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武松的形象看《水浒传》人物塑造的艺术成就

2015-04-17 19:25彭美龄
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武松水浒传性格

彭美龄

(亳州第十六中学,安徽 亳州 236800)

《水浒传》不同于历史演义小说,依托于历史事件,但不拘泥于历史事件的本身,而是广泛地反应了社会生活。正是因为这一点,才使人物描写的栩栩如生,正如金圣叹所说:“《水浒传》所叙,叙一百八人,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口声。”(《水浒传序三》)他还说:“《水浒传》写一百八个人的性格,真是一百八样。若别一部书,任他写一千人,也只是一样;便只写两个人,也只是一样。”金圣叹对《水浒传》有如此高的评价,说明其作为我国英雄传奇体小说在人物塑造方面是个典范,作者施耐庵根据前人的经验和自己非凡的才能成功塑造了一百零八位史诗般的英雄人物,但又性格神态各异,“读去自有分辨,不必见其姓名,一睹事实,就知某人某人也”。(容与堂本《水浒传》第三回评)大多数读者看过一遍后便记住主要的人物。

《水浒传》杰出的艺术成就,集中地表现在英雄人物的塑造上。《水浒传》不是某一个人的独角戏,而是一部英雄群像的史诗。据统计,书中有名有姓的人物有577人,有姓无名的人物有99人,有名无姓的人物有9人,无名无姓,但对故事情节开展有一定作用的人物40个。全书一共写了725个人物,此外书中提到但未出场的人物还有102人,总计达827人,塑造了一系列性格鲜明、光彩照人的英雄群像。书中所刻画的英雄人物中既有皇族甲胄,豪富将吏,也有猎户渔人,屠夫刽子,三教九流,包括了全社会的各种人。作者不仅写出他们阶级、阶层的特点,而且能同中见异地写出个性,因此,它描绘了一幅幅极为广阔的社会生活的画面。这些形象有血有肉,栩栩如生,跃然纸上。《水浒传》人物塑造艺术能使李逵、鲁智深、武松、林冲等人物,在群众中有深刻的影响。全书巨大的历史主题,主要是通过对起义英雄的歌颂和对他们斗争的描绘中具体表现出来的。因而英雄形象塑造的成功,是作品具有光辉艺术生命的重要因素。从武松的形象可以看出《水浒传》人物塑造的突出成就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的表现手法

金圣叹曾谈到《水浒传》的人物塑造问题说:“叙一百八人,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这是人物从类型化走向性格化的重要特征。《水浒传》中的英雄人物,都带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作者用神来之笔将他们写的光彩照人,但同时是从生活出发,以符合逻辑推理地描写出他们的性格心理。这些形象既有艺术的夸张,又并未脱离生活,写得入情入理,真实可信,这是中国古典小说现实主义艺术提高的表现。

我们以武松为例来看这一人物塑造手法。《水浒传》人物的思想性格不仅具有理想化、带有传奇色彩的一面,更有贴近生活、具有普通的平凡人品格的另一面。因此《水浒传》的英雄人物不是神而是人,读者感到亲切,容易接受。这是《水浒传》的现实主义艺术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武松,天人也。”武松作为作者最喜爱的人物之一,是力和勇的化身,这使武松在景阳岗打虎成为书中最精彩的部分。赤手空拳打死一只曾经坏了三二十条大汉性命的白额吊睛猛虎,显然是作了艺术夸张,是理想化的,通过细节描写,步步引导,用很大的篇幅写喝酒,喝了十五碗称作“三碗不过岗”的“透瓶香”,又吃了四斤熟牛肉。为打虎作为铺垫,使后面的情节虽然充满了传奇但能让读者接受。当武松饮了三碗酒后,酒家不肯为武松筛酒,并再三解释怎的“唤做‘三碗不过冈’‘透瓶香’,又唤做‘出门倒’。初入口时,醇酞好吃,少刻时便倒”,“这酒端的要醉倒人.没药医”,“你这条长汉,倘或醉倒了时,怎扶的你住”。但武松只是轻笑,一点都不相信,“我却吃了三碗,如何不醉”,“休要胡说”,“休得胡鸟说”,“要你扶的不算好汉”。这番一来一往的对话,起一石双鸟的作用,一是好酒壮英雄,侧面衬托了武松酒量大得惊人,喝得让好心的酒家惊心动魄。二是为下面酒家告诉他前面有猛虎拦路伤人,武松不把他的话放在心上做引子。上岗后酒的后劲真正开始显示了,武松“酒力发作,焦热起来。一只手提着哨棒,一只手把胸膛前担开,踉踉跄跄,直奔过乱树林来。见一块光挞挞大青石,把那哨棒倚在一边,放翻身体,却待要睡”。如果不是十五碗酒的后劲上来了,武松不被酒所困而“放翻身体”,躺在青石板上憩息醒酒。为了尽现武松的劲力和本事,作者在文中又特设了一个关子—让他手中失掉武器,“逼”他上演景阳冈上赤手搏虎的好戏。武松没了哨棒,只有放开手脚,舍命相搏:顺势揪住大虫顶花皮,往下一按,尽气力纳定,抡起铁锤般的拳头,在一连串的刚劲的动作中一气呵成地完成了捍卫生命的过程,“真乃山动地撼,使人毛发倒卓”(金圣叹评)。

