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仙游县教师进修学校 杨兰娥
习作教材,即教材里的单元习作。在人教版教材编排体系里,教材习作并非孤立的存在,它和课文、综合性学习、语文园地(口语交际、我的发现、日积月累等)构成一个主题单元系统。如《我喜爱的动物》(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四组习作),围绕“作家笔下的动物”,本组教材还安排了四篇描写动物的名作(《白鹅》《大公鹅》《猫》《母鸡》);口语交际——说说自己喜欢的动物;我的发现——点拨本组课文的共同表达方法,即明贬实褒;日积月累——带有动物的四字成语……无论是“读”“说”,还是“积累”“表达”,都紧紧围绕本单元的主题词“动物”,体现了从读到写,先说后写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显然,在这样一个不可分割的单元整体里,习作教学不可能“天马行空”“我行我素”。作为课程资源的“消费者”和“生产者”——教师,树立灵活开放的教材观至关重要。只有从单元整体的立场观照教材,教材习作才能教出一片广阔的天地。
正如杭州大学叶黎明教授所言:“从教的角度看,写作教学的主要问题,不在于教师教了什么,而在于教师普遍没有教什么。”的确,习作教学课堂里,除了做写前动机的激发与写后评价反馈外,很少有教师去关注“教什么”的问题,习作指导效果十分有限。教师没能准确把握习作的训练目标,课堂缺乏明确的习作技能训练点,教学效果自然不高。《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没有细致、可操作的习作要求,现行教材也不具备系统的习作体系编排。因此,教材习作教学训练目标的制定最重要的是要正确领会教材单元整体编排意图。
“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写一写自己喜欢的动物。要具体地写出动物的特点,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习作提示”中的“写出动物的特点,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提示了本次习作的内容和目标。细读本组四篇描写动物的名作,其中不乏各具特色的表达手法,而它们的共同点是明贬实褒。对此,语文园地中的“我的发现”也有进行巧妙点拨。
由此,可确定本次习作教学的技能训练点——“明贬实褒”。
依据学段特点,基于对本组教材的综合研究,整合并提取出相关信息,可确定如下习作训练目标:
1.激发习作兴趣。
2.写自己喜欢的动物,具体写出动物的特点,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并在习作中尝试运用明贬实褒的手法。
3.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小学生的习作中普遍存在题材单一、无病呻吟等现象。有的学生为了应付交差,生编硬造,逻辑混乱;有的学生为了追求高分,为抒情而抒情,为写作而写作。究其原因是学生缺乏真实的生活体验。生活是习作的源泉,教师应想方设法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充实生活,帮助学生积累生活经验,丰富感情经验,激发学生抒写生活的欲望和热情。综合性学习是语文学习与生活现实相结合的纽带,适时开展综合性学习,能将学生从单一、封闭的课堂里解放出来,接触自然,关注社会,走进生活。综合性学习不仅有助于学生积累丰富的写作题材,还能使他们通过实践获得真切的感受和体验,为真实表达奠定基础。人教版教材每一册一般只安排1—2次综合性学习,教师不应囿于教材安排,而应根据单元习作的需要,创造性地开展综合性学习。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师就可在学习本单元课文伊始,布置、安排如下综合性学习:
1.组织开展“我喜欢的动物”为主题的交流会;确定观察对象。
2.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生活中能找到的动物作为观察的对象;认真观察动物的外形、动作、习性等,至少每2天观察一次;在观察的基础上,填写好《观察记录表》。
3.在学生填表的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指导学生抓住动物特点再次观察,修改观察记录表。
附:我喜欢的动物调查表
将习作教学中的“观察”环节至少前置一周时间,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有目的、全方位地接触动物,观察动物,了解动物。学生亲身经历了,真情自然就能随着笔端流露。综合性学习不仅能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为他们的写作注入源头活水,也能使学生的心灵变得更加敏感,逐渐学会发现和感悟生活,而这恰恰是学生习作应该具备的重要品质之一。
阅读教学时教师不知要教什么,习作过程中学生不知写什么、怎样写,这种现象产生的直接原因应该归结为语文教学中的读写分离。潘新和教授认为:“写作是阅读的目的,在语文课堂里,阅读本身不是目的,而是提高言语表现素养、写作素养的手段与过程。文章不仅要读懂,还要使学生学以致用,就是要让学生把从读中学到的运用在文章写作中。”习作教学应与阅读教学紧密结合,“用写的任务来驱动读”,以写导读,以读促写。
紧扣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习作要求,教师应以四篇名家作品为“例子”,有计划地进行相关技能的训练和表达的实践,实现读写同步,读写一体化。比如,从课文的题目中可以获得习作拟题的启发;从四篇例文的不同题材特征知道,可以从叫声、步态、吃相、性格和活动等方面来写自己喜欢的动物。《白鹅》一文,丰子恺善于运用对比的手法来突出鹅的特点,适合学生模仿运用。《白鹅》《白公鹅》《猫》所采用的抓住动物特点先总述后分述的表达方式符合学段特点,学生可学以致用。《猫》一文第一自然段中“说它……吧……,可是……”这一句式巧妙写出了猫让人难以捉摸、充满矛盾的性格特点,教师可引导学生迁移运用到习作中。另外,本组课文多运用拟人手法,赋予动物以人的情感,且善于运用反语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教师可将这种语言表达风格作为重要的言语训练内容,保证大多数学生掌握,并尝试在习作中运用。
根据单元内每一篇课文的特点,分散落实本单元习作必备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让学生学有法,遵有章,写起作文自然更轻松。
儿童文学作家童喜喜以自己的亲身体验告诉我们,用“说”来连接读和写,不仅仅针对小学低年级孩子。要把课本知识、生活体验变为自己的写作能力,“说”是一种极其有效的途径,“写”往往得益于“说”。书写作文前要让学生学会“说”,在培养学生用书面语言来思考、表达的习惯和能力的同时,让孩子明白写作其实就是说话,降低学生对习作的恐惧感。人教版教材常常把口语交际与习作编排在“语文园地”的同一版块中,体现了先说后写,说写结合的传统规律。“在作家笔下,一个个小动物栩栩如生。你一定也想说说自己喜欢的动物吧?那就来试试。……可以讲它的外形、脾气,也可以讲它怎样进食、怎样嬉戏、怎样休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口语交际的内容与后面的习作要求——“写出动物的特点,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前后呼应、一脉相承。个人言说、小组分享、集体交流,如此充分的“说”,必然使得“自己喜欢”的动物形象愈加鲜明,呼之欲出。交流过程中因为有教师的针对性指导,学生的语言表达更为规范、充满个性,习作欲望被激发了,习作思路自然打开了。“口语交际”就是学生习作的前奏,将口语交际与习作教学结合起来,为学生的写作提供桥梁,降低写作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