高附加值产品生产模式转变。容克计划根据技术价值和社会效益确定投资项目,这样就可以确保所确定的项目有利于欧洲社会经济发展,推动欧洲国家的可持续发展。中国在经济增长模式转型中,也应对投资项目进行全面评估,选择会产生较大社会经济效益的项目,实现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2.推进财政金融体制改革,改善投资环境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中国的投资环境有了很大改善。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投资环境还有待提高。第一,
图3 新常态下中国的新型经济增长模式
资料来源:Moreno Bertoldi and Annika Melander, “China’s Reforms: Time to Walk the Talk”, ECFIN Economic Brief, Issue 41, April 2015
要改善企业融资环境。中国的储蓄率非常高,但信贷分配十分不合理。行政干预对信贷市场的干预依然严重。银行在发放贷款时,倾向于将贷款发放给国有企业和大型企业,中小企业面临融资难、融资贵的困境,由此导致中国金融体系中影子银行问题严重。从这个意义上讲,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可能对金融部门产生积极的溢出效应,促进银行部门效率的提高。同时,中国也应积极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第二,要推进财政税收制度改革,减轻企业负担。根据世界银行最新发布的营商指数排名,中国税收总额占毛利润的比重为64.5%,高于东亚国家(34.4%)和OECD国家(41.3%)的平均水平。目前,中国已在营改增方面取得一定进展,即逐渐将缴纳营业税的应税项目改为缴纳增值税,增值税就是对于产品或者服务的增值部分纳税,减少了重复纳税的环节。第三,要简化政府审批程序,减少政府对市场决策的干预。根据世界银行最新公布的营商指数,在中国开办新企业需要通过11项审批程序,需要30天完成程序审批,申办新企业所需的成本为人均收入的1%。而OECD国家需通过4.8项审批手续,平均需要9.2天完成所有手续,两项指标均低于中国的水平。但OECD国家申报新企业所需成本为人均收入的3.4%,高于中国的平均水平。上述比较说明中国应进一步简化企业投资的审批程序。中国在上海自贸区建设进展顺利,在通关便利化方面取得了进展。上海自贸区建设在简化企业投资审批程序、降低企业投资成本、提高企业投资效率方面,做出了很好的示范效应。2015年,中国将推进在广东、福建、天津三地的自贸区建设。
3.促进服务业部门的投资和中小企业的发展
随着中国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中国居民的消费结构也在发生变化,物质产品消费比重将有所下降,旅游、教育、保险、商业服务等服务产品的消费比重将不断提高。目前,中国服务业部门不发达,2014年服务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为48%,低于金砖国家55%的平均水平。服务业属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部门的发展将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有利于就业率的提高。由于服务业劳动密集型及非污染性,服务驱动型经济增长模式更具包容性和可持续性。对服务业部门进行市场化改革,减少国有企业在服务业部门中的比重,促进服务业部门繁荣将对中国经济产生积极影响。以公共资本作为种子基金,撬动私人资本进入实体经济是容克计划的主要做法。中国应该改变过去政府作为投资主体的做法,积极引导和扶持私人资本扩大投资,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以增强市场活力和扩大就业。
容克计划虽然为中国资本走向欧洲提供了机遇,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中国企业赴欧投资面临一些挑战。中国企业在欧洲增加投资面临的最大障碍之一,是欧洲的一些政府和民众对中国企业心存偏见,甚至担心中国资本会“占领”或“吃掉”欧洲。巴西在欧洲的投资是中国对欧投资的10倍,南非对欧投资也比中国多,委内瑞拉与中国处于同一水平,但没有人怀疑这些国家要“占领”或“吃掉”欧洲。显然,欧洲对中国存在一些误解和偏见。
要克服这些对中资企业的偏见,一方面需要欧洲国家政府和民众客观看待中国企业的投资行为,另一方面也需要中资企业加强自身建设,克服对欧投资的一些盲点和误区。第一,中资企业应加强对欧洲政策法律环境的了解。很多来欧洲投资的中国企业主过于乐观,认为只要有了资金就能解决一切问题,其实他们对欧洲的政策法律环境相当陌生。对于法制健全的欧洲市场来说,不了解法律政策环境的中国企业必将面临重重障碍。第二,中资企业应加强与当地工会组织的合作。一些中国企业对欧洲当地工会组织的抵触情绪估计不足。近年来,试图在欧洲并购的不少中国企业都是因为在处理同工会关系时“简单粗暴”而遭遇巨大阻力。第三,中资企业应注重运用公关策略,加强与当地政府与民众的沟通。来欧洲投资的中国企业因缺乏战略意识和公关策略,让当地人觉得并购纯粹是为了获得欧洲的核心技术,而不注重在当地履行社会责任,极易加剧当地政府和民众对中国企业投资目的的怀疑。只有加强沟通才能消除这些怀疑和偏见。第四,推动中欧投资协定谈判,为中欧相互投资建立制度保障,加强对中国海外投资企业利益的保护。
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责任编辑:魏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