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闽清县下祝乡中心小学 祝本淮
《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要加强朗读,要将朗读贯穿于各学段的目标之中。我们要让学生运用通俗的语言、真实的情感进行朗读。在我们所接触的小学教材中,有些文学作品流传久长,脍炙人口,内容丰富且情感细腻,其中的诗歌、小说、散文要表达出来的语言美感和丰富内心感情仅仅凭教师在课堂上的讲授是不够的。要想让读者感受作者所要表达的那种意境,只有让学生积极“融身”其中,让他们用丰富的内心情感去读、反复读,最后悟出文章的含义。所以读文与悟情成为了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读”与“悟”像是一对情侣,缠绕在语文教学的全过程,那么,如何在语文的课堂教学中渗透“读”,感悟“情”呢?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阅读教学中如何为孩子们创设情境升华情感体验、感悟作品主题浅谈自己的做法。
基调指的是课文的基本情调,它是一种整体感,是各个局部的有机综合。这种基调的确立能把文章的层次从复杂变为简单,让学生能在课堂教学中理清文章中的“枝叶”与“主干”,更便于学生对文章段、层的理解。只有把握文章脉络层次才能理解作者在文章中所要表达出层层递进的情感,这才是真正把握基调。基调既统一而又和谐,既丰富又多彩,把握好基调就能很好的理解课文的内涵。
在《慈母情深》这节课的教学中,首先定好了阅读的基调,利用“基调”来引导学生进行朗读,通过他们的“悟”“读”、教师范读、分角色读等等方法,让学生很自然的融入到教师所要创设的意境中去,从而领略文章最美的一面,去感受一个母亲的慈爱和善良,能过层层分析并进行朗读,把作者对母亲感情升华的过程了解得更加透彻。达到了学习本课知识的目的,体验到了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也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到朗读乐趣,从而更加激发他们的朗读热情。
语气,又叫语调,它是能够表达说话人思想感情的语句的声音形式,也就是说话的调子、味道。运用好语调可以让学生在读的时候更好的领悟到作者所要表达的内心世界,既可以把作者那种抑扬顿挫的特点,那种心中的感叹、失落、高兴、哀伤等表达的淋漓尽致,既充分调动读者的情感,把听者带入你所要创设的阅读氛围中,也能让他们在读的语调中体会作者写作时的那种感情,从而更好地领略文章的含义,达到学习本文的目的与要求。
在教学以下几篇文章时,我们可以这样处理。
满怀喜悦,气满声高,轻松之情跃然纸上。《索溪峪的“野”》一文中,当作者玩尽山水之后,让自己置身于山水之间,让人性变得更“野”,体现这种返璞归真的感觉。这段文字要吸足气,高声朗读,读出人们回归自然的喜悦与兴奋之情。
悲痛,哀伤,读的气缓声沉,让人难以忘却。《再见了,亲人》中,写与朝鲜人民送别一段文字,朗读时吐气要缓慢,声音低而深沉,这样才会让人感受离别的悲痛之情。
赞美,气平声柔。《草原》中草原风光一段文字,朗读时送气要平而匀,声音要柔和,以表达出作者对草原迤逦的风光赞美之情。
狠毒,气粗声重。《凡卡》一课中,老板、伙计训斥、毒打凡卡的语段,朗读时送气要粗,声音要重,这样才能把老板愤怒、伙计的捉弄的神态活现在人们的眼前。
愤恨,气足声硬。《圆明园的毁灭》中描写了英法联军入侵我国的北京并且毁灭了万园之园的圆明园这一段文字朗读时要吸足气,发音铿锵有力,表达出对侵略者的愤恨之情。
通过对文章的理解,运用不同的语调演绎作者不同的感情,更加丰富学生朗读的方式,他们在读的过程中也体会到不同的感受,从而更加喜欢阅读课文,一篇文章的内涵也在不同方式的读中“豁然开朗”。
人的个体及思想都有所差异,所以每个人对文本的理解、体会各有不同,读出来的感情也就迥然各异。也正解释了: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曾听著名教师在执教《月光曲》一文中“月亮在乌云中穿行”一句的读法,有的学生读的如行云流水,仿佛月亮行色匆匆,乐曲急转直下;有的学生读得艰难,仿佛月亮步履维艰,乐曲沉重。问及原因,学生也振振有词,一方说,月亮在其中穿行,速度肯定是比较快,这句与下句的“一个接着一个朝着岸边涌来”相照应,所以应该读的急切些;一方则说云层厚重,月亮在其中肯定是想挣脱这种黑暗,所以努力挣扎,当然要读的艰涩。无可厚非,他们各有道理,我们要允许学生利用自己的理解阐述观点,让他们积极的参与到教师所创设的情境中来,最终在领悟文章真正含义的过程中,纠正自己的观点,从而也感悟到文章的深刻含义了,阅读课文的所需要把握的内容也很自然的被学生所掌握。
文本对于读者来说,作者的写作意图、表达的感情、描写的意境都是一种个人意会的产物,不少文章确实没有必要让学生的理解聚焦到一点,学生能够谈出对文本的理解,并能用朗读的声韵美表现出来就已经基本上达到教学目的。我们要提倡“真读书”,它的魅力就在于让学生用自我的感情朗读,在自我的情感中感悟文本,与文本对话,与生活对话。所以朗读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并且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朗读的个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