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八项规定” 改进会议报道

2015-04-17 18:50:28陈开和
法治新闻传播 2015年5期
关键词:八项规定新闻报道会议

■陈开和

落实“八项规定” 改进会议报道

■陈开和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下决心改进文风会风,着力整治庸懒散奢等不良风气,坚决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以优良党风凝聚党心民心、带动政风民风”。①十八大之后不久,中共中央政治局通过了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

“八项规定”涉及了党员干部的调研、会议、出访、生活待遇等多个方面,其中与新闻报道工作紧密相关的主要有:(1)要改进调查研究,到基层调研要深入了解真实情况,总结经验、研究问题、解决困难、指导工作,切忌走过场,搞形式主义;(2)要精简会议活动,切实改进会风,提高会议实效,开短会、讲短话,力戒空话、套话;(3)要精简文件简报,切实改进文风,没有实质内容、可发可不发的文件、简报一律不发;(4)要改进新闻报道,中央政治局同志出席会议和活动应根据工作需要、新闻价值、社会效果决定是否报道,进一步压缩报道的数量、字数、时长。②其中,除了对改进新闻报道的直接要求外,有关调研、会风、文风的规定,也完全契合新闻工作的基本要求。

“八项规定”公布以来,“转作风”成为全党上下和社会各界的基本共识,党风政风焕然一新,带动了社会风气的好转。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八项规定”也带来突破传统会议报道模式,创新会议报道内容和形式、增强会议报道传播效果的大好机遇。

会议报道需要突破瓶颈

会议新闻在我国媒体的新闻报道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党政部门的会议新闻一般属于时政报道的范畴,是宣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统一社会各界思想认识的重要途径,在我国的政治生活和新闻传播活动中有着特殊的重要性。与此同时,在长期的会议新闻实践中,由于种种原因,新闻工作者的主观能动性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会议新闻往往形成数量过多、内容程式化、语言单调冗长、传播效果差等弊端,成为我国新闻报道领域亟须突破的瓶颈。

党和政府历来十分重视改进会议报道。2003年3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讨论通过了 《关于进一步改进会议和领导同志活动新闻报道的意见》,要求新闻单位进一步改进会议和领导同志活动的新闻报道,中央和国家机关要带头,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要严格自律,自觉支持新闻媒体改进报道工作。新闻单位要多报道对工作有指导意义、群众关心的内容,力求准确、鲜明、生动,努力使新闻报道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③此后,中央和地方各部门纷纷出台相关规定,落实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在各方努力下,尽管不同类型的媒体会议报道变化的具体情况各不相同,但总体上会议和领导同志活动新闻报道的时效、深度和信息量明显改善,篇幅、字数和时间大大压缩,媒体把更多版面留给基层和群众,会议报道主题和重点更加突出,吸引力和感染力明显增强。④

然而,要常态化地让领导活动和会议报道的篇幅短下来、吸引力和感染力强起来,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从中央到地方,出台过的各种有关领导活动和会议报道的规定并不少,“但这种规定每次都寿命不长,长则半年,短则个把月,大小党报都在各种电话的指责或领导的约谈后恢复到原来的状态”。⑤十八大之后,党中央令行禁止,党风政风明显好转。我们有理由相信,八项规定所明确要求的 “改进新闻报道”工作能够收到实效并持续发展下去,当然这需要领导干部和新闻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坚守新闻价值,遵循新闻传播规律。

把新闻价值放在第一位

新闻的定义很多,但我国学术界在新闻概念的核心内涵上,大体上是有共识的,这就是:新闻的本源是事实,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重要事实的报道和传播;真实、新鲜是新闻的基本特征。一个真实发生的事实之所以能够成为新闻,是因为这个事实对受众而言是新鲜、具有重要价值的。会议新闻作为新闻类型的一种,自然也应该具备新闻的基本特征,会议新闻的实质是“新闻”,是与会议内容、过程、结论相关的新闻,而不是“会议”的形式本身。对于一些缺乏新闻价值的常规会议,可以少报道或不予报道。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在报道会议新闻时,一定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及时捕捉有意义的“新闻点”,通过自己的解读,及时提炼出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的新闻事实,让受众清晰地感受到“会议”的“新闻价值”所在。

为了精确把握并传播各种党政会议的新闻价值,新闻工作者需要具备全局观念和开阔视野,对会议本身的相关背景、主要议题及其社会意义要有充分的了解。只有这样,才有可能真正把握会议的精神实质,以准确精练的语言准确传递会议重点而不至于偏离政策方向,做到服务全局和服务群众的统一。

