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丽,李 林
(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四川成都611731;成都文理学院,四川成都610101)
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体育教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其目的不仅仅是要增强学生的体质,培养其体育健身的习惯,而且还应该在培养学生的智力、能力素质以及在学生的社会化过程中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高职院校体育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新形势下培养符合社会要求的合格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而要完成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是教师要有创新意识,并且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
本研究选择了理工科、文科类、实践类、应用类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师作为研究对象,并抽取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采用文献资料法、数据统计法及比较研究法对高职院校体育教师创新能力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总结。
传统体育课程体系多数是由专家设计或学校体育部门领导制定,体育教师被动的、机械的接受并付诸实施,缺乏教师的参与和认真思考。传统教学模式在教学目标上力求一致性,内容安排上强调系统性,考核标准注重竞技性,组织形式体现规范性,学生学习要求纪律性,管理呈现机械性,为体育教师制定了统一的教学进度和要求,因此教师形成了相对固定的思维定式。当前,随着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在教学中的被动性和机械性逐渐淡化,但是教师在长期“法定课程”中形成的传统观念仍深刻地制约着教师创新能力的发展,善于开拓创新的体育教师不多。
高职院校为了正确评价体育教师的工作成绩和德才表现,都会对体育教师制定详细的考核办法,考核结果作为体育教师奖惩、绩效、辞退以及调整职务、级别和工资的依据。但是这些考核方法往往只注重结果,强调体育教师行为过程中的总体表现。同时考核指标难以量化,不同工作任务的体育教师之间的考核内容和标准无法统一,考核结果的可比性并不强,因此很难准确地对体育教师的教学水平、科研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考核制度也就达不到提高体育教师教学科研水平的目标,更不用说提高体育教师的创新能力。
体育科学研究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培养和提高创新实践能力的过程,不仅能够使体育教师增长学识、增强逻辑思维能力,而且还能够锻炼和提高体育教师的调查、实验和写作能力。但是,目前体育教师的科研现状并不容乐观。从整体来看,许多老师的理论知识不够牢固,专业知识面窄,缺乏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必要基础。同时,教师从事科研工作的首要目的多是晋升职称或完成规定的科研任务,功利性非常强,这直接导致了急功近利、单纯追求数量而不顾质量的科研现象,科研能力的提高缺乏真正有效的原动力。此外,高职院校体育管理部门的组织力度不够,缺乏一定的研究计划和保障措施,不能为教师提供必要的业务指导;学术力量梯队建设也不完善,缺少集体合作,缺少“大兵团”的作战。这样的现状必然限制体育教师创新实践能力的提高和高职院校体育的改革进程。
知识和技能是创新能力提高和发展的基础。体育教师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应具备自然学科、社会学科以及管理学科等基础知识,因为现代体育教学过程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学科知识的综合应用,才能驾驭教学活动;专业知识是体育教师从事教学的前提,有了专业知识教师才能掌握现代体育教学的发展趋势和方向。高职院校体育教师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一般来说主要通过学生阶段的学习和工作实践中的自修,其中以后者为主。然而,由于体育教学对体力和精力消耗大,而体育教师在校期间学习的部分知识和技术因暂时或长期不用,面临着被遗忘的危险,这些都给教师本来有限的知识积累带来挑战。
思想观念的改变直接影响着体育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正确的体育观和教育理念是影响体育教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高职院校体育教育应该时刻与学生职业所需技能相结合,把教学指导思想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可通过学期前、期中和期末教学检查,明确提出和总结教师是如何贯彻执行教学指导思想的,并对教学中出现的新动向、新现象和新创意进行探讨和交流,提高教师对高职院校体育改革发展趋势的认识,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教学指导思想。
