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灌流与常规方式抢救重症有机磷中毒的效果研究

2015-04-18 02:09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5年31期
关键词:胆碱酯酶灌流有机磷

王 飞

血液灌流与常规方式抢救重症有机磷中毒的效果研究

王 飞

目的观察血液灌流和常规方式抢救重症有机磷中毒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2010~2014年收治的80例重症有机磷中毒患者采用奇偶数字法平均分成灌流组和非灌流组,采用常规方式抢救非灌流组患者,采用常规方式联合血液灌流抢救灌流组患者。结果灌流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为90.0%,高于非灌流组患者的72.5%(P<0.05),并发症发生率为7.5%,低于非灌流组患者的25.0%(P<0.05)。胆碱酯酶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5.3±0.8)d和(9.2±1.2)d,与非灌流组患者的(7.9±1.1)d和(12.3±1.4)d比较存在差异(P<0.05)。结论采用血液灌流抢救重症有机磷中毒患者,可有效提高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改善患者预后。

重症有机磷中毒;血液灌流;常规方式;效果

近年来,随着农业种植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有机磷农药被应用于农业活动中,使得有机磷中毒患者的数量不断上升[1]。重症有机磷中毒患者,病情凶险,若中毒后未能及时接受治疗,很可能危及生命[2]。因此,早期有效的抢救是降低患者病死率的关键。血液灌流是一种建立在体外的血液净化方法,临床研究发现该种方法用于抢救重症有机磷中毒患者,可有效降低患者的病死率[3]。为此,我院本次研究对血液灌流和常规方式抢救重症有机磷中毒患者的效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现做出以下总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我院2010~2014年收治的80例重症有机磷中毒患者。将80例患者采用奇偶数字法分成灌流组和非灌流组,每组均为40例。灌流组患者中包括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22例,平均年龄为(48.9±1.6)岁。中毒途径:40例患者均为口服中毒。非灌流组患者中包括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21例,平均年龄为(49.2±1.9)岁。中毒途径:40例患者均为口服中毒。使用统计学软件处理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比例等一般资料发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我院本次研究开展前已事先获取患者家属知情同意,患者家属均已在研究知情同意书上签字。

1.2 抢救方法

1.2.1 非灌流组 采用常规方式对非灌流组患者实施抢救,患者入院后立即给予患者插胃管洗胃、导泻,胃管难以插入的患者,可经喉镜引导将胃管插入。给予患者胆碱酯酶复能剂、阿托品等常规治疗。合并呼吸困难的患者,立即行气管插管,必要时给予患者辅助通气,纠正患者机体水、电解质紊乱,积极处理患者的合并症(肺水肿、休克、脑水肿等)。

1.2.2 灌流组 采用常规方式联合血液灌流对灌流组患者实施抢救。血液灌流使用日本旭化成公司持续徐缓式血液净化装置:ACT-10,血液净化管路为装置配套管路,血液灌流器为国产活性炭血液灌流器或国产树脂血液灌流器。血液灌流前,医务人员为患者建立有效血管通路,给予深静脉置管。使用普通肝素抗凝,首剂肝素量为每千克体重0.5~0.8 mg,之后每小时追加8~10 mg,治疗结束前30 min停用肝素,每分钟血流量设置为150~200 ml,血液灌流时间保持在2~3 h。临床医师根据患者病情,确定患者接受血液灌流治疗的次数。

1.3 对比指标及判定标准

对比两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并发症情况、胆碱酯酶恢复时间、住院时间。

抢救成功判断标准:实施抢救后,患者各项生命体征逐渐趋于平稳,可以停用阿托品,停用后3 d内病情未反复发作。抢救失败判断标准:患者抢救无效,死亡。

1.4 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软件版本为SPSS 24.0,符合正态分布的研究数据均录入至该版本统计学软件中进行处理,计数型对比指标(抢救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性别比例等)均采用(n;%)表示,组间指标差异采用χ2检验,计量型对比指标(胆碱酯酶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年龄等)均采用(±s)表示,组间指标差异采用t检验,P<0.05表示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比较