适当关注会议过程

新闻事件都有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会议新闻也不例外。如果只看重和强调会议结论,则会议新闻往往变成一种公告式的信息列举,读者对会议结论之外的信息了解不够,对结论本身的理解和接受也较为困难,久而久之,就容易形成对会议新闻的抗拒心理。事实上,会议新闻的含义应该是多层面的,它既可以是对会议本身的基本信息和主要结论的报道,也可以是会议过程中发生的重要事实的报道,或者是与会议相关的其他重要事实的报道。只要这些事实具有重要性和新鲜性,有助于广大受众了解相关的时政信息,就都可以成为会议报道的内容。有些关于会议过程的信息,现场感强,对受众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但很显然的,党政部门的各种会议,并非所有讨论过程和细节都适合公开报道。究竟哪些有关会议过程的信息值得报道而且适合报道?这同样需要新闻工作者在尊重新闻价值规律的基础上,发挥其高度的新闻敏感、政治意识和大局意识。

十八大闭幕之后不久,2012年12月21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一条新闻《一场不谈成绩只谈问题的座谈会——十八大后李克强首次与地方官员共谋经济发展》,受到广泛好评。其原因就是它超越了会议报道的一般模式,敏锐地捕捉到领导同志会议主持风格的变化。这是一次有全国各省区市负责人参加的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调研座谈会,李克强总理主持。李克强在会议一开始就开门见山,要求大家只说问题,不提成绩,不汇报情况,最多在讲问题的时候简要汇报情况。这就打破了一般座谈会的常规。整场座谈会上,发言的地方负责人基本脱稿发言,没有照本宣科的空话套话,不做官样文章。记者的这篇报道紧紧抓住 “会风”这个侧面,从标题到主体内容都体现了 “转作风”这个主题。报道还充分发挥了广播媒体优势,利用音响效果,突出了现场的交流互动。报道选取了现场三个对话的录音片段,其中有地方官员的建议,有领导的回应,真实地还原了当时的会场,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这样的报道,既贴近了受众的新闻需求,又推动了党和政府在“转作风”问题上大政方针的贯彻落实,实现了新闻价值和传播效果的高度统一,无疑是一篇出色的会议报道。⑥

努力创新新闻呈现方式

新闻报道要产生良好的传播效果,必须让受众愿意看、乐意看,要尽量以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来呈现新闻信息。“八项规定”要求领导干部力戒空话、套话,切实改进文风,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这同样是十分迫切的工作要求。对于会议新闻而言,由于其固有的政策特性,要做到有吸引力、感染力虽非易事,但也是可以做到的,关键在于能否真正重视新闻的传播规律,用心去贴近受众、争取受众。对于会议新闻所包含的政策议题,一般受众往往不容易了解其具体的意涵,这时如果会议新闻报道的语调和内容是居高临下的概念化、格式化的东西,那就更容易拒人于千里之外,达不到什么传播效果。反之,如果将会议新闻所要传达的重要信息以一种平实自然的方式呈现,配以直观的图表、动画,以及贴近百姓生活的故事化的叙述方式,并更多地注重细节,则相关新闻信息必然更容易打动各界受众,更有助于大家理解和支持会议精神,共同为实现政策目标去努力。

(作者系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

注释:

① 《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51页。

② 《人民日报》2012年12月5日,第1版。

③ 《人民日报》2003年3月29日,第1版。

④新华社记者:《落实“三贴近”,新闻报道在改进、创新中提高》,《人民日报》2006年3月2日,第11版。

⑤袁顺正:《“长篇”如何变“短篇”?》,《中国地市报人》2013年第8期,第74页。

⑥《实践中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新闻报道经典案例评析》,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版,第12页。

猜你喜欢
八项规定新闻报道会议
《八七会议》
党员文摘(2022年15期)2022-08-04 09:15:52
会议通知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活力(2019年15期)2019-09-25 07:22:10
会议通知
国企切实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探讨
司马光的聚餐“八项规定”
读书文摘(2017年1期)2017-01-12 21:01:00
司马光的聚餐“八项规定”
ISO/TC8/SC8 期间会议在沪召开
党纪“官德”内容的示范效应
人民论坛(2016年12期)2016-05-04 10:26:04
深化“走转改”在新闻报道中践行群众路线
新闻传播(2015年21期)2015-07-18 11:1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