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丁
寻找制高点——阅兵照片拍摄记
■程丁
2015年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这是中国政府首次组织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专题阅兵。此次阅兵首次设计八路军、新四军、东北抗联、华南游击队等英模部队代表编组受阅,首次安排将军领队参阅,首次邀请外国军队代表参加,阅兵装备方队展示的装备均为国产现役主战装备,其中84%为首次展示。本次阅兵意义重大、焦点众多,引发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8月初,当得知无法参加此次盛大阅兵仪式的采访拍摄时,我倍感遗憾。作为一名摄影记者,无法到达新闻第一现场的那种心情真是无比的沮丧和焦虑。
但冷静过后,我就想不能就此放弃,要另辟蹊径。既然无法进入主会场近距离拍摄,那不如索性换一种角度,把整个北京和最具地标性的建筑作为拍摄背景。
说做就做,我马上找到了报社老摄影记者高洪海老师和肖杰老师,了解之前几次阅兵的情况,他们给了我很多很好的建议。
经过对历次阅兵图片资料的查阅,以及对本次阅兵路线的认真梳理,我最终确定的最佳方案就是找到一个拍摄天安门的制高点,用全景的方式来展现阅兵式,最具震撼力。
摆在面前的问题很多,到底如何寻找这个制高点?什么样的制高点可以清晰地拍摄到天安门?哪一个角度能够拍摄到完整的天安门以及中轴线?这个制高点在阅兵时会不会被管制等等……我开始在网上查阅大量信息,网上的资料显示天安门以南、南二环以北的制高点,在阅兵期间全部都将被管制。
因为在网上查找没有直观概念也不准确,我还特意进行了实地考察。在北京天空晴朗的时候,我登上了景山最高峰向南拍摄图片,寻找在照片上可以清晰看到的高层楼房。通过照片的反复对比、在百度地图上用卫星云图确认楼房的外观,并标注确切地点,最终把范围缩小到南三环和南二环之间、永定门城楼东西各三公里、四个地点的七栋高楼上。
做好了前期准备工作,我赶紧奔赴实地测试。但当我来到实地时,几乎失去了信心。其中三栋楼的楼道都没有窗户,楼道和电梯在楼的中心位置,只有住户的卧室窗户能看到天安门,楼顶天台的门也都被锁上了,我想北京市99%的高层楼顶,出于安全考虑都应该上锁了。还有一栋是酒店,但面向天安门的所有房间都早早被预定出去了。
备选拍摄点中有两栋是高档住宅小区,需要门禁卡才能进出。当天值班的保安大哥是个健壮的东北人,看我面生又没有门禁卡,不让进。为了能够完成考察和拍摄,我赶紧递上一支烟,坦诚地告诉他我的来意,说自己是个摄影爱好者,就是喜欢拍照片,难得遇到祖国这么盛大的活动,特别希望能拍出些与众不同的阅兵图片。但大哥还是很客气地拒绝了我的香烟,一脸严肃地告诉我:“楼顶的平台是上锁的,连这里的住户都不让上。”我仍不死心:“您就让我上去看看,拍一张照片,也就十几分钟,要是不行我就走。”我傻笑着央求他,并拿出手机,把平时拍的文艺小片给大哥看,又让他看了我背包里的设备。这时正是下班高峰,进出小区的人很多,也许是被我的真诚打动了,又或是架不住我的软磨硬泡,大哥终于放我进去了。刚走两步,大哥叫住我:“哎,你要是拍到好照片,也给我一张,留个纪念。”我高兴地说:“没问题,您放心吧!”
我上到顶层,这里楼道的窗户正好面向天安门,没有任何遮挡,视野辽阔。但是,特别遗憾的是,这小区楼道里的玻璃有一层隔离紫外线的茶色涂层,在室外看不出来。这个涂层会改变图片的色彩还原度,拍摄出的图片色彩明显失真。而且可能出于安全考虑,楼道里的窗户只能从底部打开30公分的缝隙。这栋也不行。
只剩最后一栋了,这是一个上世纪末修建的小区,某部委的职工宿舍楼,楼高23层,院里5栋楼。因为角度的原因,只有一栋能看到天安门。当我坐电梯上到23层,电梯门缓缓打开的一刹那,一缕金色的阳光射入眼帘,这是我记忆中最美的一缕光。安静的楼道里依次放着几辆自行车,窗台上摆着一个古朴的空花盆,老式的铸铁窗户向人们讲述着岁月的故事。楼道的玻璃上虽然沾着些许灰尘,但很通透纯净,最重要的是,没有涂层视野辽阔,晴朗的日子可以一眼望到前门、天安门、毛主席纪念堂、国家博物馆、人民大会堂、景山、奥体中心、盘古大观酒店等中轴线上的地标性建筑。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让我找到了。
北京那几周的阅兵蓝给我提供了很好的试拍机会,这个小区没有保安,进出也相对容易。
制高点找到了,试拍的照片也很满意。下面是问题是:我家住在积水潭桥附近,从北二环赶到南二环需要横穿长安街,可是在阅兵当天,北京市二环内全部限行、三环部分地区限行,开车横穿长安街是绝对不可能的,只能骑自行车,因为骑自行车可以在二环辅路通行。
为了稳妥,我还做了两个后备拍摄预案。如果当天二环无法通行,就改道去景山万春亭。故宫在景山和天安门中间,在景山最高峰万春亭只能拍摄到故宫全景,看不到天安门,只能拍摄飞机飞过故宫上空的场景。
如果景山也进不去,就只能回家开车到卢沟桥拍摄。但是在8月23日的阅兵预演时,飞机飞到西四环就掉头往东飞了,在卢沟桥拍摄的画面感不会很强烈。所以这两个都只是退而求其次的备选方案。
阅兵当天,晴空万里,早上六点钟我准时出发,骑车前往第一拍摄地。用了一个多小时顺利到达,设备调试、准备就绪,接下来就是静静地等待,等待我心中早已勾画了千百次的那个画面……
我很庆幸自己没有放弃,另辟蹊径终于拍到了一张对得起自己的照片。这张照片刊发在9月4日的 《检察日报》4版,照片位于版面的最上方,通栏处理,场面宏大,很有气势。
最后借用一句话来诠释这张照片:摄影和拍照有着本质的区别,如果你只会按下快门,你便是拍照;如果你可以赋予照片意义和生命,你便是在摄影!
(作者系检察日报新闻中心摄影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