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凤娇(副教授) 陈 忠(副教授)
随 着国际分工的深入发展和世界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生产性服务业获得快速发展,并日益对各国(地区)国民经济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推进金融、教育、文化、医疗等服务业领域有序开放,放开建筑设计、会计审计、商贸物流、电子商务等服务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2014年8月,国务院进一步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指导意见》,明确规划了生产性服务业的重点发展领域和具体保障措施。这表明,扩大生产性服务业的对外开放力度,提升生产性服务业的出口竞争力,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贸易,是中国构建开放型经济体制的关键环节,是中国从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的重要支撑。
但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生产性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加剧,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出口增速大幅下降,出口竞争力不断弱化。因此,如何破解危机后生产性服务业出口所面临的困境,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大发展,成为当前中国外贸转型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一直存在紧密的经贸关系,贸易投资领域合作广泛,生产性服务业互补性明显。而《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的签署更为两岸生产性服务贸易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政策基础。因此,两岸生产性服务业如能进一步加强开放与合作,将可实现优势互补,有效地突破各自生产性服务业出口贸易中所存在的瓶颈,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出口竞争力的共同提升。
根据联合国贸易统计数据库(UNCTAD)关于服务贸易的统计分类,文章所指的生产性服务业贸易具体包括运输服务、通信服务、建筑服务、保险服务、金融服务、计算机与信息服务、专利权和特许费服务等7大类。
(一)加入WTO后贸易壁垒大幅消除,两岸生产性服务业出口快速发展
图1 两岸生产性服务业出口贸易额及其比重
2001年后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相继加入WTO,为各自生产性服务业出口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从大陆方面来看,生产性服务出口贸易额从2002年的85.48亿美元上升至2008年的588.36亿美元,出口规模在6年时间里增加了5.88倍,年平均同比增长率高达38.15%。由于生产性服务出口贸易增速远高于服务出口贸易的总体增速,大陆生产性服务出口贸易额占服务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也由2002年的21.51%提高至2008年的40%。但是生产性服务出口贸易的快速发展,并未改变大陆生产性服务贸易持续逆差的现实。2002年大陆生产性服务贸易逆差为140.41亿美元,2008年逆差扩大到241.59亿美元。这表明该期间生产性服务进口贸易的发展速度明显快于出口。主要原因有:一是经济快速增长。大陆经济在该期间的快速发展使得进口大幅增加,其中也包括对生产性服务进口的增加。二是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生产性服务业是服务业与工业的黏合剂,大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客观需要生产性服务业的大力发展。但由于大陆生产性服务业的总体发展水平较低,难以满足国内日益增加的需求,致使对生产性服务的进口显著增长。
与此同时,台湾生产性服务业出口也有一定的发展,出口额从2002年的 58.23亿美元扩大到2008年的115.88亿美元,年平均同比增长率为12.50%。相应地,台湾生产性服务出口贸易额占服务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也从2002年的 26.91% 上升为 2008年的31.46%,升幅仅为4.55%。与大陆相同,该期间台湾生产性服务贸易也是一直处于逆差的状况,但是逆差额并未表现出持续恶化的趋势,变动范围介于41亿~55亿美元之间,这表明台湾生产性服务出口贸易增速与进口贸易增速基本相当。