因此说小说在人物塑造上非但继承和发展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优良传统,而且把两者结合起来,从而使《水浒传》成为我国小说史上两结合的创作方法运用得较好的作品。

二、从社会关系和人物关系出发,表现人物性格

在人物塑造方面,显著特点是作者善于把人物置身于真实的历史环境中,扣紧人物的身分、经历和遭遇来刻划他们的性格。《水浒传》北全书几乎没有什么具体的社会环境的介绍,但通过对各阶层人物及他们之间的关系的描绘,一幅北宋社会生活的图景便非常逼真、清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统治阶级的骄奢淫逸以及受压迫人民“撞破天罗归水浒,掀开地网上梁山”的愿望,则是组成这幅历史图景的经纬。书中的人物性格,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产生和成长起来的。

宋商品经济的繁荣与发展,使城市市民阶层成为社会组成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部分。初期商品经济带来的重视自我价值,注重个人奋斗精神就不可避免地渗入市民阶层的伦理道德和人生观。人们的意识形态、价值取向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在这块黑暗的土地上曾掀起了一股追求公平意识的市民思潮。作为“他那个时代的产儿”的武松,出身于城市平民家庭,生活在普通平民环境里,从小与下层社会的游侠哥们儿流落街头,舞枪习棒,逐渐养成了一般市民特有的好打抱不平的品行,特别是从身材矮小,性格怯懦,常受人欺侮的武大身上看到懦弱要遭欺凌的事实,激发了他重视个体意识,拼命讨回公道的价值取向。这从武大的话语中可以看出:“二哥,你去了许多时,如何不寄封书来与我?我又怨你,又想你。”“我怨你时,当初你在清河县里,要便吃酒醉了,和人相打,时常吃官司,教我要便随衙听候,不曾有一个月净办,常教我受苦,这个便是怨你处。想你时,我近来取得一个老小,清河县人不怯气,都来相欺负,没人做主;你在家时,谁敢来放个屁;我如今在那里安不得身,只得搬来这里赁房居住,因此便是想你处。”

其他如宋江、林冲、杨志、鲁智深等人,不同的出身、环境、遭遇,形成了他们不同的思想性格。同时又决定了他们不同的走向梁山的道路。宋江因杀妻,无耐上梁山的,然他的骨子里仍存有依附权贵的心理。林冲作为一个八十万禁军教头,落草前属于统治阶级,身上有明显的统治阶级的思想烙印。“逆来顺受,不敢反抗”的他被逼的走投无路才投奔梁山。杨志作为“三代将门之后”,一心只想飞黄腾达——“一刀一枪,博个封妻荫子”。先后丢了花石纲和生辰纲,因干系重大,有生命之忧,这才造反上山。有“侠肝义胆,爱抱打不平”的鲁智深落草上山是再顺畅不过的了,他主动向统治阶级挑战,军官做不成做和尚,和尚做不成唯有上梁山。

三、通过富有特征性的细节来塑造人物个性

作者偏爱欣赏武松,这点不容置疑,但也并未把他写得十全十美,以致抬高到“神”的高度。相反。他在刻画武松的性格时是十分到位的,没有用盲目夸大的渲染,而是随着情节的发展逐渐有所变化的,真实可信地写出了一个江湖好汉的情绪起伏。打虎一回起先饮完酒时武松坚决不听酒家的劝告,“便有大虫,我也不怕!”、“便真个有虎,老爷也不怕!……”等言语,可见他对自己的本事很自信,直到真见到印信榜文时才相信原来山中真的有虎,“欲待转身再回酒店里来”,也曾产生过退缩的念头——武松毕竟也是活生生一个人,他不是神,是人总珍惜自己的生命的。“人无害虎心,虎有伤人意”啊。但武松爱面子、讲尊严,生怕回去被别人取笑,只有硬着头皮走上冈去,于是就有了空手打虎的精彩一幕,情节发展非常自然。寥寥数语,武松当时内心世界中复杂微妙的心理活动就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示。而不像《三国演义》中所写的人物性格形象是完全是脸谱化的、一成不变的,这一点难能可贵。