完善体育教师评价体系,实现评价主体、评价目标、评价方法的多元化,建立既有利于管理者提高管理效率,又有利于激发体育教师创造性的创新保障制度。创新保障制度的建立,需要管理者、教师、学生等学校成员的共同参与和讨论以做到决策民主化。创新保障机制要明确规定管理部门和体育教师各自的义务和权利。对管理者而言,高职院校内部的仪器设备、图书馆资料等基础设施等要能够满足教师教学与科研的需要。同时,制定科学的奖惩标准,鼓励教师的对外交流活动,包括学术交流、继续教育和在职培训,对教师创新成果给予肯定,以激发体育教师开拓创新。对体育老师而言,则要严格遵守制度中的各项规定,完成既定任务,积极主动地参与创新实践,并对管理部门的奖惩行为进行监督,以保证公开与公平,维护自身权利。
高职院校体育的发展,离不开体育科学的研究。同其他学科相比,体育科研在这方面远远落后。究其原因:一是思想观念没有改变。二是体育教师从整体上科研意识不强,动手能力偏低。高职院校体育的发展必须要加强体育科学研究。良好的科研能力是新世纪体育教师高质量完成本职工作的必备条件。高职院校体育教师只有具备较强的科研能力,才能更好地接受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并将其运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在体育教师群体中要加大科研推行力度,建立一套与科研工作相适应、相配套的激励机制,进一步完善教师科研工作的管理办法,通过多种培训、访学等形式,培养和提高教师的科研创新思维能力。
具有完善的知识结构和熟练的专业技能是高职院校体育教师提高创新能力的基础和前提。现代社会新知识、技术层出不穷,知识更新速度越来越快,体育教师要实现创新能力的持续发展与提高,就必须在学习巩固现有专业知识、技能和文化知识的同时,博览群书,学习新知识、新兴体育项目和运动技术。信息社会的到来和国际互联网的普及,为广大体育教师提供了多样化的学习渠道,继续教育的实施也为体育教师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机会。进修、培训、各种文流、攻读学位等都是体育教师继续学习和深造的良好途径。体育教师要抓住机遇,勤于求知,不断获取新知识、技能,才能以广博的知识和熟练的技能为创新能力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校园体育文化不仅对高职院校学生陶冶情操、磨炼意志、塑造自我有着积极的作用,对提高职院校体育教师业务素质,培养其创新能力也有着积极作用。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和体育文化的功能连接环,是教育文化和体育文化的结合部。高职院校体育教师原本就是校园体育文化的主要倡导者和组织者,因此,开展丰富多彩的具有创新意义的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对开拓体育教师的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无疑有着促进作用。
现代信息技术运用能力是信息时代对高职院校体育教师的必然要求,体育教师应善于运用计算机制作体育教学课件,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乐于上网捕捉信息、更新知识,孜孜不倦地拓宽知识面,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为不致落伍,必须大力加强体育教师现代信息技术运用能力的培训,提高教师电化教学水平,这是培养体育教师创新能力的基本途径之一。
制约高职院校体育教师创新能力的因素主要包括:教学观念定式、陈旧;教学评价体系过于强调结果,不重视教学过程;体育教师科研意识不强;体育教师职后进修、培训较少,知识落后。为更好地培养体育教师创新能力可采用的途径包括:转变传统观念,增强创新意识;建立完善的评价和激励机制;提高教师科学研究素质,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激发体育教师学习潜能,完善自身知识结构和提高技能;创建良好校园体育文化,促进创新能力培养;加强培训工作,提高教师现代信息技术运用能力。
[1]朱浩.高校体育教师考核现状及对策[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20(6).
[2]郭琳.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呼唤创新型教师[J].教育探索 ,2006(3).
[3]周志平,尹丽娟,王升,等.科研、创新型教师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石家庄学院学报,2006(2).
[4]王义道.不能以创新教育代替素质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 ,2003(12).
[5]简党生.试论新世纪我国高等学校的创新教育[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5(6).
[6]龚放.深层次理解“创新”含义,多角度探索育才途径[J].江苏高教,2002(5).
[7]周绍森,陈东有.试论教育创新的基本特征[J].中国高等教育,2003(1).