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凤云
(莆田市荔城区拱辰南郊小学,福建 莆田 351100)
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乡土文化积淀,笔者构建了“认识—兴趣—渗透”的“三位一体”模式,即重视乡土资源挖掘,促进乡土资源收集整理,将乡土资源融入教学全过程,以此实现提升语文素养的教育目标。
当前,乡土资源在语文课堂中的应用程度并不高。多数教师并不重视资源的利用,他们对课程资源的利用往往根据自身的教学经历和生活经验,不懂得如何将这些唾手可得的本土资源利用起来,充实语文课堂。语文教师应加强课程资源意识,有意识地拓展课程范畴,必须明白教材已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来源。语文教师要发挥自身的作用,因地制宜,利用已经开发的乡土资源,让其进入到教学过程中,避免造成课程资源的浪费。
首先应挖掘乡土资源,如时令童诗童谣、传说故事、民间艺术、传统节日等,为说话写话习作训练开辟广阔的天空。其次要善于利用搜集的乡土资源,整理编辑成校本教材,经过加工、创造,使之成为符合学生、学校和社区的特点和需要的课程资源。在对校本课程开发时,对具体案例进行研究,总结出经验并及时推广。如根据年段特点,以乡土资源为生活基础和训练素材,融合阅读、交际、说话、写话、习作于校本课程教材之中,集中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浩淼源长的中国传统文化,其中部分就是乡土文化。语文教师有责任竭尽所能,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结合乡土资源,充实学生的课外生活,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促进乡土资源的开发。
家乡的风景名胜,往往吸引着古今中外的名人前来观光游览,并留下了许多动人的传说故事。教师应创设条件,组织游览家乡名胜,带领学生有目的地搜集体现家乡文化特色的传说故事。这样,学生既能游山玩水,又加深了对家乡风景名胜的了解。如游湄洲岛,可收集妈祖的传说故事,感受妈祖济世救人的精神,激发兴趣,感受本土资源的丰厚。
贴春联是中国的传统习俗。对联既是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从文学的角度,对联是我国文化遗产中流传较广的一种特殊文体。如福建莆田的白头对联,还有一段历史故事呢。语文教师可让学生在过年时,要求学生在过节拜年时,顺便摘抄反映家乡历史、展现家乡文化的对联。通过这种形式,可以深切感受到古人的情操与精神境界,这不仅可以积淀知识,更可以陶冶情操。
时令童诗童谣、方言俗语,用朴实、通俗的语言反映生活与生产的场景以及深刻的人生哲理。如莆田地区的“五月十九有雷,番薯旺”“六月‘倒湖’,花生烧土”,这些俗语与农业生产、时令习俗等内容相关,是老百姓祖祖辈辈经验的沉淀,不仅文字精练、形象生动,还具有较强的知识性和实用性等特点。“鸭卜管鹅”“鸭母听雷公”“鸡母屎会做咧药”,道出了莆田地区独特的语言风格。积累家乡童谣、俗语,可以让学生深刻领会家乡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亦可品味家乡语言的独特魅力。
将乡土民俗文化引进课堂,引导学生热爱家乡土地,领悟乡土风情,培育乡土情节,已是语文教学的当务之急,渗透并弘扬乡土文化更是语文教师应尽的责任。
语文课上将乡土文化和语文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学习,适时、适度地把乡土历史与文化资源引入语文教学,拓展了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给学生打开了一扇“生活即语文”的窗口,并将乡土文化的种子撒播在孩子的心中,促使他们注意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认识到乡土文化的博大精深,让学生认识脚下的这片故乡的土地,感受脚下的这方故乡的文化,无论走到哪里,都能了解、热爱自己的家乡。
习作难,难在“巧妇难做无米之炊”。多数学生不喜欢写作文,是因为无事可写,无话可说。而乡土文化中蕴含着大量生动的写作素材,教师如果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收集,每个学生都能有所发现。家乡的风景名胜、民俗风情、对联谚语等,蕴藏着丰富的知识和文化,平时多观察、多积累,都能成为习作的好素材。鼓励学生多出去走走看看,多参加婚丧嫁娶等社会活动,感受独特风俗习惯,留意场面的气氛变化,观察人物的举止情态,同时,教师可结合实际帮助学生运用一些表达技巧和手法,提高写话和习作教学质量,提升学生表达能力。
随着全国各地乡土文化的开发和利用,也推进了语文这一学科特殊的“工具性”。在乡土文化越来越受到大家重视的今天,乡土文化类的试题逐渐进入学生的视野。具有浓郁色彩的乡土文化试题具备丰厚的人文性,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爱乡热情和民族自豪感。通过对学生乡土文化的考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祖国对故乡的热爱,使学生能够欣赏到独特的乡土文化风情,享受到优美的自然地方风光的乐趣,品味到民俗风土人情的美味。乡土文化的试题,还有助于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有助于故土乡情的培养。
课堂内外应互相补充,课外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大语文教育观要求我们要注意语文教学的课内,也要注意语文教学的课外。生活有多大,语文就有多大。因此,在布置语文作业时,我们要放眼课外,把信息搜集作为学生的语文作业,既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的搜集和整理能力,也使他们积累了大量的知识。教师应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亲近自然,到田间地头,群众中间,搜集古今的、时令的不同形态的乡土文化资源,在亲身经历中感受家乡的乡土文化。学生通过这种方式获取的知识必然产生深远的影响。
总之,充分挖掘与利用乡土历史文化资源,在语文学科中进行渗透,我们要采用“认识—兴趣—渗透”的“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把乡土历史文化和语文学科特点巧妙地结合起来,让学生不仅要用身体去体会秀美的自然风光,去领会家乡历史文化的熏陶。在与自然对话、与古迹和文物沟通、与名人和诗文交流中,拓宽视野,增长见识,夯实文化底蕴,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的提升。
[1]潘文尾.刍议小学作文“为什么写”[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5(3).
[2]蔡品团.小学语文课堂“五度”教学探微[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4(6).
[3]黄显万.挖掘乡土教育资源,拓展校外教育空间[J].中国校外教育,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