比较而言,2002—2008年间大陆生产性服务出口贸易的发展速度要远高于台湾,导致两岸生产性服务出口贸易规模的差距逐步拉大,相对规模从2002年的1.78扩大到2008年的5.08。另从生产性服务出口贸易额占服务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来看,2007年大陆生产性服务出口贸易占比首次高于台湾。
(二)2008年后世界经济恢复缓慢,两岸生产性服务业出口增长乏力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全面爆发,两岸生产性服务业出口出现转折。从大陆方面看,2009年大陆生产性服务出口贸易明显下降,出口贸易额相对 2008年减少了157.05亿美 元,同比减少26.69%。此后,得益于双宽松刺激政策效应的发挥,2010年大陆生产性服务出口贸易得到恢复性发展,2010年出口贸易额比2008年增加了423.43亿美元。但由于世界经济的恢复速度远低于预期,国外对生产性服务的需求未有实质性增加,加之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加剧,2010—2013年大陆生产性服务出口贸易的年平均同比增长率仅为5.29%,并且2013年再次呈现负增长。由于出口贸易增长缓慢,大陆生产性服务出口贸易额占服务贸易总额的比重由 2010年的38.89%下降至2013年的35.67%,降幅达3.22%。而生产性服务贸易逆差也继续呈现扩大趋势,逆差额从2010年的395.42亿美元增加到2013年的790.80亿美元。
与大陆一样,2008年后台湾生产性服务出口贸易增速也出现较大幅度的下降,2010—2013年的年平均同比增长率为5.43%,与危机前相比下降了7.07%,但下降幅度远小于大陆。生产性服务贸易净出口及其出口比重与危机前相当,并未有实质性的改变。
根据以上的对比分析,可以发现,危机前大陆和台湾生产性服务出口都实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而危机后大陆和台湾生产性服务出口增长放缓,均低于世界6.63%的年同比增长率,这表明危机后两岸生产性服务出口已经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危机前大陆生产性服务出口增速高于台湾,但危机后大陆生产性服务出口增速却低于台湾。其背后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通过深入地分析两岸生产性服务业的出口结构变化特征,可以找到部分答案。
为了便于探讨大陆和台湾地区生产性服务出口的结构特征,以生产性服务各部门所含知识技术密集程度的差异为基准,进一步将生产性服务划分为低、中、高知识技术密集型三大部门。其中,运输服务和建筑服务属于低知识技术密集型部门;保险服务、金融服务、专利权和特许费服务属于高知识技术密集型部门;其他部门归为中知识技术密集型部门。
表1 海峡两岸生产性服务业净出口 单位:亿美元
(一)低知识技术密集型部门是两岸生产性服务出口的核心
如表2所示,历年来大陆和台湾低知识技术密集型部门的出口占比均超过70%,两岸生产性服务出口以低知识技术密集型部门为主。
从时序来看,大陆方面,低知识技术密集型生产性服务的出口占比一度达到85%,但从2008年以后呈逐年下降的趋势,2013年降至65.69%,为考察期间的最小值。台湾方面,2008年前低知识技术密集型生产性服务的出口占比持续上升,2008年达到该期间的最大值81.34%,此后该比重波动下降,2013年降至71.42%。比较而言,2008年以后,台湾低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出口占比开始超过大陆,并且差距逐步拉大。
另分部门来看,考察期内大陆运输服务的年均出口占比为63.11%,该占比从2004年后呈明显下降趋势,从 2004年的73.45%降至2013年的51.22%。台湾运输服务的年均出口占比为72.01%,并从2008年开始波动小幅下降,2013年为68.81%。在建筑服务部门方面,大陆的年均出口占比为 15.33%,远高于台湾的2.25%。
由此,目前大陆和台湾生产性服务出口仍以低知识技术密集型为主,但是出口占比从2008年以后开始持续下降,即危机后两岸低知识技术密集型生产性服务出口增长显然慢于其他部门。基于此判断,低知识技术密集型生产性服务出口的减少,是造成危机后两岸生产性服务出口增长乏力的主因。另外,从包含部门来看,两岸生产性服务出口主要集中于运输服务部门。危机后两岸运输服务的出口占比均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但大陆的降速要远大于台湾。由于大陆和台湾在运输服务部门出口的不同表现,导致大陆低知识技术密集型生产性服务出口占比下降的幅度要远大于台湾。这也可以部分地解释危机后大陆生产性服务出口增速要低于台湾。
(二)台湾高知识技术密集型生产性服务的出口占比高于大陆
考察期内,大陆高知识技术密集型生产性服务的出口占比平均为5.54%,台湾地区则高达19.84%,台湾高知识技术密集型生产性服务的出口占比明显高于大陆。
表2 两岸生产性服务各部门出口额占生产性服务出口总额的比重 单位:%