灌流组40例患者的抢救成功率为90.0%,非灌流组40例患者的抢救成功率为72.5%,两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研究数据及统计学处理结果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抢救结果对比分析(n,%)

2.2 两组患者的并发症情况比较

本次研究灌流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7.5%,非灌流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5.0%,对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进行统计学处理发现,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研究数据及统计学处理结果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并发症情况比较(n,%)

2.3 两组患者的胆碱酯酶恢复时间、住院时间比较

经观察发现灌流组患者的胆碱酯酶恢复时间早于非灌流组患者,住院时间短于非灌流组患者,两组患者的胆碱酯酶恢复时间、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研究数据及统计学处理结果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的胆碱酯酶恢复时间、住院时间比较(±s)

表3 两组患者的胆碱酯酶恢复时间、住院时间比较(±s)

组别(n=例数)胆碱酯酶恢复时间(d)住院时间(d)灌流组(n=40)非灌流组(n=40)t P 5.3±0.8 7.9±1.1 8.549 0.000 9.2±1.2 12.3±1.4 7.519 0.000

3 讨论

临床研究发现,有机磷农药进入机体后,会迅速与机体内的胆碱酯酶发生结合,形成具有较强稳定性的磷酰化胆碱酯酶,导致机体内的胆碱酯酶失去分解乙酰胆碱的能力,致使机体内乙酰胆碱大量堆积,引发中毒[4]。轻度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可出现眩晕、呼吸困难等临床症状,经干预治疗后可恢复健康,重症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可并发休克、呼吸衰竭等并发症,若延误治疗时机,可导致患者丧失生命。基于有机磷中毒患者的上述中毒机理,较长一段时间我国临床将疏散患者体内乙酰胆碱,促进患者胆碱酯酶恢复作为治疗重症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的主要原则,常用的治疗方法为药物治疗、洗胃、导泻等[5]。然而长时间的临床应用发现,药物治疗重症有机磷中毒,药效维持时间较短,难以快速将患者体内堆积的乙酰胆碱疏散,洗胃、导泻虽然可以将患者胃内的有机磷药物清除,但前者具有有创性,后者会增加患者的机体痛苦,且两种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均易受患者来医院就诊时间的影响,随着患者中毒时间的延长,上述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也会逐渐减弱。

近年来不断有临床研究发现应用血液灌流抢救重症有机磷中毒患者,可有效降低患者的病死率。血液灌流实质上是一种体外血液净化治疗方法,该种治疗方法是将患者血液引入体外装有特异性配体的吸附剂装置中,然后在装置中将患者血液中的内源性致病物质和外源性致病物质清除,以实现控制患者病情的目的。国外研究学者Hu[6]等经临床研究发现,予以血液灌流抢救的重症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其预后优于采用洗胃、导泻等常规方式抢救的患者。国内研究学者郑清圈[7]等在对“急性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早期血液灌流治疗疗效分析”这一课题进行研究发现,给予早期血液灌流治疗的急性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于给予常规治疗的患者。我院本次纳入80例重症有机磷中毒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常规方式与血液灌流抢救的抢救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灌流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高于非灌流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非灌流组患者,胆碱酯酶恢复时间较非灌流组患者早,住院时间较非灌流组患者短。该研究结果与上述Hu、郑清圈等的临床研究结果均具有一致性。

分析本次研究获得上述研究结果的原因主要为两点,一是血液灌流可将患者血液中的毒性成分吸出,这也是血液灌流治疗有机磷中毒患者的主要目的,二是血液灌流治疗通过血液净化,可较为彻底的清除患者血液中多于的水分和小分子有害溶质,纠正患者机体内水、电解质紊乱状态,预防肺水肿、脑水肿等并发症的发生[8]。综上所述,我院认为血液灌流是抢救重症有机磷中毒患者的有效方法,与常规抢救方式联合使用,可有效提高重症有机磷中毒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有利于改善患者预后。

[1] 牟志芳,董跃福,李勇,等. 血液灌流对急性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的疗效探讨[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8(12): 14-16.