此外,《水浒传》有时也通过富有特征性的细节来塑造人物个性。景阳冈武松打虎“哨棒”成为武松浮雕式形象的不可分割的至关重要的部分。然而,写哨棒却不能于用哨棒时出之,从事物发展的内在逻辑考虑,这就需要从武松离开柴进庄上直至景阳冈打虎,一路将哨棒特特处处出色描写,以表现武松无时无刻不携带哨棒以作防身之用。同时,由于事件进行中的描写重点各不相同,在打虎之前的各段情节中,有关哨棒的描写也不便过多着墨,因此亦需以简练的文字,忽隐忽现地反复加以暗示,使之既不喧宾夺主,又不至于不露痕迹。这段情节的中心部分是“打虎”,内容共分四层。第一层,武松手提哨棒四次闪过大虎;第二层,抓住时机抡起哨棒狠劈猛虎,哨棒被折;第三层,在千钧一发之际将半截哨棒丢在一边,徒手打死猛虎;第四层,寻那打折的哨棒拿在手里,只怕大虫不死,用棒橛又打了一回。这四层,都与哨棒密切相关。换言之,离了哨棒,打虎就无从表现,尤其是对于突出人物的神威勇武与英雄气概来说,这样,等到伏线发展为明线,再把“哨棒”充分显露出来,才能显示出情节发展的来龙去脉与前因后果。作品的描写,正是遵循事物发展的内在逻辑来进行处理,故而情节由隐而显,线索清晰,首尾相应,浑然一体,充分体现对细节的重要作用。

四、善于运用对比塑造人物

《水浒传》对人物塑方面运用发大量的对比手法,往往通环境、时间等因素的变化进行对比产生强烈艺术感染力,再者就是人物之间运用对比使人物被塑造的栩栩如生。

(一)人物人自我对比

再看武松,几乎每一章节都离为开酒,然他能喝出花样来,回回喝酒的产生的不一样,从喝酒打虎到喝酒打人再到喝酒打狗,这种前后的对比更能使武松好似站在面前一般。水浒人物通常是“大碗喝酒,大块吃肉”,武松也是如此。在打虎一回中,平常人“三碗不过冈”,他却能喝十八碗——酒喝得越多,他的力气就越大,用他自己的话说:“我却是没酒没本事,带一分酒,便有一分本事,五分酒,五分本事。我若吃了十分酒,这气力不知从何而来。若不是酒醉后了胆大,景阳冈上如何打得这只大虫?”可见对武松来说醉酒成了“威风的象征”,美酒成了“力量的源泉”。从武松酒后上景阳岗的言行可以看出,他喝成了半醉状态。文章妙笔就是这半醉半醒中:如果武松醉成烂泥,那肯定命丧虎口。如果武松全然清醒,就不会进入险恶之地,也不至于惊的一身冷清,手忙脚乱而打折哨棒,赤手空拳面对吃人猛虎,从而更显示出英雄的刚强与勇力。

“醉打蒋门神” 笔法浪漫,好像交响乐中富有田园诗意的快板。把寻仇决斗的过程,写的节奏轻松而且优美。要打蒋门神,武松只提一个要求:“无三不过望”,即出城后,每遇见一个酒店,你必须清我喝三碗酒,否则“便不过望了去”。武松一路上,只要看到了酒店,就进去喝个三杯混酒,一路走来十分潇洒。到了快活林,武松半醉不醉,施展“玉环步,鸳鸯脚”的绝技,把蒋门神打得在地上跪地求饶不已。武松教训了蒋门神后,邀众高邻庆贺,直吃得尽醉方休。

前面醉打蒋门神还是“假醉”,第三十二回描写“醉打孔亮”时武松却是“真醉”了。夜走蜈蚣岭以后,不分青红皂白醉打孔明和孔亮,在这一回中打虎的英雄甚至连只狗也打不了。《水浒传》写武松打狗的生动逼真一点也不逊于写打虎。打虎是赤手空拳,打得惊心动魄,打狗得用刀砍,砍得滑稽可笑。不但狗打不着,自己也两次翻身落在水里,他的狼狈相,这时如没有前面的铺垫,又有谁知此人曾经打死过一只虎呢?打狗,是对武松英雄的形象作了另一个角度塑造,使他归于一个真实的人——有缺点的英雄。有缺点的英雄才是真英雄,这只是作者为了以后的发展做伏笔。在关于武松的故事中,特别注意细节的真实,英雄并非不食人间烟火,英雄并不是十全十美,只有如此,英雄才是真实的,有生活基础。王望如评曰:“其于虎也,先醉后打;其于蒋门神也,先醉后打;其于王道人也,先杀后醉;其于张都监也,先杀后醉。或打或杀皆籍酩酊以佐其神威酒之动气甚矣哉。”