进一步分析发现,虽然大陆高知识技术密集型生产性服务的出口占比相对较低,但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从2006年的3.18%上升至2013年的11.04%,表明相对其他生产性服务部门来说,近年来大陆在高知识技术密集型生产性服务的出口上实现了较快增长。而台湾高知识技术密集型生产性服务的出口占比总体呈现波动下降趋势,从2002年的27.05%降至 2013年的 19.19%,2010年达到13.95%的最低水平。由于大陆和台湾在高知识技术密集型生产性服务出口占比上的“一升一降”,使得两岸高知识技术密集型生产性服务出口占比的差距快速缩小。从具体的部门分析,两岸高知识技术密集型生产性服务出口占比走势各异的主要原因是:大陆的保险服务、金融服务以及专利权和特许费服务三个部门占比从2006年以来都持续上升;但是台湾保险服务和金融服务两部门的出口增长放缓,从而导致近年来台湾高知识技术密集型生产性服务出口占比下降。
(三)大陆中知识技术密集型生产性服务的出口占比高于台湾
考察期间,大陆中知识技术密集型生产性服务的出口占比平均为16.03%,台湾仅为5.90%,大陆中知识技术密集型部门生产性服务的出口占比远高于台湾。
从时序上来看,2005年以来大陆中知识技术密集型生产性服务的出口占比持续上升,至2013年达到了最大值23.27%。从构成部门来看,近年来大陆计算机与信息服务出口得到较快增长,计算机与信息服务出口占比的大幅上升是构成大陆中知识技术密集型生产性服务出口占比持续上升的主因。台湾中知识技术密集型生产性服务的出口占比虽然较低,但是2010年以后有明显上升,从2010年的4.89%上升至2013年的9.40%,主要也是归功于计算机与信息服务的出口增长。
综合以上对两岸生产性服务业的出口结构特征的比较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大陆生产性服务业的出口结构逐步优化,低知识技术密集型的出口占比持续下降,中、高知识技术密集型的出口占比逐步上升;第二,台湾生产性服务业的出口结构逐步劣化,高知识技术密集型的出口占比持续下降;第三,两岸在建筑服务、计算机与信息服务、金融服务、专利权和特许费服务等部门上存在着广阔的合作空间。大陆与台湾在这4个部门上的出口占比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表明各自存在着比较优势。以金融服务为例,虽然近年来台湾金融服务的出口占比呈下降趋势,但其比重仍远高于大陆,这表明台湾金融服务部门相对于大陆而言具有比较优势。如果两岸能够加强金融服务领域的合作,不仅能够推动大陆金融服务业的发展,而且也可以依托大陆广阔的市场有效地抑制台湾金融服务业的萎缩。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通常用于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某一产业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可以较客观地评价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贸易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相对出口竞争优势 (陈宪、殷凤、程大中,2010)。一般而言,如果RCA指数大于2.5,则表明该国贸易品在国际上具有极强的出口竞争力;如果RCA指数介于1.25与2.5的区间内,表明具有较强的出口竞争力;如果RCA指数介于0.8与1.25的区间内,表明具有中度的出口竞争力;如果RCA指数小于0.8,则表明出口竞争力较弱,即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
(一)两岸生产性服务的出口竞争力总体较弱,台湾地区略强于大陆
图2反映了大陆和台湾地区生产性服务RCA指数的变动情况。可以看出,两岸生产性服务出口竞争力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总体而言,两岸生产性服务业均不具有出口竞争力。自2002年以来,大陆生产性服务RCA指数均低于0.4,而历年来台湾生产性服务RCA指数也均低于0.5,这表明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两岸生产性服务业的出口竞争力均较弱。因此,如何有效提升生产性服务业的出口竞争力,是当前大陆及台湾地区共同面临的重大任务。
台湾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早于大陆,产业基础也较为成熟,在运输、金融、专利权等领域拥有优于大陆的管理经验和人才优势。2009年,台湾制定了《服务业发展方案》,明确提出“制造业服务化”和“服务业科技化和国际化”的发展方向,多效并举地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首先,放宽生产性服务业的市场准入。为吸引外资进入,台湾取消了多项外资投资于生产性服务业的政策限制,如取消外企到台第一及第二上市的条件限制,取消外企在台营业资金限制,以及放宽海外人士到台工作限制等。其次,加强政策支持力度。2009年10月,台湾“行政院”多个部门联合组建了“服务业推动小组”,全面启动国际物流、金融服务、WiMAX等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规划,在土地租售、财税优惠、资金融通、人力培训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再次,鼓励研发创新。台湾当局一方面扩大科技预算中的生产性服务业经费的比重,另一方面采取优惠贷款、投资抵减、奖励补助等方式,鼓励生产性服务企业增加研发投入。
