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文桂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精神文明建设
肖文桂
(中共福州市委党校,福建 福州 35001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在所有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处于统摄和支配地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精髓,为我国现阶段的精神文明建设指明了道路和发展方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神文明建设
任何社会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观(所谓核心价值观,是一个社会中主导性的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是社会思想文化的本质体现,决定着社会精神文明的性质和方向。它是一个社会不可或缺的精神旗帜和精神力量,可以在社会治理中发挥重要的统合和引领作用。在我国,这种核心价值观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经典作家认为,“社会主义既是一种思想体系、一种实践运动、一种社会制度,更是一种价值。社会主义除了制度规定,还有其内在的价值规定。”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三个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转发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1]提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对于团结、引领全体社会成员在思想上、道德上共同进步,对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
我们必须要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过渡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三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四是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是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共同构成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引导性,坚持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引领各种社会思潮;二是整合性,既包括优秀的文化传统,又体现鲜明的时代特色;三是包容性,即不断吸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吸收世界优秀文明成果,不断在实践中创新发展;四是适用性,体现了先进性与广泛性的统一,既是人民大众的思想引领,又可以成为普通民众的日常规范和行动自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很重要,内容很丰富,但是,它需要有三个转换。一是从理论体系到核心价值观,使之短小精悍、形象生动,朗朗上口,过目不忘,耳熟能详,妇孺皆知。比如,中国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主要有三种表达方式,就是礼义廉耻、仁义礼智信和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中国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之所以能深入到中国人的人心和血脉中,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它比较短小精悍,一口气就能说出来了。二是从理论界走向人民大众,从学术圈走向老百姓,使普通民众都能了解和把握。也就是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有一个大众化的问题。三是从知到行,从理论到实践,使之真正成为人民群众的生活规范和行动自觉。也就是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一个知的问题,而且是一个行的问题,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而且是个实践问题,重在知行合一。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相统一。十八大提出的“三个倡导”,就是我们来培育与践行、概括与凝练核心价值观,实现三个转换的具体尝试。《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指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遵循。”
笔者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在所有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处于统摄和支配地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社会主义社会精神文明最根本的体现,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精髓。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体人民的共同思想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在经济上所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同时,热爱祖国、积极向上、科学文明、团结友爱,是我们社会精神风貌的主流。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紧紧围绕全党全国工作大局,牢牢抓住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根本,扎实推进、开拓创新,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巩固共同思想道德基础、凝聚强大精神力量、培育良好道德风尚、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我们也要看到,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在意识形态领域、思想领域、精神领域、道德领域,尤其是价值观领域,我们存在一些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的现象,出现了一些人的理想信念弱化、道德滑坡、人情淡漠,包括诚信意识的降低,尤其是价值观的模糊、价值观的混乱的现象。比如人应该爱国,但是有些人爱国意识越来越淡化。这些现象与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解决,必然损害正常的经济和社会秩序,损害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不利于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所以,为了继续深化我们的改革开放,我们在发展生产力的同时,必须同时强化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大家共同形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全体人民的共同思想基础。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和谐的价值支撑
当前,我们的发展到了关键期、机遇期,同时也是矛盾凸显期。怎么化解社会矛盾、激发社会活力、维护社会公平、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这是摆在我们各级领导干部、理论界面前的一个重大的理论与实践课题,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为我们化解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一种价值支撑。
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我国社会价值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
一个国家、民族和社会在长期共同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必然要形成一定的价值体系,在这个价值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起主导和统领作用的就是其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反映了社会思想文化的本质,决定社会思想文化的性质和方向,涵盖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价值取向,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精神支柱。
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关键
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历史和现实又反复证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没有核心价值观,一种文化是立不起来、强不起来的。“软实力”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在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概念。所谓文化软实力,是指与经济力、军事力、科技力相对应的,通过文化载体和文化方式表现的影响和能力。硬实力是一种强制力,软实力是一种吸引力,它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就是在不知不觉中你就认同了这种价值观,按这种价值观、行为、处事、做人。文化软实力的核心是价值观。它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方面就是对内,它要有凝聚力,要凝聚我们13亿人,56个民族,对外,它要有影响力,有话语权。就是我们今天讲的中华文化走出去。一个是对内有凝聚力,一个是对外有影响力,因此,文化软实力的比拼说到底是核心价值观的较量。