[2] Karakus A,Celik MM,Karcioglu M,et al. Cases of organophosphate poisoning treated with high-dose of atropine in an intensive care unit and the novel treatment approaches[J]. Toxicol lnd Health,2014,30(5): 421-425.

[3] Yardan T,Baydin A,Acar E,et al. The role of serum cholinesterase activity and S100B protein in the evaluation of organophosphate poisoning[J]. Hum Exp Toxicol,2013,32(10): 1081-1088.

[4] 白刃. 血液灌流与血浆置换联合抢救老年重度有机磷中毒的疗效[J]. 中国实用医药,2014(21): 24-26.

[5] Poojary A,Basha PM. Mahaboob. Cold stress interaction on organophosphate insecticide poisoning: Age-related assessment in rat cerebral cortex[J]. Indian J Exp Biol,2012,50(2): 110-116.

[6] Hu S L,Wang D,Jiang H,et al. Therapeutic effectiveness of sustained low-efficiency hemodialysis plus hemoperfusion and continuous hemofiltration plus hemoperfusion for acute severe organophosphate poisoning[J]. Artif Orqans,2014,38(2): 121-124.

[7] 郑清圈,李卫芝,舒宝瑞,等. 急性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早期血液灌流治疗疗效分析[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2,16(9): 103-104,112.

[8] 刘晓鹏,朱平,岳磊. 血液灌流抢救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的临床疗效分析[J]. 中国实用医药,2015(2): 103-104.

Effects of Hemoperfusion and Conventional Manner in Rescue of Severe Organophosphate Poisoning

WANG Fei Department of Intensive Medicine,Cancer Hospital of Xuzhou City,Xuzhou 221000,China

Objective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ects of hemoperfusion and conventional manner in the rescue of severe organophosphate poisoning.Methods80 cases of severe organophosphate poisoning patients in our hospital from 2010 to 2014 were selected and divided into hemoperfusion group and non-hemoperfusion group with digital method. The non-hemoperfusion group were given conventional rescue manner,and the hemoperfusion group were given conventional manner combined with hemoperfusion.MethodsThe rescue success rate in the hemoperfusion group was 90.0%,higher than 72.5% in the non-hemoperfusion group(P<0.05),complications incidence was 7.5%,lower than 25.0% in the non-hemoperfusion group(P<0.05). The cholinesterase recovery time,hospital stay was(5.3±0.8)d and(9.2±1.2)d,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e(7.9±1.1)d and(12.3±1.4)d relatively in the non-hemoperfusion group(P<0.05).ConclusionThe implementation of hemoperfusion in the rescue of severe organophosphate poisoning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rescue success rate,improve the patients’ prognosis.

Severe organophosphate poisoning,Hemoperfusion,Conventional manner,Effects

R595

A

1674-9316(2015)31-0063-03

10.3969/j.issn.1674-9316.2015.31.046

221000 徐州市肿瘤医院重症医学科

猜你喜欢
胆碱酯酶灌流有机磷
微流控芯片细胞灌流培养技术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气相色谱法检测采摘园中草莓有机磷农药残留
治疗尿毒症新型血液灌流吸附剂体外实验研究
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治疗银屑病疗效观察
血清胆碱酯酶对胃肠道恶性肿瘤预后的影响
蔬菜中13种有机磷农药基质效应研究
华南胡椒的化学成分及其抗胆碱酯酶活性研究
老年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患者检测胆碱酯酶的临床意义分析
丁酰胆碱酯酶在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有机磷水性聚氨酯阻燃涤纶织物的热降解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