其次,相对而言,台湾生产性服务业的出口竞争力强于大陆。如图2所示,2002—2013年台湾生产性服务RCA指数始终高于大陆,说明台湾相较于大陆在生产性服务方面具有更强的出口竞争力。另外,值得注意的是,2008年后,两岸生产性服务业出口竞争力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2002—2008年,大陆生产性服务出口竞争力不断增强 (2008年达到期间最大值0.39),两岸生产性服务出口竞争力的差距一度缩小;但2008年后,大陆生产性服务出口竞争力逐步减弱,而台湾生产性服务出口竞争力总体呈小幅上升,从而导致两岸生产性服务出口竞争力的差距重新扩大。
台湾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早于大陆,产业基础也较为成熟,在运输、金融、专利权等领域拥有优于大陆的管理经验和人才优势。2009年,台湾制定了《服务业发展方案》,明确提出“制造业服务化”和“服务业科技化和国际化”的发展方向,多效并举地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首先,放宽生产性服务业的市场准入。为吸引外资进入,台湾取消了多项外资投资于生产性服务业的政策限制,如取消外企到台第一及第二上市的条件限制,取消外企在台营业资金限制,以及放宽海外人士到台工作限制等。其次,加强政策支持力度。2009年10月,台湾“行政院”多个部门联合组建了“服务业推动小组”,全面启动国际物流、金融服务、WiMAX等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规划,在土地租售、财税优惠、资金融通、人力培训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再次,鼓励研发创新。台湾当局一方面扩大科技预算中的生产性服务业经费的比重,另一方面采取优惠贷款、投资抵减、奖励补助等方式,鼓励生产性服务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同时,鼓励生产性服务企业建立常态性的研发组织,并提供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帮助。另外,充分利用创新育成中心、技术移转中心及区域产学合作中心等“产学合作”机制,推动服务创新成果产业化(熊俊莉,2012)。科学的顶层设计,强有力的支持政策,以及科技化、国际化的发展导向,使台湾生产性服务业重新获得发展动力,出口竞争力呈现小幅上升趋势。上述举措可为大陆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提供有益的经验借鉴。
(二)大陆在建筑服务、计算机与信息服务上的出口竞争力强于台湾
表3为大陆与台湾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各部门的RCA指数值及其变化情况。分部门来看,两岸生产性服务业的出口竞争力出现显著差异。首先,在建筑服务、计算机与信息服务两个部门,大陆出口竞争力要明显高于台湾。2002—2014年,大陆建筑服务 RCA指数平均为0.95,表明在国际市场上已具备了中度竞争力。而台湾建筑服务RCA指数平均仅为0.18,反映出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极弱。另外,虽然两岸在计算机与信息服务上均不具有出口竞争力,但是相对而言,大陆要强于台湾。其次,在运输、金融服务、保险服务及专利权和特许费服务四个部门上,台湾相对于大陆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自2002年以来,台湾在上述4个部门的RCA指数都高于大陆,表明台湾对大陆具有较高的出口竞争力。但从变化趋势来看,台湾保险服务和金融服务的出口竞争力却每况愈下;而在运输服务、专利权和特许费服务两个部门,台湾的出口竞争力不仅高于大陆,而且竞争优势还在逐步扩大。
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于大陆与台湾地区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但两岸生产性服务业在国际市场上的总体竞争力偏弱,低知识技术密集型部门出口构成两岸生产性服务出口的主体。基于以上的分析结论,在此以合作共赢为基本思路,对推进两岸生产性服务业的共同发展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积极推进《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的早日实施
