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晓峰
(浦城县第二中学,福建 浦城 353400)
教育部重新修订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要求“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掌握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丰富传统文化积累,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素养”。显然,新课标表达了对提高中学生文学素养的期望。而近年来,古典诗词的鉴赏评价不仅是中高考大餐中不可或缺的一道佳肴,而且还被列为高中语文选修课教材内容。古典诗词鉴赏对传统文化的思想和艺术的继承,对现代人文化素养的提高有着密切的关系。而诗词鉴赏的过程是一个审美认识过程,是一个感悟理解过程,要达到高考考纲中“初步鉴赏”的要求,就必须传授一定的鉴赏知识和方法,才有可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学生主体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在此,笔者就新课标下古典诗词鉴赏方法谈谈看法。
诗词是通过精炼的语言文字来传递信息的。我们阅读诗词,通常是先浏览一遍,对诗词所表达的信息有个总体的感觉、初步的印象、大概的了解,这就是感知。感知是对诗词总体概貌的把握,是一种近乎直觉敏锐的感觉能力。学生只有养成了这种对语言材料的直觉敏锐的感受能力,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去理解把握作品。
意境是指作者的主观情意和客观物境相互交融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给人一种“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回味。[1]意境是诗词的根本,在古诗词教学中,只有捕捉到诗词的意境,方能体会到诗词内蕴的美。如讲授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其五》),这两句诗初看平淡无奇,细细品味,方悟其意境深远。“采菊”的动作不是一般的人的动作,他包含着诗人超脱尘世,热爱大自然的情趣。“见”者是无意所见,刻画了一个悠闲自得的诗人形象和一种令人神往的的清闲、洒脱、无我之境。使学生感悟到了诗与情,诗与境的交融,领略到了古诗词的独特魅力。再如,初唐诗人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选修)中,凭借着对“春”“江”“花”“月”“夜”这五种意象的描绘,尽情歌颂了大自然的瑰丽景色,讴歌了人间纯美的爱情,把对游子思妇的同情扩展开来,与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宇宙精神的探究结合在一起,汇成一种情、景、理水乳交融的优美深邃意境。这首诗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汉语语言富有音乐节奏美。这种音乐美在诗词中体现为音韵的和谐、句式的整齐、节奏的匀称、平仄声韵整齐有序、琅琅上口易于诵读,达到声情并茂的效果。这种特性就决定了古诗词教学过多的讲解是行不通的,正如叶圣陶所言:“诗文教学必须废除现在通行的句句讲解的方法……这种方法最大毛病在于学生太少运用心力的机会。”[2]因此,教师要引导和培养学生对诗词这种特性的感知。例如在讲授崔颢的《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诗中所押的韵“楼”“悠”“洲”“愁”,读起来徐缓而悠长,云水悠悠,感情悠悠。思乡之情,怀古之愁借助语音充分的表现出来。“黄鹤”这一双音节词三次重复,造成一种新的节奏感,恰当地表现了作者登黄鹤楼所产生的思古之幽情,造成一种荡气回肠的音乐效果。
任何作品都是作家依据自己的思想和生活而创作出来的。依据作家的生活时代以及他的遭遇,思想历程和艺术道路,可以感知作者诗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唐代诗人白居易《长恨歌》(选修)一诗的主题,历来众说纷纭:①表现了李、杨之间坚贞的爱情,描写二人死别后绵长的相思之“恨”;②此诗前一半着力批判唐玄宗“重色”误国,后一半对李、杨爱情大加歌颂,是多主题;③主要是对唐玄宗重色误国的讽喻,前一半写“恨”之因,后一半写“长恨本身”,“恨”是“一失足成千古恨”之“恨”。联系陈鸿同时创作的传奇小说《长恨歌传》可以看出白居易的创作意旨,陈鸿的《长恨歌传》中说他的创作意图是:“不但惑其事,亦欲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也。”[3]再从作品的结构和意脉看,作者无不是围绕着对“汉皇重色思倾国”的讽喻和批判展开的。其中诗歌后半部分对李、杨爱情的描写虽然很感人,但是由于悲剧还是由他们自己造成的,所以作者和读者的同情心也就容易被鉴戒之心和批判之意所冲淡。由此,不难让学生判断前两种说法都失之偏颇,准确感知诗人的思想感情。
当然,以上的感知还不曾对诗词进行由表及里的分析,由此及彼的联系,还不曾对诗词中内在的东西作进一步的探索,甚至对诗词中某些内容还没有完全理解。但感知毕竟不是一般的浮浅印象,而是要求比较准确地把握诗词中的基本信息,可以“先入为立”。[4]感知是否正确,对其进一步研读有重要影响,正如朱熹所说:“学,须先理会那大底。理会得大底了,将来那里面的小底,自然通彻。”(《朱子语类逻辑》)朱熹所说的“理会大底”,就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说的“感知基本信息”。
所谓的想象力是一种形象思维的能力,列宁曾说:“伟大价值的性质。”爱因斯坦语也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而联想力是人的一种心理机制,主要指人的头脑中表象的联系,即其中一个或一些表象一旦在意识中呈现,就会引起另一些相关的表象,是一种由此及彼的心理过程。
