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提问四策略

2015-04-17 21:52福建省南靖县实验小学黄益彬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5年6期
关键词:张饼创设情境

◎福建省南靖县实验小学 黄益彬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四策略

◎福建省南靖县实验小学 黄益彬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数学思维的载体,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充分重视问题的作用。通过创设情境,精心设问;抓住纰漏,及时追问;引起冲突,巧妙提问;发现梗阻,恰当引问,真正提高课堂实效,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课堂提问;设问;追问;提问;引问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把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纳入课程总目标,“要在呈现作为知识与技能的数学结果的同时,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让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得到结果的同时,享受解决问题的过程。”受年龄特点及生活经验的局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需要教师的引导才能顺利发现并解决数学问题,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提出问题,借助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创设情境,精心设问

新课程改革以来,创设情境成了数学课堂教学的起点,教师总是煞费苦心创设情境,但部分教师只追求情境的激趣功能,而忽视了情境承载数学问题的重要作用。因此,数学教师要注意在情境中蕴含数学问题,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一种追求和向往,使之成为诱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源泉。有价值是情境创设最核心也是最根本的要求。学习情境要促进学生智力活动的展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关键要提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把教材内容融入到学生具体的生活中去,让学生更愿意学,更轻松地学。

1.趣中问。以故事引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教学“真分数与假分数”一课时,教师创设了《西游记》里的故事情境:中秋佳节,八戒想把化到的3张一样大的月饼平均分给4个人,该怎么分?每人又可以分到几张饼呢?(学生利用课前准备好的圆形纸片,一个一个分或三个叠在一起分,得出结论“每人分得3/4张饼”。)第二天,聪明的大师兄化到了9张一样大的饼。孙悟空又是怎么把9张饼平均分给4个人的?每人可以分到几张饼?(大部分学生根据之前的两种方法来分,可得出结论“每人分得9/4张饼”。有几个同学却不这样分,先分8张饼,每人2张,再把剩下的一张饼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1/4张饼,这样就得到带分数2。)由以上这样具体形象的实践操作进一步抽象得出什么叫真分数、假分数(带分数。)

2.问促思。苏霍姆林斯基提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悬疑性是有效学习情境的根本特征。悬疑能勾起学生破解的欲望,它能达到让学生急于想去撩开问题的面纱,尽快破解谜团的效果。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教师设计了一些问题:车轮为什么是圆的?井盖为什么是圆的?篝火晚会时人们为什么要围成圈?这些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兴致盎然,乐于探索。通过解决问题,学生体会到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进一步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也激发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抓住纰漏,及时追问

错误本身就是极好的教学资源。错误是学生的思想动态、思维方式、知识技能水平最真实的反映,教师应善于挖掘和发现错误背后隐藏的教学价值,引导学生通过比对、辨析达到更准确、更牢固地掌握知识技能的效果。教师要及时追问学生错误背后的合理性,了解错误的原因,进而巧妙处理,转化为教学资源。如在教学《24时计时法》时,教师设计了这样一道练习:“阳阳晚上9时睡觉,第二天早上6时起床,她一共睡了()小时。”许多同学都能算出9小时这个答案。讲评时教师并不急于肯定,而是进一步追问:“你是怎么算出9小时的?”生1上台展示算法:“6时=18时,18时-9时=9小时。”这时,生2质疑:“早上6时怎么会等于18时呢?从晚上9时到第二天早上6时,已经跨越了一天,要先算前一天经过的时间,再加上第二天经过的时间,也就是12时-9时=3小时,3小时+6小时=9小时。”从以上教学可以看出,教师很好地正视学生的思维纰漏,巧妙地加以点拨,追果溯源,让学生在辨析中明白了问题的症结所在,学生的思维也会更加开阔。

三、引起冲突,巧妙提问

有效的数学教学要将学生置于认知冲突之中,让学生在认知冲突中产生浓厚的求知欲,进而转化为学习动力。教师要注意制造认知冲突,让学生亲身经历问题的产生、分析、解决的过程,让学生亲身去体验,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发现问题,质疑结论,验证观点,最终顺利到达预定的目标。这样才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例如,有两位教师在教学“平均分”时都创设了“班级游园活动”的情境,都让学生准备及分发各种奖品和零食。教师甲在让学生准备零食和奖品时,有一个学生提出:“每个人有各自不同的口味和喜好应该怎么准备呢?”部分学生也附和着说:“对呀,应该怎么办呢?”这位教师不是任其讨论下去,而是马上给出一个解决问题的办法:“那我们就少数服从多数,选出较多人喜欢的五种食零和奖品统一采购,其余的自行携带。”(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积极性,又便于操作。)而后教师很快地就把学生引导到教学重点上来:“零食和奖品的总数是多少?”“怎么分?”“分成几份,每份是多少?”“还有没有多余的?”“不同零食的分法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这样一堂课下来,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也懂得了什么叫“平均分”,怎么“平均分”。而教师乙一说到“班级游园活动”时,学生兴趣盎然,班级一下子砸开了锅。大部分学生开始讨论“游园应该准备什么零食和奖品?”“游园应该准备什么活动项目?”等与教学内容无关的生活问题,教师也不加以引导,把大量的时间浪费在偏离教学目标的问题上,结果一堂课看似很热闹,其实根本就没有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也不可能有“不曾预约的课堂精彩”。

四、发现梗阻,恰当引问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学会知识是前提,而会学知识才是目的。部分学生由于缺乏相应的思维能力而“无从下口”——不知怎样问,这时,教师一句引问往往使学生产生“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以小学三年级的一道益智题为例:一只井底的蜗牛想爬出井口,它白天往上爬1.5米,可是夜里却要滑下1米,但它坚持不懈,终于从3米深的井底爬了出来。算一算,它一共用了多少天?问题一出来,大部分学生都把它当成一般的行程问题来解决。即:1.5-1=0.5米,3÷0.5=6天。有几个同学不这样认为,可是经过思考和讨论,还是说不出所以然。此时,教师适时地抛出问题:“如果这口井的深度是1.5米,这只蜗牛要想从井底爬出来,需要多少天呢?”那几个不同意见的同学茅塞顿开:“噢,我知道了!”其他同学似乎也有所领悟。慢慢地举手的同学越来越多。教师把机会给了一位中等水平的学生:3-1.5= 1.5米,1.5-1=0.5米,1.5÷0.5=3天,3+1=4天。因为蜗牛最后一个白天爬出井口后就不会再往下滑了,所以应该用(井深-蜗牛白天爬的路程)÷(白天爬的路程-晚上下滑的路程)+1天。教室里不约而同地响起掌声。之后,教师对题目进行改编,把“井深”改为“树高”,数据也进行改变,居然绝大多数的同学都会做了。

课堂提问对课堂效率的提高、学生思维的发展至关重要,要想让它产生良好的效益,需要教师做个有心人。科学、合理的提问,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每一根神经,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其他知识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创新意识。而且可以给人以艺术美的享受,可以让学生充分领略数学的魅力,从而喜欢上数学。

(责任编辑:陈志华)

猜你喜欢
张饼创设情境
不同情境中的水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烙饼的学问
“烙饼问题”教学实录
经历活动过程 积累无形经验
——《烙饼问题》教学实录与思考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米老鼠和唐老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