(二)人物间的衬托对比

小说在对比中塑造人物时,还善于抓住性格相似的一组人物,比较出性格的不同来。这种同中见异的方法,最成功的运用是表现在鲁达、李逵和武松的性格描写中。同样写三人性格粗中有细,但比较起来,却有明显不同。李逵在第一次见宋江时怕被赚而迟迟不肯下拜;在下井救柴进的紧张时刻,却突然担心别人会不拉他上来,这些都是他的细心之处。但这种“细”不免带上几分幼稚,这正是李逵天真、老实的自然表现。而鲁达的“细”,却表现在生死斗争的紧要关头:例如打死镇关西后的机智逃脱,暗地护送林冲途中眼光的锐利和行动的稳健等等。这种“细”正是他浪迹江湖在和统治阶级长期周旋中所取得的斗争经验的表现。武松的细心则表现在为兄报仇上。当一座衙门已被西门庆白花花的银两卖通,武松拿着武大的骨殖投诉无门时,他凭着自己的精明和神威,进行了种种的侦探与调查,巧妙地让怯懦的知情者提供了人证物证,又逼出了狡诈的凶手的口供,然后处死了潘金莲,摔死西门庆。他一手做了尸、伤、病、物、踪“五件俱全”,然后提着两颗人头,押着王婆径投县衙,一时哄动了街坊,骇呆了知县。投案自首,竟变成一场正义的示威。

武松一出场就彰显了一个人中豪杰的形像,通过宋江的眼前景象来展现:“身躯凛凛,相貌堂堂。一双眼光射寒星,两弯眉浑如刷漆。胸脯横阔,有万夫难敌之威风;语话轩昂,吐千丈凌云之志气。心雄胆大,似撼天狮子下云端;骨健筋强,如摇地貔貅临座上。如同天上降魔主,真是人间太岁神”(《水浒传之二十三回·横海郡柴进留宾 景阳冈武松打虎》)。为突出武松这一主角,作者写了很多陪衬角色,如猎户、酒家、知县等人,写了他们一干人等对于景阳冈大虫(老虎)的态度,“红花好看也要绿叶扶持”,武松这一主要人物性格形象的凸显,与他们是分不开的。作者在这里用了烘托、对比的手法,写酒家与官府的胆小其实就是为了衬托出武松的勇猛。打虎后,遇见两个猎户,他们吃了一惊道:“你那人吃了忽律(指鳄鱼)心,豹子肝,狮子腿,胆倒包着身躯,如何敢独自一个,昏黑将夜,又没器械,走过冈子来!不知你是人是鬼?”这就非常切合猎户的身分和他们当时的心情。不相信,就是为了体现武松的与众不同。因为老虎太厉害了,“猎户也折了七八个。过往客人,不记其数,都被这畜生吃了”,而竟被武松赤手空拳地就打死了。若非亲眼见到那只死老虎,确实令人难以置信。酒家的好心劝说,猎户和乡夫的畏惧和不信,知县的钦佩,连喝十五碗酒,赤手空拳打死老虎都是为了突出武松的勇猛。

这种对比方法,不仅表现在一些主要人物身上,就是在一些次要人物身上,也运用得很成功。在武松斗杀西门庆的事件中,何九叔与郓哥恰恰形成了鲜明对照。对西门庆的胡作非为,何九叔是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在躲不开时,又处处给自己留下退步,这些正表现了他的世故、机变而又怯懦的性格。与何九叔相反,郓哥却处处采取了好管闲事的主动态度,这正是他年轻好胜、幼稚天真而又多少带有打抱不平的个性的表现。

《水浒传》在人物塑造上不仅表现了现实主义艺术的高度成就;同时也体现着浪漫主义的优秀传统。书中的英雄人物,不仅植根于现实的土壤之中,而且又是被高度理想化了的。作者从人民的理想出发,用细节描写、对比等手法把人物放在那段风起云涌历史当中,紧紧把握社会关系来塑造人物有的反抗性格和道德情操,并把自己强烈的爱憎感情熔铸在人物身上,使他们具有叱咤风云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险的乐观精神。

[1]周先慎.明清小说导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08.

[2]唐铁惠.文论专题[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7,08.

[3]施耐庵,罗贯中.水浒全传[M].长沙:岳麓书社,2004,01.

[4]金圣叹.金圣叹文集[M].成都:巴蜀书社,2003.01

[5]徐鸿冰.武松人物形象初解[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4):108.

[6]刘锦翠.追寻、失落与皈依——试析武松的精神历程[J].沧桑,2008(5):221-222.

猜你喜欢
武松水浒传性格
武松历史原型卞元亨
猫的性格爪知道
读《水浒传》,看北宋社会风俗
真正的好汉——读《水浒传》有感
我家里的武松
武松:喝酒好赚钱
武松的醉与不醉
试论《水浒传》的道教思想
你的性格像《哆啦A梦》中的谁
《水浒传》(节选)教学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