2013年6月21日,大陆与台湾地区正式签署了《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 《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作为两岸落实和推进ECFA的重要成果,为两岸服务业的深入合作和共同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的实施,可以有效地促进两岸人才、资金和技术等要素的流动,充分利用两岸服务业各部门的优势互补,实现两岸服务业的共同发展,进而提升两岸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但至今该协议在台湾方面却迟迟未能获得通过,其中的深层次原因有:“恐中惧统”等意识形态因素,以及台湾经济发展欠佳、担心对中小服务业造成冲击等负面情绪等(陈恩、曾纪斌,2014)。但正如前文所分析的,台湾生产性服务业的竞争力要强于大陆,在双方生产性服务贸易往来过程中,台湾生产性服务业享有更大的优势。因此,台湾各方应摈弃政治偏见,客观公允地看待《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为了推进协议的早日实施,台湾当局应该通过行业协会、媒体、专家讲座等各种方式,积极宣传和解读协议对台湾未来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并加强两岸民间组织的积极交流,打消民众的疑虑心理。
(二)重点推进金融、保险和计算机与信息服务领域的合作
根据测算的RCA指数可知,台湾地区在金融服务和保险服务的出口竞争力强于大陆,但是受岛内市场空间狭小、大量制造业外移等因素的制约,近年来台湾金融服务和保险服务的出口竞争力持续下降,发展后劲不足。台湾金融业和保险业发展较早,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较高,金融法律法规较为完善,并在融资模式和风险防范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果能够积极推进两岸金融和保险业的合作发展,一方面台湾金融业和保险业可以依托大陆广阔的市场空间及良好的经济发展基础,有效地突破当前发展的瓶颈,取得快速的发展;另一方面大陆也可以汲取台湾先进的发展经验,利用台湾高素质从业人员的交流,有效提升大陆金融业和保险业的软实力,进而可以大幅地促进大陆金融业和保险业的发展。
另外,台湾地区是世界重要的高新技术产品生产基地。虽然近年来台湾地区在计算机与信息服务、专利权和特许费服务方面的出口竞争力有所增强,但是在国际竞争中依然处于劣势。主要的原因可能是台湾企业之间通过资源共享和专利联盟的方式进行内部消化,导致出口较少(洪娟等,2014)。而大陆在计算机与信息服务出口上虽相对于台湾具有一定优势,但是由于没有真正掌握核心技术,近年来国际竞争力未有实质提升(张旭华,2013)。因此,切实推进两岸在这两个部门上的合作发展,依靠台湾良好的业态基础,加强两岸在基础科学领域的研究合作,可以提高应用型专利的创新和转化效率,有效地促进两岸计算机与信息服务、专利权和特许费服务的共同发展。
(三)以福建自贸区为先行示范平台加快两岸生产性服务业合作
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是大陆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形势下,为全面深化改革、探索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出台的重大举措。目前,大陆已正式设立了上海、天津、福建以及广东四个自贸区,其中福建自贸区因其与台湾的特殊渊源,被赋予了独特的战略定位,即立足两岸、服务全国、面向世界,要率先推进与台湾地区投资贸易自由化进程,成为深化两岸经济合作的示范区。依据此战略定位,福建自贸区将推进对台服务贸易开放作为重点任务之一,先后出台了41项对台服务业扩大开放措施,具体涉及金融、电信、运输、商贸、建筑、产品认证、工程技术以及专业服务八大领域,开放范围远超《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
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是大陆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形势下,为全面深化改革、探索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出台的重大举措。目前,大陆已正式设立了上海、天津、福建以及广东四个自贸区,其中福建自贸区因其与台湾的特殊渊源,被赋予了独特的战略定位,即立足两岸、服务全国、面向世界,要率先推进与台湾地区投资贸易自由化进程,成为深化两岸经济合作的示范区。依据此战略定位,福建自贸区将推进对台服务贸易开放作为重点任务之一,先后出台了41项对台服务业扩大开放措施,具体涉及金融、电信、运输、商贸、建筑、产品认证、工程技术以及专业服务八大领域,开放范围远超《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
两岸生产性服务业合作有其复杂性,需要循序渐进、有的放矢地逐步推进。因此,未来应充分发挥福建自贸区在对台生产性服务业合作上的政策优势,积极启动区内对台金融保险、冷链物流、软件与信息服务、跨境电子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合作试点,加速闽台生产性服务业资金、人员及技术等要素自由流动,将自贸区建设成为依托海西、服务两岸的生产性服务业合作的先行区和示范区。若能通过福建自贸区的先行先试,吸引台湾生产性服务业来大陆投资发展,一旦台资在大陆享受到获利先机,必然会增进两岸生产性服务业合作的黏性,从而有助于消除两岸生产性服务业合作的障碍,推动服贸协议的早日生效,与自贸区建设相辅相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