诗词表达思想感情的媒介是语言,语言本身是具有视觉的形象性,古典诗词作品离我们的年代太远,但诗词中的一些意象却能在读者的头脑里形成栩栩如生的形象。这靠的是什么?靠的是联想和想象。所以,在诗词鉴赏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联想力,就是要培养学生再现形象、创造形象和由此及彼的形象思维能力。没有一定的想象力,就不能正确深刻地理解诗词中所描写的形象及意义,也不可能准确、生动地描绘出任何形象,更不可能去创造任何形象;没有一定的联想力,想象则是单一的、孤立的,而不可能获得更深层的理解、欣赏和创造。因此,有意识地、有计划地努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联想力,是语文教学尤其是诗词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如教学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时,可以让学生想象诗人李白的“海客谈瀛洲”的飞扬神采,“一夜飞渡镜湖月”的飘逸之态,从梦境融入现实的失落之态等;还可以引导学生想象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第三、第四节中所展现的自己面临大自然如此严重的威胁时,却心系国家多难,从自己的困苦联系到人民的痛苦,渴望早日结束这深重的灾难。这不是为了个人而是为了广大人民,只要能尽快解决所有人的困难,自己茅屋“独破”“死亦足”的情景。只有让学生在脑海中展开这种具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想象,才能理解诗人在作品中所抒发的那种置之度外,忧国忧民的思想境界和博大胸襟,才能体会到诗人对“安史之乱”的痛恨和对国家人民的同情与关怀。因此,学生在进行表情朗读时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不仅能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和联想力,而且能加深对作品思想内容的理解。
可见,古典诗词大都留有“空白”,读者在鉴赏过程中不能被动地接受,必须通过联想和想象去补充和扩大作品的生活画面,进行一种富于创造性的活动。如果无视这种规律,拘泥于现实生活细节的真实,而忽略鉴赏中的想象加工,联想拓展,以处处落实的方式来鉴赏诗词的话,往往意趣全无。
感受力和想象力在诗词鉴赏中有重要作用,但仅停留在这层面上也不能完成对它的鉴赏,应在感受形象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作品的内容及意义,也就是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讲的要“读懂’。读懂就是理解作品,对于阅读来说,未被阅读的作品,仅仅是一种“可能存在”。这只有通过阅读者的阅读过程才能转化为“现实存在”,作品本身有其所定义的确定性,也有某些意义的不确定性和空白,以使不同的读者对其具体化时,隐含了不同的理解。诗词鉴赏过程中的理解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诗词是作者所知、所感、所思、所见的反映,作者通过诗词全部内容所表达的中心意思,基本观点或情感倾向就是诗词的主旨。韦庄《菩萨蛮(其二)》(选修)的是中心句是“末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它把作者那种对江南的热爱依恋与当时中原地区战事频仍,社会动荡不已,有家难归的愁苦很自然地联结起来,我们就可以理解作品的主旨是:在描写江南好的背景上,述说作者漂泊异乡,有家难归的痛苦感情。
意象是融人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达出来的主观情意。诗歌的意象,是构成优美诗篇的基础,也是对诗词的审美评价的依据。因此诗词鉴赏,必须要以解读诗词的意象为突破口。如教陆游的《临安雨初霁》:“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这两句诗包含四个意象:小楼、深巷、春雨、杏花。“小楼”“深巷”有静谧深邃之感,衬托出诗人客居临安的寂寞。“春雨”“杏花”带有江南早春的气息,预告一个万紫千红的春天即将到来。从而构成一种意境:有对春天到来的喜悦,也有对春光易逝的感喟。此外,高中课本中常见的意象还有很多,如“长亭古道则离别”(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鹃啼猿鸣使人哀”(白居易《琵琶行》“杜鹃啼血猿哀鸣”、李白《蜀道难》“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等。分析诗词时,教师还必须让学生掌握一些诗词中常见意象的含义,如月亮代表思乡,菊花、梅花、松柏多代表一种坚贞、高洁的品质,杜鹃的哀鸣则表达哀怨、凄清或思归的情思等。
此外,还有对诗人风格流派、艺术表达技巧等方面的理解。中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简约地概括了诗歌的功用,古典诗歌作为最本原而且最本真的艺术,它铭刻着诗人的理性与情感、睿智与思索、想象与呐喊、坎坷与坦途,是整个中学教材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因此,指导学生鉴赏诗歌,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也就势在必行了。
总之,“诗无达诂”“文无定法”,鉴赏古典诗词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依,审美能力是从长期实践中培养起来的。因此,要提高高中古诗词教学效率,提高中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真正使他们“感受文学形象,品味文学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除了拓宽知识面外,教师在进行鉴赏教学的时候,授予正确的鉴赏方法是十分重要的。当然,随着新课程的改革,诗歌鉴赏的方法也会不断地更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1]戴业华.把握文学特质,实行探究式鉴赏[J].中学语文,2003(2).
[2]王月馥.古典诗词阅读与鉴赏130 练[M].海拉尔市: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9.
[3]李景华.高中语文教学中古典诗词的鉴赏方法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2(8).
[4]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5]袁行霈.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鉴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