我们党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中概括了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公民层面的价值目标、共同追求和价值准则,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明了道路和发展方向,我们要自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当前精神文明建设的中心任务就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突出道德建设,把这方面工作抓好,既是对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基础的巩固,也是对“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提升。
1. 抓好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层次阐释和解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什么要分成三个层面,这三个层面之间的关系怎样,要进行深层次阐释和解读,把道理讲透彻、说明白。“三个倡导”,实质上是概括了三个层面。为什么非得概括为这三个层面,一个层面不行吗?关于这个问题,笔者是这样认识的,因为价值观本身,作为个人、作为一个群体、作为一个国家,它本身就是分这个层次的。比如我国封建社会的时候,有“三纲五常”,其中的“三纲”之一的“君为臣纲”,就是强调皇权至上,皇帝一个人说了算(叫金口玉言),当大臣的也好,当老百姓的也好,必须无条件服从,一级服从一级,这个就是我国封建社会国家层面的核心价值观,而在社会层面上,则强调“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两纲,几千年如一日形成这么一个社会秩序,这个是我国封建社会社会层面的核心价值观,至于个人这个层面,则体现在“五常”上,即仁义礼智信,所以,仔细分析的话,我国封建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是分层次,当然分析的视角可以多元。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2]中指出,“中国古代历来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某种角度看,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是个人层面的要求,齐家是社会层面的要求,治国平天下是国家层面的要求。”
2. 做好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讲学习工作
把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纳入科学理论宣讲、中心组学习重要内容,通过宣讲学习,引导人们准确理解核心价值观实质内涵。否则如果广大民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了解,或者根本不知道,那又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根本不知道核心价值观是什么,内容是什么,那无论如何,下面的工作就没法做了。所以,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讲学习工作十分重要,让大家对什么是核心价值观起码有个基本的了解,然后我才能够知道怎样去培育、怎样去践行。
3. 做好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工作
《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强调“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也就是说使我们的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精神实质要入教材、入课堂、入学生头脑,让大家能真正知道,然后才能真信它,然后真按照这个去做,即“只要先内化于心、才能再外化于行”。组织广大师生认真学习,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刻内涵,加强师风师德建设,努力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4.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加强道德建设
国无德不信,人无德不立。2014年2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13次集体学习,主题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传统美德作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的源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加强道德建设,把道德建设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个重要的内容。其一,“美丽中国”,它不仅是生态文明的概念,也是道德文明的概念。也就是说,美丽中国不能没有山清水秀。土地污染、空气污染、水污染、雾霾、PM2.5爆表,当然不是美丽中国。但是,道德失范、价值失灵、文化失衡、社会失信、人文精神失落。或者主流价值观边缘化、道德底线下滑、社会公信力下降,那当然也不是美丽中国。因此,美丽中国是生态文明加道德文明、山清水秀加道德提升。它是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的统一。比如最美妈妈、最美护士、最美司机、最美乡村教师,讲的就是道德文明这样一种正能量。其二,大国崛起不仅是经济增长,而且是文化繁荣。大国崛起或者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它一定要有一个思想与文化的引领、思想与文化的内涵、思想与文化的支撑。也就是说,大国崛起要有一个根,要有一个魂。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综合国力得到了极大提升,2011年,中国经济总量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如何在硬实力增长的基础上增强文化软实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美国的布热津斯基在《大棋局》中提出了“经济发达,军事强大,科技雄厚,文化富有吸引力”是大国的四个标志。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大国崛起不仅是经济现象,而且是文化现象。不仅是经济增长,而且是文化繁荣。
5. 媒体要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引领和统合多样化的社会思潮
在日常形势宣传、成就宣传、主题宣传、典型宣传、热点引导和舆论监督中,包括主流媒体,包括我们的网络媒体,必须大张旗鼓配合中央、省委和市委的意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其中,传播正能量,不断巩固壮大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思想舆论。大力宣传一批先进人物事迹,形成学习、崇尚、争当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的浓厚氛围。用正面声音和先进文化占领网络阵地。加强网络社会管理,打击网络谣言和违法犯罪,使网络空间清朗起来。比如,福州市就结合“四下基层”、“四个万家”活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采编民众喜闻乐见的节目,深入城市乡村工矿企业等巡回演出,来引领和统合多样化的社会思潮。
6. 要建立长效机制、实现制度化
精神文明建设是长期任务,必须常抓不懈。习近平同志强调:“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推进精神文明建设,要把制度建设贯穿始终。制度建设是实现精神文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的根本保障。邓小平同志讲过制度问题最具有根本性。光说说,或者光宣传一阵,过去可能就没了。只有把它变为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东西,这才行,你必须按照这个去做,不按照这个去做,那就违背党纪、违背国法,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精神文明建设。
7. 坚持虚功实做、弘扬务实作风
刘云山指出,“抓精神文明建设,一般号召容易、具体落实难,必须坚持虚功实做,弘扬务实作风。”一份部署,九分落实。要把思想、道德等无形的东西融入到抓项目、搞活动、办实事等有形的载体之中,化抽象为具体,不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要对确定的目标和认准的事情扭住不放,保持一抓到底的劲头,确保抓一件成一件、积小胜为大胜。要使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接地气、顺民意,贴近群众需求、更加富有成效。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养成,组织开展“我们的价值观、我们的中国梦”主题活动,通过寻找最美教师、最美医生、最美母亲、最美家庭、诚信模范等群众性活动,培树一批“身边好人”。要研究新形势下精神文明建设规律,推进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方法手段创新,与各类文明创建活动结合起来,不断提升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加强对公民文明旅游的宣传教育,增强公民旅游的文明意识。等等。不断提高精神文明建设的水平和成效。
[1] 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N].福建日报,2013-12-23(1).
[2] 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中国青年报,2014-05-05(1).
责任编辑:林淑周
2014-10-29
本文系福建省机关党建研究会福州市分会2014年度重点调研课题。
肖文桂(1971-),男,福建莆田人,硕士,中共福州市委党校副教授,主要从事哲学教学与研究。
D64
A
1674-1072(2015)01-04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